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校园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特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特色创建思路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区域环境里办学的,学校今天的现状是昨天发展的积淀,而今天的改革又决定了明天发展的结果,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学校过去、现在、未来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切不可人云亦云,甚至是以完成教改而教改,为特色而特色。以马陵中学为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陵中学的演变史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儒家思想在马陵中学这块沃土上一代代地传承,儒家文化的甘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陵中人。

(一)肇造钟吾书院。1822年,清道光二年,时任宿迁知县的华凤喈先生,为了改变宿迁地区科举考试落后的现状,率领儒生共同捐资创办了钟吾书院,以儒学培养人才,对传播儒学、教化民众的起了重要作用,当仁不让的成为宿迁文脉的发端地。钟吾书院支撑了宿迁乃至苏北清代科举取仕教育,成为江苏省十大书院之一;而华公也因为宿迁的教育事业做出的极大贡献,成为宿迁教育史上的泰斗,备受敬仰。

(二)更名钟吾学堂。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时任宿迁知县林士菁改钟吾书院为钟吾学堂,开创了宿迁近代教育的先河。钟吾学堂首任堂长卢翰荫提出“养正为先,体学并举”的办学宗旨,将钟吾学堂改造成为实施新学的典范。“养正为先,体学并举”意在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行、操守,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勇气,使学生人人都养成浩然之正气,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其后20余年,钟吾第一高等小学(1912年更名)校长沈薪萍先生以“爱”为校训,提出“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的三爱教育主张。“三爱”教育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朴素理想,体现了君子既要善其身、又要济天下的人格追求。三爱教育主张一经提出就成为了“陵中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三)设立马陵初级中学。新中国成立后,马陵中学也历经几次变革。1956年,改宿迁县初级师范学校为初等教育学校,定名为宿迁县马陵初级中学,奠定了马陵中学发展的基石。1974年,升格为完全中学,更名为宿迁县马陵中学。

(四)创建省重点中学。2000年,时任校长带领马陵中学一班人,宵衣旰食,筚路蓝缕,成功把学校创建为江苏省重点中学,定名为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后首批转评为省三星级高中。新时期,作为马陵中学新的起点,校领导提出“与时偕行”的校训。“与时偕行”出自2000年前的《易经》中的“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这里的“与时偕行”,可以理解为与时间或者时代同步前进。即现在所提倡的“与时俱进”。漫长的历史和反复的实践无不证明,与时偕行则昌则盛,否则则衰则败。历经190余年沧桑的马陵中学兴衰荣辱更说明了这些。国家要强盛,事业要发展,社会要文明,都要与时偕行方能获得希望与成功。陵中人也只有踏着时代的节律,把握时代的脉搏,“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做时代的弄潮儿,才不会落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使马陵花繁叶茂,青春永驻。将“与时偕行”作为百年老校的校训正是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也正是对儒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今天的马陵中学的育人理念仍是把儒家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实际相结合,“与时偕行”,不断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特色校园文化论文

一、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认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环境的综合,涵盖了反映学校传统和风气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主流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就目前而言,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群体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凝练而成的文化,它是区别于其他任何学校的具有不同特质、不同内容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指标。

二、民族类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

对民族类学校而言,在构建校园文化时,必须利用多民族文化这一特点,充分挖掘、提炼并形成自有的特色校园文化。目前,多民族视野下的校园文化普遍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性,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文化结构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的内容包括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宗教信仰多元化、民族、种族多元化、文化多样化及价值多元化。和其他学校相比,民族类学校校园中文化结构的多元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其特征是校内学生结构普遍具有多民族性,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他们在文化知识和价值观、信仰等方面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这些学生由于接受自己文化的洗礼,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在心灵中根深蒂固,进入校园后他们仍然会自发形成“民族群体”,以便在校园同一平台上继续展现、传承各自民族文化,这就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

点击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校园文化必然要体现这一特点。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将大学生的“认知”与“实践”紧密的统一起来,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律与特点。基于“知行合一”理念建设高职校园文化,有助于打造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有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有助于“劳动光荣”社会风尚的弘扬。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知行合一;劳动光荣

大学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一所高校的灵魂是它在办学过程中积淀、创造出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特质。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一些综合性的、研究型的大学都创造、提炼出了宝贵、独特的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而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则表现出定位不准、特色不鲜明、内涵不深等问题。但是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的浸润是分不开的。创造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2014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总书记的指示为现时期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以“劳动光荣”为主题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信,自觉学习技能,从而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用创造、劳动、技能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知行合一地创造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培养与实践的统一,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

一、知:以“劳动光荣”作为打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主题

提出的“劳动光荣”是高职精神最核心内涵、最鲜明特色、最自信认识的表达。“劳动光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将人类的物质生产、人类的劳动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础地位。同时“劳动光荣”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紧密的联系。“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然规律与指导人生的价值观念通过劳动统一起来。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劳动创造人类的社会历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而劳动光荣。劳动通过其自身的实然性论证劳动光荣的应然性。坚持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以劳动作为主线索找到历史发展的动力、规律和人生意义之间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特色和要义。因此,劳动光荣在各项价值中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劳动光荣引领一切其他价值观念,对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存在与发展本身就是在践行与诠释“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当围绕着赞美劳动、崇尚技能、歌颂创造的主体,使学生能在校园文化中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从而找准自身的定位与自信,树立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正确职业观、价值观。的指示适时、准确的为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定了位。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将“劳动光荣”作为主题,能够解决高职校园的文化缺乏、身份认同危机、特色不鲜明等突出问题。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须要体现出其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的特点,那么“劳动光荣”无疑是高职院校最光荣的旗帜与航标。所以,将“劳动光荣”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能够更好地体现高职的办学与人才培养特色,能够更加有利于打造高职的精神高地,从而创造出属于高职的特色鲜明、主题明确、内涵深刻的校园文化。

二、行:将“动手实践”作为打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路径

点击阅读全文

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创新路径探讨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1.技术与人文并重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对于技术人才进行培养时,要加以重视。然而,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往往偏重技能训练,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就会使得学生虽具有较强的技术,却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的人格和能力、知识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在掌握技术和知识的同时形成健全的品格,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学生具有扎实的技术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使学生的技术和人格和谐健康发展。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技术与人文并重原则。

2.能力与素质并重

以能力培养为主的高职教育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在素质教育中,由于过分强调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以就业为前提的思想,使得学生本身的能力发展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在职业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适应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终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基础、法律素养等素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能力与素质并重。

3.开放与兼容并重

点击阅读全文

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效途径

摘要:作为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创建过程中,要始终牢牢抓住农耕文化的校园特色,通过农耕文化来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等几个方面,侧重探讨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基本途径和实施方法,意在将现有的校园文化提升为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载体,体现出农耕文化内涵深厚、特点鲜明、措施有力、效果突出,具有彰显职业(行业)特色、地域特点的农耕特色校园文化精品。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耕特色;校园文化;基本途径

在农业院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积极培育校园的农耕文化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大学校园环境为空间,以全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手段,通过开展农耕文化育人活动,将素质教育全面有效地融入到教育教学、科研服务、学习生活等全过程。充分发挥校园农耕文化在培养大学生价值引领、人格塑造、道德修养、情操陶冶、内在激励、行为规范、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教育、熏陶和感染师生,不断提升师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实现农业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中的知识育人、技术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有机融合。

一、农耕文化及其特征

农耕文化特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劳动中,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需要为中心、融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的风俗文化。主体主要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并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浓缩精华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其显现出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农耕文化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当前所倡导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的重要精神源泉。

二、农耕文化在农业院校的传承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