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理念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体育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体育课程理念

体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论文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困境

1.体育课程理念:顾此失彼体育课程理念发展历史显示,体育课程理念总是围绕一些基本问题的两极而左右摇摆.研究指出,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是体育课程理念的两极,如新中国成立初期表现出了强烈的国家需要色彩,而改革开放以后,学生的需要和运动兴趣成为宗旨.事实上,这种两极化现象还表现在体育课程理念的多个方面,如关注运动还是关注人,而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也直接关乎体育课程的开展形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增强学生体质,到90年代开始强调身、心、群、技的全面发展,再到当前提出的“健康第一”理念,无不表现出理念上的左右摇摆,可能导致“顾此失彼”现象的发展和恶化,给体育课程带来危害,如上世纪产生的“放羊式”教学值得我们深刻总结和反思.

2.课程教学目标:缺乏实在“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是新体育课程标准目标.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且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的素质要求、从体育课的性质特点等出发,展现其新的特性.新体育课程目标的内容里弹性的、描述性的目标较多,硬性目标较少,容易导致目标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即课程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本身可能并不存在问题[5],是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一种集中反映,但在这些目标中,应该确立一种核心目标.新课程标准建立了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体系(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水平目标),课程目标从单一化实现了向多元化的迈进,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进步,但应该在这种多元目标设置中确立主次关系,强化核心目标.同时,需指出的是,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虽然实现了多元化,但在这些目标下,缺乏具体操作层面的支持,课程目标也往往流于一种形式.

3.体育课程实施:拘泥形式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体育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如:有的教师将电视综艺节目“幸运52”、“实话实说”等搬上体育课堂,让整个体育课堂变成是极少数学生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看客,他们笑过闹过后并没有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这种以展现极少数人“表现欲”的表演来处理体育教材的行为是得不偿失的,这种浮而不实的做法只会扼杀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气氛要活跃,但对新课标文本中关于课程实施的解读要全面理解,切不可肤浅.

4.体育课程评价:认识偏差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导致人们对体育课程的评价主要依据课堂中是否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殊不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假若抛开教师的主导,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自主体验所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学不到理应掌握的技术技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贬低了体育教师存在的价值,其教学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让学生主动探究是应该的,但是必须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和基础之下,脱离了教师主导只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是泯灭学生身心发展的“假探究”,是对体育课程评价的一种误导.

二、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

点击阅读全文

体育教学模式

摘要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及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

关键词课程理念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竞相进行了教育改革,我国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课程理念包括: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2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然而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还是建国初期引进的前苏联凯洛夫的体育教学模式也被大家称作“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即是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为根本目标来设计的体育教学过程模式。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渐显示出它的缺陷和不足,它的最大不足是:注重技术传授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感应和社会适应性等因素。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剖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及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

一、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著名学者毛振明提出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是: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上。体育教学是一个可控制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教学思想、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条件及结构程序等诸多要素。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对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组合的整体设计。各种要素都是放在特定的情境下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去研究它的运动和变化.并对其予以优化组合.使其具有科学性、整体性和优效性的功能特点。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和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征,我们把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分为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教学条件四个层次。

1、指导思想。任何体育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它是建立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反映了模式的内在特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理念是“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这也是体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一切的模式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点击阅读全文

体育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2001年,新的课程标准在各省级教育部门确定的学校开始实施。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系上都是新的,蕴涵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它使体育教学有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无疑会给教育部门和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会引发体育教师这一角色的一系列历史性转变。本文试图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对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做较为深入的探讨,以求在新形势下,为体育教师调适角色,真正保持与新课程的同步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创新

一、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观念的转变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影响到学校教育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应该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新发展。

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对运动技术的精雕细琢,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的不同;在师生关系上,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始终都在跟着教师走,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可以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上毫无创新意识。在教育内容和标准上,主要是考学生对动作的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

终于我们迎来了新课程,使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标的实施表现出了体育课程发展的新方向。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民主、合作、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多样化、弹性化,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发展。作为在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尽快进入“角色”,走进新课程。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走进新课程、构建新型课,这是体育教学模式以及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点击阅读全文

体育创新教学

一、对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解

1.正确理解课程的名称和性质的变化

新课程不是传统的体育课加上原来的健康教育课合并的综合课程,而是更加强调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它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增强体能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2.深刻理解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体育教学模式除了具有教学模式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我们将其加以概括,把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依据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规律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3.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点击阅读全文

