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政论文

时政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时政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时政论文

浅析苏洵《六国论》的语言艺术

【摘要】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典范之作,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缜密严谨的论证结构上,而且体现在“质而实绮,简而多姿”的语言艺术上。通过文本中比喻、对比、对偶、设问等修辞手法、言约义丰的语言运用,以及承转灵活的句式,可以深刻地体会《六国论》一气呵成的气势和理定而辞畅的政论文特征。

【关键词】 《六国论》,修辞手法,言约义丰,开合有度,语言艺术

苏洵《六国论》《审势》等作品问世以后好评如潮,“名动天下,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1]。作品的成功固然得益于“议论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2]的济世情怀,但也不应忽略其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六国论》交错使用长句、短句,辅以比比皆是的比喻、对偶、对比、设问等艺术手法,体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技巧,素有“质而实绮,简而多姿”[3]的美誉。“质”与“绮”是雄刚与温淳的契合,互为表里;“简”与“多姿”是凝练与生动的统一,相辅相成。

一、从修辞手法运用角度看

苏洵一生志在济世,长于论理辩驳,其政论文堪称北宋文坛的一朵奇葩,上承秦汉,下启二苏。一般而言,论政与言兵一类的政论文如果仅为论理驳难则容易失之于枯燥乏味,而如果一味追求滔滔雄辩又会失之于言辞浮夸,这是任何作家在创作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洵的解决策略是在追求穷情尽变且义理幽深的同时,适时设譬引喻,将抽象的论述表达得具体、生动,寓抽象道理于形象之中,不能不让人惊叹其语言艺术之高妙。“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在前文描写六国先祖“暴霜露,斩荆棘”历尽艰辛开垦疆土之后,作者批判了六国不肖子孙的错误做法。为了表现他们对先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来之不易的土地的不珍惜,作品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土地”比作毫无价值的“草芥”。一方面是先辈获得土地之艰难,一方面是子孙丢弃土地之轻率,无怪乎明代学者陆粲评价道:“以喻相形,悠扬爽逸,用意者当法之。”[4]此处比喻恰到好处,堪为典范。苏洵设喻之妙,还表现在将深奥抽象的道理比作日常生活之物,其效果是通俗易懂,如见其形。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本不是苏洵的独创,而是他对战国纵横家苏代话语的改造,其效果可谓点石成金。“薪”“火”是人人常见之物,“薪尽火灭”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此处“薪”喻指六国有限的土地,“火”喻指秦国无边的贪欲。“抱薪救火”的结果是赂者的土地越来越少,以至于枯竭;被赂者的土地越来越多,而贪欲更大。诚如曾巩所赞:“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5]《六国论》大量使用对比、夸张手法,字字珠玑,造成无可辩驳的逼人气势,使文章华美斑斓。“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一增一减的两个“百倍”的对比振聋发聩;“得”与“亡”的对比顺势推导出结论“固不在战矣”,阐明“大欲”与“大患”都因“赂”而不因“战”,令人触目惊心。“以有尺寸之地”中的“尺寸”极言其小,这个缩小夸张和前文的夸大夸张“百倍”的连续使用,把六国先辈创业之漫长艰苦与子孙败业之迅速轻慢表现得淋漓尽致,对比中沉痛惋惜之情不言而喻。“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今日”“明日”相连续,割地速度之快被夸张到无可复加;“五城”“十城”强调割地赂秦数量越来越多;安寝之时仅有“一夕”,又见苟安时间之短与得不偿失。凡此种种,战胜者的贪婪,苟安者的狼狈,韩、魏、楚国势之危急,无不跃然纸上,充溢着一种毋庸置疑的雄辩气势。当然,这种华丽的辞采并非苏洵单纯地为文赋采,其目的是追求一种简劲质朴、含义深远的义理幽深之文,极尽能事的新奇比喻、铺陈对比与夸张形容,不过是为了将“赂秦”的危害表达得更形象可感,更有感染力。

二、从语言锤炼和抒情用语角度看

点击阅读全文

图文影视文件在文科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和3G技术的传播,影视资源已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考方式。对高中教育而言,要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教育教学信息化,利用优质影视资源来优化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高中教学利用影视资源的反思

