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艺术课

数字艺术课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数字艺术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字艺术课

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论文

一、实训体系建设实训教学

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空间,在抽象的艺术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或简单、或复杂的创造性的体验与探索活动,提高艺术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的艺术教育不应是一种单纯第一课堂的学习形式,而必须通过一种能够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的艺术实践达到切实的审美感悟,只有在每位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艺术教育的内在品格与审美特征才能被鲜活地显露和激发出来。也只有通过第一课堂的审美知识与第二课堂的审美体验,才能完整地实现审美活动,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一)开设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性课程

目前,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家庭教育认识不同,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高校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参差不齐。部分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过程中是处于零起点的补课阶段,另一部分学生则已具有了相当程度的艺术素养与技能基础。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上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材设课”,确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递进式课程模式,课程结构应从普及层次与提高层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几方面考虑。根据目前大学生对艺术技能掌握的不同程度,实践课程可以分为基础实践、综合性实践和高级实践三个层次,分布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供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自助餐”式的选择。在基础实践方面,可以开设速写、艺术训练、韵律操以及形体训练、艺术表演、歌曲演唱、简易乐器演奏等课程,主要针对没有实践基础的学生。经过基本技能的训练或本身具备基本技能的学生,可以进行综合性实践课程的学习,如合唱作品赏析与实践、数字动画艺术与设计、陶艺入门、摄影、新媒体艺术等,达到实践能力的提升。高级实践课程,主要针对有进一步提高艺术素养要求的学生,可以通过装饰画制作、数码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国画表现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艺术技能。陕西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和较强的操作性,结合艺术传统,形成具有陕西民俗文化特点和风格的公共艺术课程,如剪纸、刺绣、泥塑、皮影、关中民俗等,不仅是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创造美。同时能够起到对本地区文化传统的传承作用,丰富艺术课程内容,有效地促进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二)开放艺术专业工作室

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地方高校基本都拥有艺术学科资源。充分利用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艺术学科的教学资源,有选择、有限制地开放各种工作室,如版画、陶艺、摄影、舞蹈、形体、数字媒体等专业工作室。选择艺术专业学生参与公共艺术实践教学,以传帮带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能够通过公共艺术教育获得艺术体验的能力和成就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点击阅读全文

信息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

对于校园网络资源建设,学校都认为还不是很完善,有待于进一步的建设。对2所高校中可提供教学资源的调查结果显示,具备网络学习材料占有100%,媒体素材占有100%,课件库占有50%,视频教学占有50%,教案库占有50%,试题库占有50%,从上面数据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项目建设上都有所建树,但是关键问题是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内容上却是贫乏的,还远远满足不了数字化学习对资源的要求。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

养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方面调查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教学常用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调查”中可知,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教师中,能够熟练操作常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占有65%,会操作但不熟练也有25%,不会操作的有10%。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比较高,这与高校信息技术培训有莫大的关联。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使用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情况教师对计算机或网络的利用情况中经常使用的教师也只有19%,从不用的占有16%。但是前面的调查中发现我们教师并不缺乏掌握信息技术使用方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他们也不是没有体会到信息技术先进的功能和作用。产生这样现象,归根到底,结论只有一个:现行的教育制度、计算机教学必备的物质基础乏力和部分教师教学意识的偏差。

对策

点击阅读全文

新媒体艺术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初探

摘要:随着一个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和意义追寻为核心的“概念时代”的到来,未来属于具有“高概念(HighConcept)”和“高感性(HighTouch)”双重品质的人。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以“新媒体艺术与自我”为轴线,贯穿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与生活、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等课程模块,采用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结合我们身边的各种资源一同审视、探讨、分析、创造、重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新媒体艺术课程。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

随着一个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和意义追寻为核心的“概念时代”的到来,未来属于具有“高概念(HighConcept)”和“高感性(HighTouch)”双重品质的人。我们的课程也应随时代脚步而更新,将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更多地将多媒体、新技术将融入创新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右脑思维,开拓学生多元智能、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又能为培养具有美感、情感、懂得交往和寻求意义的优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新媒体艺术与高中美术课程

未来的世界是多元的、未来的世界是虚拟的、未来的世界是充满创意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视讯科技—新媒体”的符号,需要我们去用心发现、体验。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以“新媒体艺术”为轴线,贯穿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与生活、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等课程大模块,采用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结合我们身边的各种资源一同审视、探讨、分析、创造、重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新媒体艺术课程。新媒体艺术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影像与其他美术媒材相结合,艺术性地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延异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式。这让摄影、摄像、录像以及投影等元素也融入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来。将新媒体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课程中,与以下几点特质有关:强调观众介入和参与,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在展示效果上具有异质性、互动性、融合性、非重复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以非线性的叙事逻辑将美术、音乐、戏剧、诗文、计算机、影像、劳技、光学等跨学科内容融入多维空间中,是一种开放的可变艺术。以夸张、异化的形象激活观众的感官,着重强调艺术思维和肢体介入。强调在自我与环境间的思辨,给予社会场域以人文情怀的美育关照。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嬗变,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也络续转变,本研究将新媒体艺术与高中美术相结合开展创意美术课程也十分契合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潮流与人文理念。

