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与教育

数字与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数字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字与教育

数字认证与新闻传播学教育变革探析

2018年,《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提出“我们还需要新闻学院吗”的疑问,反映了新闻传播学教育已在遭受互联网和新兴自媒体的冲击。[1]2020年,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报告中强调新技术是新文科建设的三大基本抓手之一。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陈昌凤教授也强调:数字教育可以成为当前技术紧迫态势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由此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产业知识与商业智慧。[2]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ACEJMC)是被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认可的唯一正式的新闻与大众传播专业教育权威认证机构。2018年,ACEJMC会议通过了理事会提出的数字认证方案,同年开始了数字认证试点。截至2020年,美国已有118所新闻传播学院通过了ACEJMC认证。[3]ACEJMC数字认证反映了美国近年来数字化教育的基本标准,是对新闻传播学科数字教育的合法化建制。分析ACEJMC数字认证方案及其实施经验,可为建设我国的数字化教育提供借鉴。ACEJMC数字认证的创新思路面对数字化新形势,ACEJMC前主席彼得·巴蒂亚认为:“我们必须给学生更大的灵活性,以鼓励创新。我们要求学校为学生未来的数字化工作做好准备而负责。”[4]为此,ACEJMC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而灵活的数字认证体系。目前,ACEJMC数字认证体系包括5项标准和21个指标,涵盖了数字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全面系统的教育问题。

1.课程设置的数字化再造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2018年通过的ACEJMC数字认证标准是在“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算法透明性、误报算法传播以及新兴智能分发工具等技术背景下制定的”[5],要求课程进行全面的、细化的数字化变革,必修课程至少包含以下7个主题中的4项:媒介技术史、新媒介技术背景下的第一修正案与法规、用户互动、跨媒体设计、数据挖掘算法等深度研究、现代语言编程、人工智能[6],目前通过认证的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的课程设置也都是围绕其中开展。如亚利桑那州大学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其新闻教育尤其注重专业化训练,指出每个学位所上课程的75%都应属于数字技能类,而且人数上限为20人。同时,新闻学院的实践设置紧密结合就业发展形势,开设了新媒体创新和创业实验室,与计算机和经济专业的学生展开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合作,为地区和国家的媒体、组织创造出尖端的数字媒体产品。[7]在具体课程上,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开设的多媒体新闻,课程下面又包括视频讲故事、音频讲故事和新闻摄影三个板块[8],学生们在使用专业的数字技术工具方面得到了深入的指导。

2.师资队伍的数字化组建

师资队伍是教育的保障。ACEJMC数字认证要求新闻传播学院的主要责任人和组织队伍为师生提供新兴科技、数据基础和新传播思想培训,教师需要做与新兴技术与传播技能相关的演讲讨论,发表数字教育相关的学术成果。同时,ACEJMC数字认证特别强调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目前拥有200多位教师,其中全职教师占18%,兼职教师占74%,客座讲师占8%[9],许多主干课程都是由兼职教师授课,这样有利于与业界保持紧密联系。学院的教师分为数字技术型和传统理论型,每门课程也都需要两种类型的教师合作,如新闻学思想这门课程就有一位教师指导概念教学,另一位教师教授制作博客[10],保障了每一门课程知识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性与应用性。此外,一流的数字型人才汇聚也体现了对自由教学理念的坚守。ACEJMC认为每个新闻传播学院都有自己的考量,数字认证标准不会对具体课程、教学方案进行干预,而是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就给教师充分的自由来安排设计课堂。教师可以自由选择上课的模式,既可以在线下课堂开展亲密性教学活动,也可以玩转Zoom、Udemy等线上教育平台,给予教师灵活运用数字技术的权利。

3.教学方式的数字化革新

点击阅读全文

国内数字艺术教育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点击阅读全文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图书馆共享建设

一、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现状

为了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满足发展过程之中对于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从1957年开始,各大高校之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高校图书馆区域的资源共享与分配,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共享体系: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DAL(中英文图书馆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ASHL(中国高等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中心),通过这三大体系,我国已初步现实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教育教学资源的高效交互与科学使用,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不断进行合作式教学活动的探讨,逐步形成地域性的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形成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体系的立体化与多元化。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数字化进行不断加快,在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之中,逐渐形成一个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虽然高效图书馆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缺陷。首先现在各大数字化资源信息库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同一体系,缺少同一的标准与认知方式,访客在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共享区域获取获得同一标准的信息服务,很难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互。

二、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保证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区域共享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其发展的缺陷与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高校图书馆区域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建设。

