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土地规划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规划
传统城市土地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构筑在经济—技术体系基础上的官僚制度为依托,这个制度的核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方式是效益,即以最少的成本换回最大的收益。在这个制度的指引下,城市土地规划是按照产出效益原则建立起来的,权威的指令通过等级秩序以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到实践规划层面,社会公众参与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方式在城市化初期能够以迅速有效的指令“绘制”出城市土地利用的蓝图,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和土地利用力度的加大,这种传统的土地规划方式已难以适应高度复杂的城市建设。
特别是在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规划已经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变迁速度,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公众参与,土地规划成为有关部门闭门造车的产物,由于土地规划缺乏透明度,往往成为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事实上,城市化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面积扩张的过程,是土地向非农业大规模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财富产生、转移、流动和分配的过程。由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态势的飞速前进,由土地产生的巨额财富是史无前例的。而这种财富的产生和分配过程是否合理、公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的科学、合理规划。正是土地规划涉及庞大的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涉及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土地规划的科学、合理、公平离不开公众的高度参与,只有让土地规划更多地透进阳光,才可能堵住滋生暴利和腐败的黑洞。
在西方,人们认为城市土地规划反映的是公共、私人及各个团体的利益,通过相互协调对话的产物,公众参与应成为城市土地规划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组成部分。早在1947年,英国《城乡规划法案》就规定允许公众对城市土地规划发表意见和看法。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公众参与在西方社会中成为城市土地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68年英国《城乡规划法案》的修订中,为了适应新时期的特点,英国制定了与传统的公众参与不同的方法、途径和形式,这就是著名的“斯凯夫顿报告”(theSkeffingtonReport),它被认为是公众参与城市土地规划发展的里程碑。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了对公众参与理论的探讨和研究。PaulDavidoff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倡导规划”(AdvocacyPlanning),他认为城市土地规划应由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规划人员共同商讨,决定对策,以求得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利益的协调分配。SherryArnstein则从实践角度提出了公众参与城市土地规划程度的阶段模型理论和“市民参与阶梯”理论,为衡量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成功与否提供了基准。上世纪90年代,Sager和Innes提出的“联络性规划”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侧重研究土地规划者如何使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土地规划当中的问题[1]。
与此不同的是,城市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在我国长期被忽视,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摸索公众参与城市土地规划的道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存在许多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1)在土地规划的编制阶段和审批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公众参与,但主要局限于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精英”层次的参与,并没有完全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2)由于政府部门片面把土地规划当作是向上级交代、负责的体现,在相关的制度设计中对公众参与缺乏重视,使得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3)公众参与土地规划还处在形式化的阶段,尚未向实质性迈进。虽然部分城市已经把土地规划的总体目标、期限、范围、地块用途、批准机关和批准日期公示于众,但是多数地方并没有机制保证公众意见的反馈,而且规划公告内容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限制了公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城市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杨凌示范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耕地保护对策建议等进行讲述,包括了研究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耕地数量的变化、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实施耕地生态管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的生态建设、建立和实施动态监测制度及群众反馈制度、科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耕地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杨凌示范区1997-2005年耕地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示范区耕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等人文社会因素。
关键词:耕地;DPS数据处理系统;逐步回归分析法;驱动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首先提出了我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约束性指标;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说明耕地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不仅要把耕地保护作为首要任务,而且还要了解耕地减少的原因。因而本文以杨凌示范区为例来探讨耕地不断减少的驱动力。
一、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各科室、事业单位:
根据部、省厅、市局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实市局《关于开展卫星遥感土地执法检查的通知》(杭土资执[2009]10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区第九次(20*年5月至20*年7月)卫星遥感监测土地执法检查的工作(以下简称“卫片执法检查”),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和加强协作,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检查的范围、内容和方式
(一)检查范围
全区20*年5月至20*年7月期间新增建设用地变化情况。
(二)检查内容
一、分析*现象的三大因素
1、政府行政理念是土地管理水平的先决因素
政府行政理念先进不先进、科学不科学,直接决定土地管理的行政水平和行政质量,决定土地管理的业绩成败。当前地方政府行政理念往往取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压力。“百日行动”的开展,推动了*市政府领导土地行政理念的大大提升和突破。市委市政府正视现状,又跳出现状,突破现状,将*发展置于整个“*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格局来谋划大计、观瞻长远,在土地资源管理上,明确方向和定位,设定长效目标,谋求长远利益。
市委书记张大勇在谈到两年来管理土地的体会时说:“土地法治秩序非常重要,一旦失去它,整个市场基础都动摇,就没人愿意来投资。”近两年来,*土地规范的速度很快,从百日行动到卫片执法检查,秩序建立起来了,观念转变过来了,环境治理好转了,全市上下认识理顺了,政府办事方式转变了,一些突出问题,通过加强基础工作,也逐步得到了解决。
从执法到执政,从政府领导的认识变成全民的价值观,在全民中建立起了依法用地的意识,对闲置土地、使用不当土地逐一清理归位,特别是对土地补偿和存量土地的处置,都远远走在全国前列。“如果不做这些工作,我们的发展环境不可能这么好”,张大勇说。
行政理念的跃升,使政府管理者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来研究土地管理和改革的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提出新办法,出台新举措。
一、**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基本情况
**市位于山东省**市西南部,濒临胶州湾,人口83万,总面积184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384平方公里。20**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中居第19位。
作为**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区域,**市建设用地需求一直比较旺盛,因前几年违法违规用地现象较多,被定为20**年“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重点整改地区。市委市政府“知耻而后勇”,用壮士断腕的决心,花大力气整改查处,拆除了违法建筑12万平米,处理了包括两名县处级干部在内的100多名干部,彻底扭转了土地管理变动局面,被评为部“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成效显著单位”。市政府并以此为契机,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的规章制度,加强共同责任机制建设,完善土地执法手段,集约利用土地,妥善处置批而未用建设用地,使经济社会环境呈现出越来越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局面。
二、分析**现象的三大因素
1、政府行政理念是土地管理水平的先决因素
政府行政理念先进不先进、科学不科学,直接决定土地管理的行政水平和行政质量,决定土地管理的业绩成败。当前地方政府行政理念往往取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压力。“百日行动”的开展,推动了**市政府领导土地行政理念的大大提升和突破。市委市政府正视现状,又跳出现状,突破现状,将**发展置于整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格局来谋划大计、观瞻长远,在土地资源管理上,明确方向和定位,设定长效目标,谋求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