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思政元素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和教师职责的必然要求。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政教育可以反哺专业知识教学,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生物化学是高校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该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梳理知识点、建设在线教学资源等手段,深入挖掘提炼出多方面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我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对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化学;思政元素;混合式教学;新媒体技术
课程思政,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灵魂,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鲜明[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然而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格局未能有效形成,主要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专业课程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知识的讲授,缺乏对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也缺少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的主动意识。生物化学是用科学方法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生物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生物工程类和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素以“难、繁、杂”著称,概念多、内容杂,特别是大分子结构抽象难懂,代谢途径错综复杂。学生普遍认为,生物化学是一门较难掌握的基础课程。同时,作为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生物化学课程也是思政育人主的阵地,其中天然蕴含着如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爱国情怀和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将它们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可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修订教学大纲,体现课程思政
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目标、范围、内容、体系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教学大纲也是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和评定学生学习成果、成绩的标准[3]。我校2018年在开展课程教学大纲修(制)订工作中,重点要求将“课程思政”内涵和教学目标有效融入教学大纲中,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为重点,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基于此,课程组经过认真研讨,在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课程思政。修改前的教学大纲只明确了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修改后则将各章节的教学要求分为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将相关教学内容与勇于创新、远大抱负、社会责任感等具体的思政元素进行了关联,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指明了思政的方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为主动地思政,让“隐性思政”变得更为“显性”,而不是以往常见的无意识或潜意识思政。
2认真梳理教学内容,发掘思政元素
数学课程教育研究1
摘要:高等数学在立德树人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拥有鲜明的先导性与基础性的地位。文章结合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探究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在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策略,能够为高等数学教师更好地将思政元素与高等数学教学充分地融合起来提供条件。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精神及家国情怀,推进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进程,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
同向同行是推进立德树人任务完成,增强思政教育实效,丰富各类课程内涵,确保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法治教育全面开展的关键和基础。高等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对象是大学新生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还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高等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知识传授与讲解的过程中,肩负起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引路人、指导者责任,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而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抓手,对高等数学完成立德树人任务,提升育人实效,推动学生健康发展,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要发挥好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作用,首先应明确课程思政是什么,当前已经形成的基本共识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新增设的课程,也不是课堂教学中的某项活动或环节,而是将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并融入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贯穿到人才培养的不同过程中,形成思政理论课与各类课程相互协同、相互呼应、相互映衬的育人格局。在课程思政推进的过程中,大学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目的和内涵,确保课程思政能够得到充分的实施和建设。首先,课程思政的建设主体是各类课程的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学生培养和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肩负好育才与育人的职责,让思政意识在内心扎根,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崇高而正确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其次,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是各类课程。
研究目的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将"体育品德"列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3个主要方面之一。党的十九大也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统领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灵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学》作为体育类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如何充分挖掘其课程思政的育人潜力,强化课程中隐性教育部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格局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
研究结果
1.《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学校体育学》课堂思政的建立应在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技能两个主要方面的指导下,从“学会”与“教会”入手,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德育目标,充分发掘体育教学与教学案例中包含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在向学生传递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信息外,也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2.《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内容:第一,设计与课程思想相关的《学校体育学》教学常规。《学校体育学》教学常规一般包括课前常规、课堂常规和课后常规,课前常规主要通过教师在教案编写时,引入相应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增强其思政观念;课堂常规主要通过“注重-引导”的二元结构,注重学生思政教育与思想道德水平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向分享身边的案例,引起学生间共鸣;课后常规主要通过提问或课堂小论文的方式要求学生对师德修养等教育素质进行反思,或以某一具有争议性的案例为中心抒发自己的意见及看法。第二,挖掘《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内容。教师从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教材中不同性质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并贯穿在教学始终。如学校体育产生与发展可引入历史尊重、重视历史、探究历史、贴近并还原国内外学校体育学发展历史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学校体育史观。第三,创新“以生为生”《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教学反思。“以生为生”指以学生为教学反思之生命,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程度以及学习体验为评价对象,节在总结反思环,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使学生自主构建课堂框架、总结难点重点、讲解学界最新进展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让学生直接参与进教学反思的环节中。研究结论:《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教学优化路径有:第一,形成“思政种子专业教师”培养模式:“思政种子专业教师”的培养主要以专题研修的方式来实现。