高中语文、历史、政治、地理、英语等学科教学和学生思想教育、素质拓展中,都较广泛地使用着影视资源。运用影视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思想品德修养;辅助教学,扩大教学信息,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有效学习;强化学生成就动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促进教学手段信息化,提高课堂效率,等等。影视资源设计要注意科学性、目的性、可行性、适度性、整体性等基本原则。在影视资源设计形式上,要注重学校影视资源库建设,注意利用影视资源促进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些认识和研究成果,关注到了高中教育教学利用影视资源的一般教育意义、设计原则和设计形式,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更多停留在对高中教学表层意义的认识上,且主要集中在历史学科,缺乏对优质影视资源教育价值的深入挖掘和拓展,如果影视资源更多停留在对高中教学表层意义的认识上,且主要集中在历史学科,缺乏对优质影视资源教育价值的深入挖掘和拓展,是很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

1.影视资源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很多教师和学者认为,采用影视资料只是为辅助教学,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教学情境、展现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水平,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基本要求。这些认识,显然没有真正把影视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课程资源来看,没有界定影视资料的类别和质量好坏,没有从人文与社会领域来审视影视资源的特殊价值和意义,没有充分把握高中历史、政治学科的特点和人文性、社会性、教育性、思辨性与科学性,也没有考虑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效果。毋庸置疑,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质量根本上取决于教学设计。高中教学利用影视资源,不仅可以辅助教学、活化课堂、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潜在价值和广阔前景。特别是历史教学中,利用优质影视资源可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无可替代的历史情境,让不可复原的历史最大程度上得以重现,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亲近历史,在体验、感悟历史中高效学习、增长智慧、快乐成长。

2.影视资源的选用和空泛化趋势。影视资源题材广泛,包罗万象,且更新速度快。从电影、电视剧来看,资源之繁杂足以使人眼花缭乱、迷失方向。在当今文化产业化、市场化潮流中,部分商家为追求票房、利润和所谓“时尚”,不惜以低俗、媚俗、庸俗的影视作品来吸引观众;不惜将历史庸俗化、娱乐化,来迎合世风、抢占市场。这些作品对正处于青春期、成长期、叛逆期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转型期的高中生来讲,无疑遗毒甚巨。因此,高中教育教学中选用影视资源,教师一定要高度负责、谨慎、有的放矢、精心准备,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精华弃糟粕,选用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时政性、探究性、高清度于一体的优质影视资源为教育教学所用,否则,宁缺勿滥。这样的作品可以是影视片断,也可以是完整版影视,甚至可以是影视海报、精彩花絮或者节目预告。由于所属领域、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高中各科利用影视资源的效果却大相径庭,甚至出现空泛化趋势,从而使部分学生误认为影视资源利用就是看看而已,甚至是自己趁机放松消遣、嬉皮搞笑的时候。这样利用影视资源,显然已经悖其初衷。高中教育教学利用影视资源,一定要有突出的学科特点与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和要求。特别是政治、历史教学,利用影视资源要有利于将课堂变得鲜活、充满智慧与情趣,有利于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人文素养、公民意识、民族民主精神和全球视野。

二、高中政史教学中影视资源的有效利用

点击阅读全文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教育战略。数学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思政教学得以实施,教育目的得以实现。本文以“四观”为思政元素切入点,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思政需求,探索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从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三个层面给出建设性意见,以期更好地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数学课程;思政策略

1课程思政的背景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教育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同时,也是教育部门重点支持的一项创新型综合教育改革举措。历史时期不同,教育思想也有所差异。但是,“德育”一直是国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德”与“才”,汉代的“孝德教育”,唐代的“德主刑辅”,宋元时期的“伦理道德教育”,明清时期的“知行合一”……这些思想可谓是课程思政的早期雏形。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一直活跃在任何时代,与国家发展不可分割,相互促进。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相统一,如何将教育功能发挥应有之义,不畏困难、积极调研、深入研究,总结出“课程思政”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教育纲领。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不同类型专业课程,该纲要分别明确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意见。《纲要》指出,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该论述对中国青年寄予厚望,同时,也为课程思政明确方向———不负殷切期望,争当有志青年。

2职校数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弱。数学属于理学类课程,其自身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脉络和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与文科课程相比,数学课程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强,这正是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同时吸收知识和提升素养的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利用数学课堂主渠道对学生同时进行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以期能够实现隐性教育。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统筹教育工程,既需完成知识传授,又要体现价值引领。此过程,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教师实施思政教育。鉴于此,课程思政融入职业院校数学课堂刻不容缓。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