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建设

思政建设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思政建设

建筑类专业美术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摘要:高校美术类课程的思政建设在培养学生美学基础、审美能力、健康审美观念的同时,可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该文探究如何在建筑类专业的美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绘画练习中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秩序美、结构美、色彩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工匠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美术基础;思政建设

高校美术类课程教学不仅要锻炼学生表现美的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内涵,促使学生由感知作品的形式美到体会作品深层次的精神美、文化美,从而推动学生全面提升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美术基础是建筑类专业基础课,教师应该注重文化素养教育,在绘画练习中注重引导学生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建筑类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塑造学生正确的美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体会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的精神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

1.培养正确的美学价值观

点击阅读全文

职校思政文化建设探析

1思想政治教育主导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1.1高职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但是,人们往往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以方便管理为目的,体现出来的是“管理”的校园文化,而不是“育人”的校园文化。

1.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迫切要求

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主导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高职院校全体成员的心智、体质、思想、创新等素质的全面提升。鉴于此,应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

点击阅读全文

旅游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创新

摘要: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旅游管理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与理想贯穿各门专业课程始终。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特点,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遵循“盐溶于水”的原则,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专业教育;德育

课程思政是指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大连大学旅游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1],要求全体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提高旅游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思路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为此,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正确的政治导向、科学的思想路径做指导[2]。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深入发掘和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在思政元素的选择上能够体现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时代性,第一时间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内外热点时事,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素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思维品质、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思政要素融入课堂教学,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与理想贯穿课程始终。结合旅游管理学科特点,构建以学科平台课程为支撑、以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为核心、以个性化发展课程为辐射、以实践环节为补充的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协同的课程思政体系,做好新生专业教育,做深专业课程教育,做精第二课堂教育,做优实践教学教育。

2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点击阅读全文

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建设浅析

[摘要]当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汽车工程材料是高职汽车类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该课程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形成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效应势在必行。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课程元素的挖掘几个方面探讨了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以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一、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这份纲要的核心精神旨在要求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要为国家培养有正确价值观且富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1]。汽车工程材料课程在汽车类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涉及汽车制造及运行过程中所用到的材料、材料质量分析、材料组织与性能检测、材料制备与成型等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内容,是指导汽车生产工艺的理论基础,强调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或者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岗位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为应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课程在线平台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团队重新凝练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深度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收集各种思政教学案例,在组织课堂和校外实践等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了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爱国精神、责任感、使命感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力求专业知识智育与思想政治德育的融合[2-3]。

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不足

点击阅读全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建设分析

摘要: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与新文科建设都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的新闻事业接班人为使命。培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卓越新闻人才离不开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引导。课程思政对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以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宣传理念为蓝本,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通过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教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德育元素

2021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肩负推动学科融合、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新文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创新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模式,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文科视野下,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1]。由此可以看出,新文科建设对卓越新闻人才的要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甚至是最关键的一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在理论和实务上改善和创新我国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需求,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是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背景。长期以来西方某些国家在对外宣传中“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形象,在国际传播中没有塑造“真实”的中国形象。新闻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增强对塑造中国形象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主动增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顾明思义,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2]。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新文科建设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契合点在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导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将专业知识点与德育元素相融合?是迫切需要回应的现实诉求与理论问题。本文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内容为蓝本,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总结概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关于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原则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特别是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了解其历史经验及理论成果,充分吸收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育人目标。知识目标表现为: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党性,掌握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来源及其内涵,领悟新时期新闻舆论思想的重要性;能力目标为:通过知识层面的学习,深刻了解新闻宣传的党性与人民性一致原则,明辨是非,提高政治站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党的新闻事业的接班人及代言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新闻传播现象,在对外传播中掌握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思政育人目标为:恪守专业伦理和新闻职业规范,承担社会赋予的社会责任。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内容个案来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策略,该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自觉运用总书记的新闻舆论思想引领新闻教育的方向,牢记社会责任,让学生明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政治认同、心理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课堂教学中,找准课程思政融入点,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德育内涵、德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新闻舆论思想进课堂,进头脑,以了解我国的国际传播现状,主动承担“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品质。加强中华传统道德教育,自觉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孝、悌、勇、忠、廉”等思想精华。继承发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弘扬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在课堂讨论及课堂实践中,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堂,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融传授知识、能力培养、爱国教育于一体。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