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政课程建设

思政课程建设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思政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思政课程建设

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路径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之一,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立足当下,愈来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人的思政教育。目前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逐步走上正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作为思政项目的重要元素,其发展规划、建设进展、育人成效、示范引领等各环节仍有很大探索空间,如何建设具有育时代新人、铸强国之魂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仍需继续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建设

0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自2020年6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印发以来,全国各高校纷纷将课程思政建设提上日程。课程思政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为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资源内容,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各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全面开花。课程作为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单元,承担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化为知识内容进学生头脑的作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建设起到了选树典型、强化引领、带动示范的作用,是构建起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可以促进学校实现思政育人目标的建设,实现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构建。

1“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大思政”育人格局兴起,思政铸魂理念影响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的转变,思政课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使学校逐步聚焦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尤其注重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同步建设。目前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是推动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快速发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又是实现该战略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但仅仅依靠思政课教育还不能完全实现德育育人,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树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教学理念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带动学校所有课程参与“课程思政”育人教学体系建设,从而打造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教学育人效果,是“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的初衷和使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将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和路径,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深挖思政元素、设计教学过程、回顾育人效果,实现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隐性教育层面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互通互助,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全员参与的“大格局”,推动学校“课程思政”课程的全面建设与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实践与研究

摘要:怎样为国家培养更多一线高技能人才,助力“中国制造2025”是作为职业教育人要思考的问题。以爱课程平台上的职业教育课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秒懂数控加工”的建设,通过分析现阶段职业教育数控加工类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现状,依据课程建设实践,提出课程建设方案,将该课程建设成全新的适合多专业、多层次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开放式课程,并取得一定效果。

关键词:爱课程;职业教育;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秒懂数控加工”课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为中国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制造2025”正带领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前进,但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瓶颈。怎样突破这一瓶颈,为国家培养更多一线高技能人才,怎样让学习者更快更容易掌握核心技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爱课程平台上的职业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本院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秒懂数控加工”的建设,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该课程建成全新的适合多专业、多层次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开放式课程。经过本校公选课和专业课3轮的试运行,非专业的学生选修后表示能够理解什么是数控车和数控铣加工;本专业的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表示更容易融入到课程中,在后续的实训课里,可以按要求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产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课程中的知识点。实践证明,利用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能够更有效验证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运用到实践中。

1现阶段职业教育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现状

为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2],标志着中国高校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本校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大军中,课程建设历经了“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3个发展阶段。目前,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职教MOOC频道上,建设有943门职教课程,涵盖大部分的专业。通过对数控加工类相关课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现阶段职业教育在线开放精品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课程标准没有结合1+X证书

点击阅读全文

安全管理探析

安全管理探析1

摘要:微生物教学实验室是高校本科实验教学的主要阵地,而微生物教学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却日趋严重。基于微生物教学实验室的特点,通过分析微生物教学实验室的师生安全意识、实验材料、危险化学品及安全设施等现状,从制度、安全意识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教学;安全管理

微生物实验是多数高校所开设的本科基础实验课程,涉及医学、环境、食品、农林等多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掌握的实验安全知识较少、安全意识薄弱,加上微生物实验材料的特殊性,因此,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如何做好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1]。本文通过分析微生物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微生物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进行了探讨。

1微生物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意识薄弱目前很多高校把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却对本科实验室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安全方面投入经费较少、安全教育宣传不深入、安全设施不规范、消防配套设施不足等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实验人员及实验指导教师对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认识不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学生多数未接受实验室安全类培训,对微生物教学实验室安全认识不足,认为微生物教学实验室是无致病性或者致病性不强的教学场所[3]。在实验开始前,实验指导教师只是简单介绍注意事项,造成学生对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认识不到位,缺少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例如,有的学生在实验室用餐饮水,在实验过程中嬉戏打闹;实验台面物品摆放混乱,实验仪器和试剂胡乱摆放;实验过程中及实验结束后,随意将废弃物倒入水池。这些都留下许多安全隐患,增加了实验室安全管理难度。

点击阅读全文

机械工程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以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伦理挑战的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教学,采用了“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搜集并整理了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为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关键词: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思政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科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扎实工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陆续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

1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一些学者提出了“教会学生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教育目标[1]。Newberry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知、意、情”,即知识目标、理智目标、情感目标[2];Davis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升伦理判断力、增强伦理意志力[3]。在国内,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并开设了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4]。自2007年起,学界每隔两年便会召开一次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不断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渐热,相关课程逐渐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基本建立了工程伦理课程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全国性平台[5]。随着全国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大范围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课程建设中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各高校工科专业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6];二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7];三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四是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得出了量化综合得分[9]。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

2课程建设内容

点击阅读全文

纺织类专业课程创新教学的实践研究

摘要:通过梳理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纺织类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充分融合现代教育技术,突出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着重能力培养、开展学科竞赛,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纺织服装概论》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等,形成了省级一流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行业院校的充分肯定与广泛推广应用,学生能力培养得到了明显提升,受到了行业企业的广泛好评。

关键词:价值引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改革

一、纺织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背景

(一)行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人才应具备行业全产业链的基本知识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体现科技和时尚的融合,并为实现“美衣美居”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十五”时期,我国就编制了《纺织强国纲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纺织行业一直在转型升级,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资本和人才密集型,经历着科技、绿色、智能、品质、特色和管理等六大方面的升级,逐步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战略转变。目前,我国纺织业规模占比已超全球50%,化纤产量占世界70%,贸易占全球三分之一;从产业完整性看,我国产业链最完整,产品品种最齐全;从制造水平看,我国纤维原料、纺纱织布、服装家纺的工艺制造和装备水平大都已处在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对我国26个制造业从产业规模、创新能力、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几个角度与制造业强国对比和分析,有5个行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中领先的是纺织工业[1]。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高校的专业建设又是制造业的坚实基础。随着纺织行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高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也就愈显迫切。本校是中国西部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是原纺织工业部三大纺织院校之一。由于纺织工业涵盖材料科学、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工程、设备制造、智能控制、艺术设计、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产业链长,而当今专业越来越细分,为让全校学生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具备行业全产业链知识,学校在原部分专业开设《纺织概论》《服装概论》的基础上,从2017年开始,面向所有各专业都开设了《纺织服装概论》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基本概况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