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数字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8年,《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提出“我们还需要新闻学院吗”的疑问,反映了新闻传播学教育已在遭受互联网和新兴自媒体的冲击。[1]2020年,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报告中强调新技术是新文科建设的三大基本抓手之一。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陈昌凤教授也强调:数字教育可以成为当前技术紧迫态势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由此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产业知识与商业智慧。[2]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ACEJMC)是被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认可的唯一正式的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教育权威认证机构。2018年,ACEJMC会议通过了理事会提出的数字认证方案,同年开始了数字认证试点。截至2020年,美国已有118所新闻传播学院通过了ACEJMC认证。[3]ACEJMC数字认证反映了美国近年来数字化教育的基本标准,是对新闻传播学科数字教育的合法化建制。分析ACEJMC数字认证方案及其实施经验,可为建设我国的数字化教育提供借鉴。ACEJMC数字认证的创新思路面对数字化新形势,ACEJMC前主席彼得·巴蒂亚认为:“我们必须给学生更大的灵活性,以鼓励创新。我们要求学校为学生未来的数字化工作做好准备而负责。”[4]为此,ACEJMC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而灵活的数字认证体系。目前,ACEJMC数字认证体系包括5项标准和21个指标,涵盖了数字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全面系统的教育问题。
1.课程设置的数字化再造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2018年通过的ACEJMC数字认证标准是在“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算法透明性、误报算法传播以及新兴智能分发工具等技术背景下制定的”[5],要求课程进行全面的、细化的数字化变革,必修课程至少包含以下7个主题中的4项:媒介技术史、新媒介技术背景下的第一修正案与法规、用户互动、跨媒体设计、数据挖掘算法等深度研究、现代语言编程、人工智能[6],目前通过认证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的课程设置也都是围绕其中开展。如亚利桑那州大学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其新闻教育尤其注重专业化训练,指出每个学位所上课程的75%都应属于数字技能类,而且人数上限为20人。同时,新闻学院的实践设置紧密结合就业发展形势,开设了新媒体创新和创业实验室,与计算机和经济专业的学生展开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合作,为地区和国家的媒体、组织创造出尖端的数字媒体产品。[7]在具体课程上,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开设的多媒体新闻,课程下面又包括视频讲故事、音频讲故事和新闻摄影三个板块[8],学生们在使用专业的数字技术工具方面得到了深入的指导。
2.师资队伍的数字化组建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保障。ACEJMC数字认证要求新闻传播学院的主要责任人和组织队伍为师生提供新兴科技、数据基础和新传播思想培训,教师需要做与新兴技术与传播技能相关的演讲讨论,发表数字教育相关的学术成果。同时,ACEJMC数字认证特别强调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目前拥有200多位教师,其中全职教师占18%,兼职教师占74%,客座讲师占8%[9],许多主干课程都是由兼职教师授课,这样有利于与业界保持紧密联系。学院的教师分为数字技术型和传统理论型,每门课程也都需要两种类型的教师合作,如新闻学思想这门课程就有一位教师指导概念教学,另一位教师教授制作博客[10],保障了每一门课程知识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性与应用性。此外,一流的数字型人才汇聚也体现了对自由教学理念的坚守。ACEJMC认为每个新闻传播学院都有自己的考量,数字认证标准不会对具体课程、教学方案进行干预,而是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就给教师充分的自由来安排设计课堂。教师可以自由选择上课的模式,既可以在线下课堂开展亲密性教学活动,也可以玩转Zoom、Udemy等线上教育平台,给予教师灵活运用数字技术的权利。
3.教学方式的数字化革新
[摘要]大数据环境下,学科教育多元化呈现出学科无边界的形态,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泛的学科知识、教学经验,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旨在研究开放网络学习环境下,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创新化的数据信息手段,以适应多元化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学科教育多元化数字信息素养
图书馆服务“双一流”的绩效评价要适应学科教育多元化的现实,我国大学学科教育的瓶颈主要反映在缺乏学科知识的创新与无法突显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传统的授课方式受教师脑力、经验、水平的局限,教学思维创新能力不足,学生主要精力消耗在教学大纲圈定的固化知识方面。多元化、高阶层思维的人才稀缺,是我国教育滞后于世界一流教育水平的主要诱因。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作为增强国力、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指导教育改革的价值观又必然受到全球的社会观念、理论思潮的影响。[1]多元是教育的常态,教育要尊重差异,承认多元。[1]学生是具有鲜活个性思维和不同创造能力的独立自主个体,而不是流水线上的容器,不能强行罐装同样固定的知识,教师必须从观念上认同这种差异。数字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具备对标准化的知识进行理解、执行、创新的能力,以应对非线性的随机问题。在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借此探索深层次的学科知识。目前的困境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偏低,对多媒体手段应用认知落后,教师缺乏先进学科知识的积累,惯性思维解决学科问题。如今,传统的纸质文献借阅、数据库检索、网络参考咨询等文献信息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数字环境下多元化、个性化学科教育的需求。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功能阈值的重构,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嵌入式学科服务必经之路。
一、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内涵
(一)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不足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实质是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础性能力———全球信息化。1974年,保罗•泽考斯基作为美国信息化产业协会的主席推出“信息素养”这一理念。美国图书馆学会于1989年定义这一概念,包含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及文化素养三个方面。此定义可以推断出何时需要信息,了解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信息,同时判断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加以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图书馆素养(LibraryLiteracy)与文献检索,主要是图书馆员以图书馆资源利用为目的,为用户讲解图书馆资源概况、所购数据库使用、专业文献查找、信息分析软件操作等内容,提供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阅读素养、科技查新和用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图书馆、资源、网络与数字化是该体系的重要支撑要素。[2]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局限于馆藏资源、馆员的学科知识及检索能力,停留在文献阅读层面。嵌入式教学的展开,需要图书馆提供深层次的学科知识、科研信息,将信息素养、数字素养、数据素养、信息伦理等渗透到课堂、MOOC课程、翻转课堂等。大数据环境下,馆员及学科馆员掌握的信息技术不足以支撑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信息素养,难以辅助、满足教师和学生所需。仅仅维持在信息搜集、检索、查找,不再适用于多元化学科教育,难以适应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
