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思想政治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一般来说,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总会给人以“高高在上讲大道理”的印象。这是因为,过去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占有信息优势的地位,而被教育者则相应地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教育者自然常常采用“居高临下”的方式来展开教育。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地位早已不再,而受教育者也基本上处于同教育者构成信息“均势”的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以往那种“居高临下”式的教育方式非但起不到相应的作用,而且容易招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因而,广电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鉴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信息均势的状态,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以座谈会、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展开。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育者同受教育者抛开“大道理”促膝谈心,主要就当前社会尤其是媒体行业的热点问题及媒体工作者工作及生活当中切身、常见的问题展开交流,各抒己见,直陈无隐。这样一来,一个媒体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很容易掌握本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他们迫切关心的问题。而后,根据这些问题,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节方法,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案例导入式、恳谈式、譬喻式、逻辑归纳式等不同的工作方法,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应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易流于抽象、枯燥的境地,导致受教育者对其丧失兴趣。而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工作者则多半具有各种文艺才能,适合展开各种各样的业余文艺活动。因而,笔者认为,广电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依托工会、青联、妇联等基层组织,引导本系统职工创编各种各样反映当前社会及媒体行业热点问题的文娱节目。同时,教育者也作为其中的一员亲身参与到文娱活动中,在创编节目的过程中把握火候,相机引导,力图使文娱节目反映一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这样一来,既充分利用了受教育者的文艺才能,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又可以在不知不觉当中使他们收到思想政治的教育。因而也就容易收到“寓教于乐”的生动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广播电视媒体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注意在创新工作方法的基础上狠下功夫,“苦练内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就有望在新时期将广播电视媒体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及效率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一、创设适合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具体联系,使知识点能够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把知识点理解透彻。而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多地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住知识点,而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批评的:这好比是“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学生缺少真实体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不信,知而不行”。使学生习得的知识也只不过是空洞的理论而已。因此,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将知识点弄懂弄透之后并熟记在心是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按照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适合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来体验和感受。
二、采用启发式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般来讲,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各种方式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和积极地思维。启发式教学是教师的“启”和学生的“发”有机地结合,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双边活动。而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又不可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贯彻。
三、制作取材于生活的教学课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课件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有在技术上兜圈子,翻花样。而这些材料的应用不但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还要在掌握生活素材的基础之上结合所要讲的知识点,准确地选取和恰当地运用。课件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为一体,但课件不应当是用图片和文字“拼接”出来的,用音乐和动作按钮“堆砌”出来的,而应当是内容与形式、图片与文字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这样做出来的课件才能真实、自然。课件制作中的“有米可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教师必须广泛阅读,在网上浏览时事信息,收集可以在讲课中用得到的或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工夫,这样才能在课件制作时信手拈来。五、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通俗地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包括教材、社会生活、录像、图书、网络、小品相声、时政资料、电视广告等等。这里我们以社会生活、网络、电视广告三种教学资源为主来谈一谈如何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些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在文化安全视角下的引导作用
(一)思想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想信念导向、思想道德导向等功能,在各个阶段帮助教育客体在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准则,努力保证其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行为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主要是在道德规范导向和法纪规范导向两方面进行的。道德和法纪是维护文化安全最为直接的途径,是表现在外在方面的有效方式之一,这两种导向同时也是实现其他导向的重要保证。有些国人理想信念淡薄,极易受到西方文化的诱惑,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导向来对其进行预防,提高维护文化安全的自觉性。
(三)舆论导向。
一、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艺术类素材解读“中国梦”传播“中国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其内涵,对于艺术类大学生,必须注意到其注重感性、专业情节浓的特点,充分发掘艺术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领会“中国梦”内涵。
1.解读“中国梦”本质内涵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由于曾经积弱贫穷,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积攒着一股悲情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凝聚14亿中国人的心,甚至有助于凝聚全球华人的心。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阐述不仅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而且包括个人和家庭的元素。“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更是人民的梦。
2.文化软实力支撑“中国梦”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单指经济的发达,文化软实力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可以说,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美国经济水平有所下降,但是在其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下,美国价值观横扫全球。相比之下,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未来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对文化事件非常敏感,美国苹果公司iphone在中国的热销、好莱坞大片在华票房的成功、国产动漫的发展等都是他们日常学习中、生活中会接触到的素材。在这些素材背后反映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提升中国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此类素材的发掘,使“中国梦”的教育变得更具体、更生动。善于从艺术素材中发掘案例,是艺术类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开展的有效切入点。
一、主体性原则确立的依据
1.是由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及其根本要求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点,也是其观察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原则和要求。从唯物主义发展形态的进程来看,经历了由客体的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到实践的唯物主义的不同阶段。在费尔巴哈哲学产生前,人们仅仅从客体形式来把握对象的唯物主义,坚持自然本体论的唯物主义,是客体的唯物主义即“纯粹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这一唯物主义形态的缺陷是“仇视人”、“使自然和人服从同样的规律”。
2.它是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立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从主体出发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就会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就能从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一切理论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只有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证实的理论认识才能是正确的,此外别无他法。可见,主体性原则对人的一切认识也是适用的,人的一切认识都是有主体性的。所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发展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在尺度出发来规范和建构其理论体系和内容。
3.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列宁认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而主体性原则正是改变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的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从自己主体的需要出发,制订教育计划、方案并实施,使之满足教育者的需要,而且教育对象也要从自己的主体需要出发,通过受教育来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所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仅满足了教育者的主体需要,还满足了教育对象的主体需要,它是指导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协调行动、共同发展的行动准则。
二、主体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确立和发挥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中,主体性原则首先要求教育者即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的规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运行的内在规律,促进其形态的科学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同时,要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因为教育对象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教育接受者,他们的知识、智能和思想道德品质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形成和完善。但是教育对象绝不是被动机械地受影响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有其不同层次的需求、信念,并会形成动机、展开自觉的活动,他们对教育者的作用常常会给予有选择地反应,而这种反应的性质和方向都会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进程和结果。所以,研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必须在承认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