(一)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同一的门户服务。

借鉴国外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先进经验,进行同一门户服务的构建。而这一门户服务体系的构建要求访问相关门户网站的用户,能够在资源搜索的过程之中,对整个共享平台上的资源进行浏览,只需要一次检索就能够对同一平台上不同系统之中的资源进行查阅,不再需要相过去那样需要对每一种不同的信息资源所处的子系统进行了解,只用通过构建这一个开发的、同一的门户服务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公共区域的共享建设,才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配置,提升共享建设的便捷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极大的方便了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区域共享建设之中的可操作性,提供更为便捷的资源共享服务,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便捷。

点击阅读全文

艺术设计教育管理

内容摘要:数字化为设计艺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新的表达方式,实现了海量信息交流与共享,极大地方便了艺术教育的创新培养,也必将对艺术设计及其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字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必将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教育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冲击到设计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在艺术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已经突破语言的抽象概括而更为直观、更为图像化了。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一、数字化发展的必然与现状

现代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使我们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图像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首先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书籍印刷,作为几百年来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将逐渐被比特运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实现知识的数字化。这种变革使知识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还可将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界、文化及时空的限制而任意传播,互联网的开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这势必导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必须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能力,并为人类几千年来沿袭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点击阅读全文

数字艺术下艺术教育转型浅析

摘要:在科技的驱动下,数字化的出现是当今社会发展现实中最典型的真实写照。数字艺术概念不仅对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媒介方式,也使得艺术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本文以英国数字艺术为研究对象,对英国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变化及对数字艺术品的再思考,探讨数字艺术如何被英国艺术教育接纳与利用的路径,并对未来艺术的发展提供指引。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化教育;英国艺术教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概念已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数字化形式与当今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1]数字化意味着一场变革,通过数字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相互结合使用,对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管理等各个层面进行重塑和升级。艺术家与数字化是双向发展的关系,其在结合科技的探索中对数字化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数字艺术的出现与发展是对当今艺术形式的一种创新和拓展,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艺术既是一种概念,也是一个实践过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博物馆和当代艺术领域流行,如今艺术行业也已越来越重视数字领域的艺术创作。[2]本文将通过对英国数字化艺术教育的发展进行梳理探究,讨论数字化时代英国艺术教育如何接纳与利用数字艺术的路径,以及其融入社会与大众观赏之中的过程。

21世纪以来,英国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数字艺术盛行的当下,英国艺术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进行了相应的数字化融入,这一变化得到了众多知名艺术院校的积极地参与,这在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SM)的艺术专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美术学专业,在仅有的单一基础性绘画中又增加了雕塑、版画、电影等方向。在该校毕业的艺术家与数字化双向互动发展,艺术家伴随科技的影响,利用科技材料、数字化工具和技术,如计算机、数码相机、传感设备等,替代了传统的创作工具,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尝试和探索。曾在CSM和皇家艺术学院就读的英国当代艺术家詹姆斯·富尔·沃克(JamesFaureWalker)在其对油画和水彩画艺术创作已趋成熟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利用计算机创作的数字图像融入其传统作品之中,其后的作品形式常在架上绘画和数字绘画间穿梭转换。2021年,同样毕业于CSM艺术专业的爱丽丝·巴杰(AliceBajaj)学士的作品《烘焙假面》(BakeaFake),使用数字化3D建模对女性面部的网格化塑造,并结合影像的呈现方式,将来自屏幕的面孔合并,统一为单一的视觉身份,意在探讨在虚拟外表下的自我,以及更深层次的意识需求,该作品扭曲了主体与客体的观看理解的意义。近20年间,将电影艺术纳入艺术学科领域之中,这一教育方式的变化原因之一是英国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艺术创作变革。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间,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激光、电脑视频游戏、录音带、按键式电话、彩色电视、电脑鼠标、阿帕网(互联网的前身)等出现和升级,使得英国大多数家庭在这一时期利用收音机、电视去享受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也加快了英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并增强了其文化影响力。例如,披头士乐队和滚石乐队的音乐文化和新时尚的出现,对当前的艺术界和时尚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3]1984年,在CSM学习绘画和电影制作的英国艺术家及电影制作人艾萨克·朱利安(IsaacJulien)的电影作品《年轻的心,叛逆的心》(YoungSoulRebels)不仅在1991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电影评论奖,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该影片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灵魂男孩、光头党和朋克之间的文化关系,[4]其中也同时表达了艺术家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当时热议的媒介来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实际说明了,艺术表现与艺术家从教育中学习的知识与创作方式是密不可分的。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