体育健康课程管理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指导思想体育兴趣个体差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颁布和实施以来,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遇到一个共同的困惑:按照传统的三段式(即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组织教学,课难上了!如何把握《课标》上好师生满意的体育课是我们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因此,正确把握和全面落实《课标》中的新思维、新理念是成功开启体育教改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一、以整体的观念理解课程的性质《课标》圈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涵: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应把握和明了以下三点: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力实践为主,具有教养性、教育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多质性。即以运动实践为主,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传授为辅的统一体。2、"增进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的。这里健康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还包括学生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3、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两门课程的简单组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命名是为了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除了以体育为主外,还规定了18学时的健康教育内容为必修内容。二、把握好课程的指导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课标》的首要理念。追溯我国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自然体育观"主张个性解放,强调"一切教学依据自然顺序过程而进行";"技术教育观"的理论核心是运动技术的"要素化"、"铸型化";"体质教育观"强调体育教育的自然属性;"竞技教育观"主张培养体能,以竞技项目为中心。90年代以后,体育思想呈雨后春笋百舸争流之势,"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开放式教学"等普遍受到青睐。直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我国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才有了一个比较权威的统一论。在实践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应注意如下几点:1、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坚持教学内容、方法及措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增进健康,提高体能,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势和行为规范,要把学科、学生、社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2、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国情,同时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3、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坚持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的健康水平又体现区别对待,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4、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既要处理好当前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以及终身体育意识、行为和能力的培养。5、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重视加强学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能力,不断提高健康水平。三、正确发展和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是《课标》提出的第二个理念。发展体能学习的过程通常分为:(1)产生锻炼动机阶段(2)选择运动手段和方法阶段(3)适宜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的经常锻炼阶段(4)合理恢复阶段。从以上四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无疑是很重要的,没有唤起学生锻炼的欲望,体育学习就会是"无水之源"。可以说,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驱力,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因而,《课标》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兴趣,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重视学生兴趣并不是教师一切围绕学生的喜好转,更不是兴趣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兴趣,那种认为学生的体育兴趣是体育课程与体育课改的唯一依据是错误的。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不少学生对单双杠等器械练习、耐久跑、韵律操不感兴趣,哪是否就该把这些内容从教材中淘汰出局呢?如果是这样,全班五十个学生可能会有几十种运动兴趣,教师如何把握教学?唯一的方法是让学生自由练习,又绕回到那个年代的"放羊式"教学。

真理和谬误只有一步之遥,偏离了"度",真理就成为谬误了。体育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制约性,它势必要反映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在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中,首先强调的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最终稳定的。因此,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可以培养、改变和迁移的。体育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努力改革教法,改变方式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直接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间接兴趣。四、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是《课标》提出的第三个理念。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然而,由于遗传、教育、环境、生活条件、努力程度等各不相同,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素质等也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为此,《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那么,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呢?1、多数学生的体育水平是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的依据。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对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它是建立在测定的基础上。在测定的最终结果中,以大多数学生各项指标测定的水平为决定值。评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制定体育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确定难度与要求,以及教学进度安排与教学实施的科学依据。所以"多数"学生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但是,"抓多数"决不能"丢两头",忽略了少数体育尖子的发展与少数体育差生的提高。2、创造条件,让体育特长生发展更好体育特长生是在体育方面具有专长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长期刻苦锻炼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不仅是学生主体的需要和权利,也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需要。对于少数体育特长生,决不能因为我们反对"精英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而面向少数学习尖子降低标准,放任自由,听之任之,压制体育特长和个性发展。我们要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他们的体育特长,不断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使他们发展得更好。3、注重体育差生的转化体育差生是指那些或是由于遗传因素影响,或由于后天培养的缺陷,致使身体形态、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比较差。这部分学生虽然在班级中为数不多,但也常常使体育教师感到棘手。造成后进的因素很多,诸如学习动机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道德情感和意志努力等等。从个性发展角度看,后进生往往个人个性中积极品质发展不足,反而消极品质得到充分表露。体育差生的体育成绩低下,基础不牢,体育教师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情境,让体育差生体验成功。一旦激发他们的运动潜力,他们的进步往往会是一个极大的飞跃。因而,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发现后进生个性中积极品质,努力鼓励发展优点,从而完善个性,促进后进变先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前实施《课标》的一个难点。主要参考文献:[1]刘清黎主编《体育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2]赖天德《正确理解课程标准,认真落实课程理念》,体育教学杂志,2004年第1期。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