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问艺术论文

提问艺术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提问艺术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问艺术论文

数学提问艺术论文

一、提高问题的实用性

问题本身是否具有价值,这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只有富有价值性的问题,才能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相反问题没有价值性,学生的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学生并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要有效运用提问首先就必须要重视问题本身的设计,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与价值性,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一)有明确的指向性也就是说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目标性,我们在设计问题之初就要明确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价值性。为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既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又要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设计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朝着特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探究。

(二)问题要难易适中问题过于复杂,超出小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思维范畴,学生通过探究无法解决,这样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甚至会让学生丧失数学学习兴趣。相反问题过于简单,又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这样的探究都是徒劳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要基于学生的现实水平,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通过独立思考与思维来解决。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爱上数学探究。

(三)问题要具开放性新课改倡导开放式教学。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为学生设计更多富有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与条件完善、答案唯一的封闭式问题相对,具有条件不完善或条件的不唯一。这样的问题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展开富有个性与创造的探究性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展开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这样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二、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点击阅读全文

正确把握物理教学提问艺术论文

1如何把握提问时机

教学活动中存在两种类型的课堂.一种是教师很少提问,从头到尾平铺直叙.这样的课堂无论讲的多精彩,都会让人感到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的思维没有问题来激发,不需要动脑筋,当然听不进去了;还有一种类型是喋喋不休地提问,仔细一听,都是“对不对啊?”“是不是啊?”这类问题.学生的思维层次很浅,学习效果很差.在多数教师看来,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提问的数量.问题是,这是提问数量的问题吗?笔者认为,这两个特例应该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即什么时候才应该提问?

1.1引入新课时在引入新课环节,会通过故事和实验之类创设一定的物理情境.往往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实验结束之后,情绪高涨的学生会突然松懈下来,让你感觉他们是来看热闹的.或者是当你已经开始下一环节了,还看到一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沉迷”于刚才的感官刺激中.如何将学生顺利带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且保持合适的思维兴奋度呢?笔者认为,恰当而及时的问题跟进是一个好方法.一个紧扣背景的问题提出来,可以迅速地使学生从“陶醉”状态清醒过来,转而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比如,在“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在两个玻璃杯中倒满雪碧,然后把一个青葡萄投入一杯雪碧中,大家都看到葡萄是沉底的.这个现象很平常,生活中会沉底的物体太多了.这时候,教师又出示一个青葡萄,说这个葡萄是有灵性的,能听我指挥.然后把它投入另一杯雪碧中,结果发生了令人感到惊奇的现象,葡萄在教师的口令下一会儿上浮,一会儿下沉,学生们都快看傻眼了.稍作停顿,教师发话了:“这颗神奇的葡萄真能听懂我的话吗?它的上浮下沉肯定另有原因,到底为什么呢?大家想不想一探究竟?”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一定会积极思考,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后续问题的探索中.如果没有这几个问题的提出,结果会怎样?我们也不妨来预想一下,实验做完了,学生也看呆了.这时教师发话了:“好神奇的现象,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浮沉.”接下来他的课堂会呈现什么样的景象,我们应该能想象得出,有的继续盯着葡萄欣赏,还有的在想我回家也做做看,太好玩了.总之,学生的思维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这样的引入可以说是功败垂成.当然,在引入环节设置问题也要注意方式.提问的目的是统一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所以不要单独提问某个学生,也不要急于找出答案,问题要点到但不要点透.

1.2进行探究时提问这时的学生已经冷静下来了,问题摆在面前,要做的就是动脑筋分析背后的原因,寻找理论支撑.这时就涉及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问题.比如,猜想和实验的设计,选择什么样的器材,要采集什么数据等等.如果教师不提供任何帮助,想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是不现实的.为什么呢?初中学生的心智水平决定了他们很难独立完成科学探究.那么学生能不能求助于课本呢?现行教材中的探究实验其实是一种模拟的探究过程,整个过程甚至结果在教材中都有安排或提示.学生如果提前预习,那么课堂上的探究就会失去价值,但不预习,学生往往又会束手无策.怎么办?他们必须要得到教师的帮助.这时的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而这种引导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你的意见是什么?你能想到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怎么证明这个想法?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什么样的器材能给你提供帮助?你想看到什么现象?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认为这意味着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在“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中,通过生活实例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已经发现了压力大小和受压面积会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但具体怎么影响,怎么研究这个问题才是学生认知的重点.而此时,大多数学生感到谜底已经解开了.教师这时候就要及时地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个因素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更大呢?你为什么这么讲呢?这显然会引发争论或疑惑.而接下来就是在你的“煽动”和一个个问题启发下,学生开始了各显身手的探究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包办什么,也没有插手学生的探究,要做的就是“场外指导”,一个类似于“先知”的角色.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思维的过度发散,也避免了学生活动的盲目性.同时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3得出结论时提问任何探究都应该有结论,可以是定性的描绘,也可以是定量的数据.学生在得到结果以后就会认为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其实,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绝佳时机.一组数据能说明什么?你的结论有没有片面性?多做几次会怎么样?比如,在“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将圆柱状金属块用弹簧测力计悬吊着逐渐浸入水中的过程中,学生观察到随着金属块浸入水中的深度的增加(未完全浸没),弹簧测力计示数不断减小.学生由此分析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实验设计没有问题,数据也没有问题,你怎么否定它?有的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是错的,其实在刚才的过程中V排也在变化,是V排的变化导致了浮力的变化.这样的处理方法怎么样?这简直就是否定学生的努力,推翻学生的探究实验.还有的教师会灵活一些,告诉学生刚才的实验金属块都有一部分露出水面,再试试看,完全浸没会怎样?这样的启发很明确,学生按图索骥找到答案是很容易的.但这样的处理还是浪费了一个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机会.那怎么处理才够精彩呢?有经验的教师会先肯定学生的发现,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深度越深浮力越大,如果是这样的话,把金属块放到很深的水里会怎样?会不会浮力大到足以和重力相等?这样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可能会有重大发现的心理驱动足以让学生开始新的尝试———金属块慢慢浸没到水下.学生会有什么发现?他们的思维会产生怎样强烈的波动?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2把握提问的策略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