通过“课程思政专题研究”、“思政专家专题培训”、“教师思政互助交流”等途径,为种子教师提供改变自身思想认识和更新自身教学理念的机会。第二:优化“三步走”教学方法:“三步走”即教学过程中课前引入、课外拓展、自主选择接纳三个方面。课前引入指教师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接入点的课堂导入内容;课外拓展指教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的同时,引入思政课程部分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接纳指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学习兴趣,选择多数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辅之以思政教育。第三:构建课程思政专业课课程群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专业课课程群的建设即在思政育人这一大目标下,各学科明确分工意识,充分发挥本课程群分类下代表性教材的强势思政元素,如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群主要代表性教材为《学校体育学》,强势思政元素为“人文素养”“自觉意识”和“时代精神”;运动人体学科课程群主要代表性教材为《运动解剖学》强势思政元素为“健康基础”“尊重生命”和“科学精神”;另参考《大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及《体育教育专业总体课程思政元素机构体系》,设置“思政星级手册”“思政小课堂”等,使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研发中重新明确自身知识结构,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起独具本校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思政体系,坚持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道路。
作者:何心 李明洋 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教育战略。数学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思政教学得以实施,教育目的得以实现。本文以“四观”为思政元素切入点,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思政需求,探索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从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三个层面给出建设性意见,以期更好地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数学课程;思政策略
1课程思政的背景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教育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同时,也是教育部门重点支持的一项创新型综合教育改革举措。历史时期不同,教育思想也有所差异。但是,“德育”一直是国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德”与“才”,汉代的“孝德教育”,唐代的“德主刑辅”,宋元时期的“伦理道德教育”,明清时期的“知行合一”……这些思想可谓是课程思政的早期雏形。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一直活跃在任何时代,与国家发展不可分割,相互促进。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相统一,如何将教育功能发挥应有之义,不畏困难、积极调研、深入研究,总结出“课程思政”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教育纲领。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不同类型专业课程,该纲要分别明确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意见。《纲要》指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该论述对中国青年寄予厚望,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明确方向———不负殷切期望,争当有志青年。
2职校数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弱。数学属于理学类课程,其自身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脉络和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与文科课程相比,数学课程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强,这正是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同时吸收知识和提升素养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利用数学课堂主渠道对学生同时进行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以期能够实现隐性教育。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统筹教育工程,既需完成知识传授,又要体现价值引领。此过程,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教师实施思政教育。鉴于此,课程思政融入职业院校数学课堂刻不容缓。
摘要:职业艺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响应党中央和国家的号召,又是提高学生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解读,以职业艺术院校钢琴教学为切入点,将思政元素、思政评价和思政展示平台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旨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满怀爱国主义热情的职业艺术人才。
关键词:思政元素;职业艺术院校;钢琴教学;策略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更是精准地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同时加大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①。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各“高校要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全面地推进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构建促进各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环节(即人才培养、教学制度、课程内容及目标体系)”②。今时今日,“课程思政”已是全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2]。而作为职业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也势在必行,一方面是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的毕业升学及走向工作岗位做好铺垫。本文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出发,以职业艺术院校钢琴类教学课程为载体,从钢琴教学课堂融入思政元素、钢琴教学课程纳入思政评价体系及开发钢琴教学多元思政展示平台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进而阐述如何通过具体钢琴作品的教学来实现职业艺术院校“课程思政”的目标。
一、探索钢琴教学课堂融入思政元素
这不仅为高校教学指明了方向,更为职业艺术院校教职员工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3]。在传统钢琴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课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所授内容则以钢琴技能为主,期待帮助学生习得弹奏技巧,并对弹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认知,则成为论文、课题的主要来源,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思政教学纳入课题则显然要打破此种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念,从而充分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具体到钢琴教学时,可以考虑如下渗透过程:《中国钢琴经典作品鉴赏》课中可以以抗战题材的作品为例,如以《黄河钢琴协奏曲》为例。这部钢琴作品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融入西方古典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技法之中,以丰富深沉的和声、气势恢宏的旋律表达出中国人民坚强不屈保家卫国的斗争精神。在鉴赏中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做详细阐述,提高课堂教学的占比。然后,由教师示范弹奏部分主题,帮助学生整体感知钢琴作品,将创作背景的揭示同演奏过程中的演绎紧密结合在一起。这首作品题材源自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气势恢宏,极具感染力,再加上和声语言的中国特色,使作品独具一格。教师要详细讲解用怎样的力度、速度、节奏等音乐要素最大限度地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最后,引导学生提出思想意蕴层面的相关问题,如《黄河钢琴协奏曲》讴歌了我们中华民族怎样的精神?新时代,作为青年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报效祖国?等议题。课上加以研讨,作为演奏技巧习得之外的思政作业。同时学生自己(可以小组的形式)课下需要准备一首此类钢琴作品,下节课进行讲解。而在《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弹诸如《牧民歌唱毛主席》《解放区的天》等作品,在讲解、力度、节奏等演奏技术难点的同时,还应对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引导,确保钢琴课堂的思政渗透效果。此外,课堂中的思政元素还可以包含校本课程、实践课程、小组分享中的思政内容。如沈阳音乐学院以党史学习教育引领的开学第一课,他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了万名师生共同唱响开学季,通过“开学典礼+入党宣誓+先进表彰+开学第一课的四维教育模式”,④充分彰显了中国钢琴作品在校本思政课程的价值。诸如采风等综合实践课程,同样可以渗透思政元素,走遍中华大地,用钢琴讲好中国故事。2020新冠疫情之下,华中师范大学钢琴系涂波老师创作的作品《武汉伢》宣传防疫,鼓舞士气,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正是实践课程的重要表现。小组研讨展示课,则应该成为同学分享阅读体会、展示艺术创编的主要舞台。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薇老师《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该课程在选曲的时候聚焦于作品的思想内涵,在讲解时通过对作品歌词、创作背景及相关技法进行分析,并将所体现的思政元素阐述出来。这一优秀案例充分彰显了思政渗透的钢琴课堂充分的实践可能。上述一般教学流程、深入现实的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生参与的研讨课程,充分彰显了钢琴教学课堂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及价值体现。
二、钢琴教学课程纳入思政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