智慧课堂模式是基于社会信息化发展背景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在它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将结合具体教育活动,构建整体的数字化教育系统,对各个教育环节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更新,以此使课程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并切实发挥出智慧课堂的教育优势,使课程的教育实效性得到切实的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探寻智慧课堂模式的方法以及具体的构建途径,是为了教师能够在对智慧课堂概念建立的深刻体会中,真正尝试将其落实在实际的教育环节中,从多方面推动课程的创新,迎合数字化教育改革的需求。为此,教师应结合校园中的智慧教育平台构建模式以及语文教学逻辑,切实地对课程智慧课堂模式的具体构建方式做好研究工作。
一、智慧课堂的构建方法研究
(一)有效利用校园数字化教育系统
我校在智慧课堂构建理念下,致力于打造校园层面的数字化教育系统,通过发挥校园宏观的建设力量,为教师对课程进行数字化改革提供重要的硬件条件,使教师能够在完善的数字化教育系统中不断地做好教研与创新工作,为课程与数字概念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应该深入了解智慧校园系统,基于系统中具体的体系内容做好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真正借助校园智慧课堂环境所提供的客观优势,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凭借智慧平板与希沃系统等重要工具,真正强化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学习有效性,使教学真正更为高效,实现现代化教学改革目标。
(二)教师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教育素养
教师作为课程数字化改革的重要实践者,除了对硬件设施的基础操作方法进行学习以外,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教育素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才能赋予智慧课堂以更多的可能性,以更前沿的视角看待数字教学资源,使其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课程内部优化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模式,真正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增强教学活力,切实地以教师自身数字化教育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工作者需求的特点也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工作者需求的特点。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应当怎样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较强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也就强调数字化学习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在中小学的应用及发展的重要性。
一、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什么是数字化内容?
在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中,内容指的是用于教和学的所有资源,它包括教科书、电影和作业本,也包括实验和课堂演示时所使用的实物。数字内容当然还包括录像、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网上讨论、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等。
“教育信息数字化”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信息数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各种教学资源数字化,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既有其共同点,也有着一定的差别,如何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适合本院校需求,又可在最大范围内共享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技术领域的迫切课题。
一、教育信息数字化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程教学的必然趋势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千兆网、万兆网的广泛应用,已经为各种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可靠、高效的技术平台,而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是院校教育的有效拓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化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当前世界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所谓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学制、专业、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其中,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根本,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关键。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反映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成就。本世纪中期出现了教育传播学、应用传播理论与技术研究探索人类的教育活动,阐发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它涉及教育的结构与模式、教育设计与组织形式、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等等。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项革命性的内容,就教育手段而言,现代教育已从传统的电化教学向无纸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利用网络技术,依靠一定的技术平台,制作网络课程,开展网上教学已为国内许多院校所应用。同时,通过实时传输技术,将课堂教学搬上网络,建设开放式的教学课程,这就使得网上的教育资源信息量剧增,使教育形式发生了新的变革。
2、适应现代教育规律,开展信息化教学成为必然。现代教育技术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交互式是21世纪教育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教育技术的发展将给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因此,高校如何运用教育规律,探索适应社会对高层人才的需要,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知道,无论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如何定位,但其课程的开设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尤其是公共基础课,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内具有通用性。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又非常适合通过建设网络课程的形式来实现,从而可以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年度(2000)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应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其培训模式千差万别,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应用型与研究型两种人才模式。一般而言,本科以下的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而研究生以上的教学一般以研究型人才为主,但部分专业也必须突出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向学生提供的各种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通过建设适合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层次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