2高中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设计概述

点击阅读全文

新媒体背景下教学广告学论文

一、新媒体传播对广告专业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冲击

(一)新媒体形态下广告人才需求发生改变互联网产生以后,科技与市场的驱动,使得互联网、手机、平板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蓬勃发展。新媒体及新技术的推动,使得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接触时间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四大媒体的受众人数不断下降,受众的接触时间也呈负增长趋势。2009年,互联网(含新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用户接触时间比分别为:67.8%、22.4%、3.8%、2.1%,2013年,这一比例变为:83.5%、9.1%、2.6%、1.6%。用户媒介接触时长的变化,使得广告主对媒体的传播价值进行新的审视,网络媒体的广告投入逐年加大。有数据显示,我国网络广告所占的市场份额已经由2009年前的4%,提升到2013年的12%。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100亿元。考虑到有些项目如游戏植入、网络公关等难以精准的统计,实际的网络广告市场更大。网络广告市场份额的增多直接导致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逐年下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此消彼长,使得业界对能够适应与应对新媒体的广告从业人员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传统的广告从业人员,新媒体的广告从业者需要对新媒体有更多的知识,许多知识都是新的领域如网络投放、排期、效果监测、数据分析、SEM优化、技术后台等。可以说不论是策划、文案、媒介还是公关、客户,广告从业人员都有新的要求。具体来说广告从业者应熟悉新媒体的内容与形式、通晓新媒体语言符号、知晓新媒体技术可能性,进而进一步地适应新媒体对广告人的要求。

(二)传统的教与学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过度新媒体之一的互联网已经产生与发展了很多年,从年代来说目前可以归纳为传统媒体的范畴。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成熟与商业化,普及率越来越高,同一时期,电脑与互联网一起发展了起来。电脑与互联网的产生与逐渐普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类课程冲击是巨大的。传统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主要是纸张化,老师学生书本上教与学、纸张上进行设计与创意,成品的时候才用到一些电子设备。然而电脑的普及化、设计软件的智能化、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传统的艺术设计课程教育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数字投影仪使得理论课的教与学更加丰富与生动。过去学生仅从教材与参考书上获取少量静止的信息,而现在老师可以把实时更新的图片、丰富的视频与理论结合起来讲述,扩展学生视野与想象空间。设计实操也由传统的纸张笔墨模型向数字化转变。传统实操课上,学生更多需要纸张、模型等,然而现在大部分的实操内容可以在电脑上设计与输出。以海报设计为例,学生在接到创意需求之后,可以在电脑上构思、设计、与客户进行讨论修改,并把最终作品传给图文制作公司进行出图,全程数字化使得沟通时间与成本大幅度降低。目前,在夯实基础素养如三大构成、艺术理论后的设计实操几乎全部交给电脑来完成,所见即所得、功能丰富、操作简便的电脑软件逐渐成熟、越来越智能化,设计用的电脑实验室已经成为各大小院校的标配。

二、广告学专业艺术设计类课程面临的教学困境

我国首个广告学专业于1983年6月由厦门大学的新闻传播系创办,广告学高等学科教育迄今为止已有了31个春秋。据统计,1983—1992年间,我国仅6所高校开办广告专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设广告专业的院校在90所左右。据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8月,全国共有412家设有广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虽然办学实力、专业建设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等院校广告学教育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广告界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整体广告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广告业发展迅速,但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一些问题一直存在,特别是创意人员缺失的问题。以国际获奖为例,在以创意为诉求点的国际广告节上,我国广告业一直缺乏创意突出的获奖作品。创意是广告的核心,创意的匮乏直接导致我国广告公司业界影响力有限。成功的广告公司大都只在局部或某行业为人所知,有影响的跨国本土广告公司尚无,这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严重不符。由此可见,传统的广告人才培养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广告业由量向质提升的需要。顺应市场环境变化,培养理论、实践、创意结合的创造型广告人才,已成为广告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广告学艺术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目前广告学专业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策划创意轻艺术设计我国教育体系中广告学专业属于文学(05)下的新闻传播学(0503)的范畴。众多的院校都是从文学院抽调师资力量创立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创立与发展稍起,便从中抽调师资或招兵买马进行广告专业的创办,很多院校“一个黑板与粉笔”就创办起了广告学。从广告专业设立的普遍路径来看,我国广告专业先天与文学关系较多,由于广告策划、创意等相对容易上手且需要的设备物质条件不多,因此在前期未能给学生很好的艺术设计教育,很多学校教完三大构成之后再无艺术设计类课程。

点击阅读全文

高职公共艺术探析(3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研究

摘要:按照国家新时期民族艺术教育工作要求,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可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色,秉持通识性、对接性、民族性等课程建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确定课程建构目标,从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及内容、课程标准与质量保障、教师和教材、艺术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建构公共艺术课程。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可完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课程建构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工作。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在民族地区学校开设民族艺术选修课程,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职业院校要在开好与基础教育相衔接的美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好体现职业教育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拓展课程,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则要求高职院校参照方案,尽快开设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在内的公共艺术课程。我国132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均位于中、西部地区[3]。受所在城市地理位置影响,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和文化生活等都比较落后;部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也相对薄弱,在公共艺术教学和活动等软硬件设施上的投入也有限;加之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农村或边远民族地区,文化素养参差不齐。这使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面临着种种不利因素。

但与此同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也指出,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所在地区的资源优势,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4]。基于此点,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色,探讨并研究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构,既是落实国家民族地区艺术教育工作要求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民族地区高职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性课程,涵盖了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曲艺、建筑、服饰、民俗等多个艺术门类,课程本身具有普及性、艺术性、教育性等特点。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情感理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公共艺术教育同时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公共艺术教育是有效的载体,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5]。通过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可增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质,并能促进情感体验和审美积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1公共艺术课程建构原则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