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外部审计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证监会和原国家经贸委于2002年初联合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指出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按照该准则的规定,审计委员会所履行的职责,主要包括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等。理论上讲,上市公司交由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信息是经公司审计委员会审查后的,审计委员会要对这些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负一定的责任,外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信赖审计委员会的审查。截至2004年,我国已有633家上市公司成立了审计委员会(吴水澎、李斌,2006)。那么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究竟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外部审计能否信赖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存在能否显著减少外部审计的工作量与审计成本?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外部审计收费这一间接角度考察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
一、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从审计委员会的内部构成出发,考察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以及勤勉程度等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即研究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另一类将审计委员会视为一个整体,分析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即设立审计委员会后对诉讼、盈余管理、财务报告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市场反应等,而从这些因素出发也可以研究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例如设立审计委员会后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就表明审计委员会是能发挥一定作用的。本文的研究就属于这一类。
对于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问题,夏文贤和陈汉文(2006)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从逻辑上讲,关于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的关系,存在三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审计委员会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要负一定的签字责任,出于自身风险的控制,往往需要更高质量的外部审计服务,或扩大外部审计范围,从而增加审计收费。相关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会导致外部审计收费的增加:审计委员会往往说服管理层聘任具有更高专业能力和声誉的外部审计师(Kunitake,1983;EicheneherandShields,1985;AbbotandParker,2000);审计委员会往往需求现任外部审计师提供更多的审计服务,如扩大其审计范围等(SimunicandStein,1996)。
另一种可能是,审计委员会有助于审计收费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审计委员会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机构,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Walker,2004)。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不只局限于选择外部审计,而是对财务报告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包括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以及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等,这都增强了公司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是外部审计师确定控制风险水平和审计范围的重要基础,从而是审计收费的重要影响因素(Wallace,1989;DeZoort,etal.,2002)。Knapp(1987)发现,当审计过程中出现争端时,审计委员会更可能支持审计师,而不是公司管理层,支持的程度与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有关。Klein(2002)发现,当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降低时,这些公司的可操控性应计显著增加;Xie等(2003)也发现审计委员会中外部董事所占比例越高、至少拥有一名财务专家或公司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与外部审计的监督权时,公司进行激进型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低。这些研究说明,审计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盈余被操作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审计风险,最终降低了审计收费。
还有可能是,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收费上述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会相互抵消,使得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总体上不显著(O''''Sullivan,1999)。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存在这种不显著关系的原因是审计委员会公司治理的无效性。Menon和Williams(1994)的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成立只是表面上的,成立审计委员会并不意味着董事会实际上依赖审计委员会来提高其监管能力和股东的管理控制。Kalbers和Fogarty(1993)等也认为,有关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证据是有限的。既然审计委员会是无效的,那么也就不能推断外部审计能够信赖审计委员会的存在,从而降低审计收费。
1外部审计与公司治理
李维安(2003)指出,各国在考虑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时,都会涉及到审计监督机制的建立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监督安排由外部审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两方面的内容组成。乔春华、蒋苏娅(2006)提到,会计师事务所应所有者的需要而执行独立审计的职责,但事务所是盈利组织,它有可能因利益驱动受管理层拉拢,管理层掌握着财务控制权,它可能逐步取代董事会聘任审计师,审计师失去中介的客观公正地位,破坏了决策、执行、监督有效的制衡机制。可以看出,审计伴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肖作平(2006)指出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其审计质量高于治理水平低的公司。冷洪(2007)得出目前我国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使得原来审计中存在的委托方、被审计方与审计方三方委托关系实质上已经简化为二方关系,即由自己委托审计机构对自己进行审计,并由自己决定相关的审计费用等事项。由于审计关系的失衡,会计师事务所顺从被审计方甚至与被审计方共谋,几乎成为一种合适的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方关系的改变,破坏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必然会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庄立(2007)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因制衡消退而对独立性的影响上。Collier和Gregory(1996)指出,审计师发现错误的能力取决于审计师自由决定合适的审计技术以及他们所实施的审计范围。因此,审计师是否独立于管理层将影响审计调查范围,进而影响审计质量。Cadbury(1992)和Ham-Pel(1998)也发现,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有助于审计师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可以说,公司治理本身为高质量审计服务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降低了公司管理层对审计行为的阻碍。在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权力的制衡及外部的法律有助于约束公司管理层的行为,从而有助于审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
2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
纵观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规范性研究较多。国外的研究,例如Carcello,Hermanson和Raghunandan(2005)认为,美国证监会(SEC)近年来的指引和强制性动作都反映出这样一种倾向: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近期关于这方面的议论也很多。陈艳利、刘英明(2004)认为内部审计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也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保证。时现(2003)深人分析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出内部审计是公可治理系统的构成部分,公司治理需要内部审计的结论。张伟(2004)将内部审计定位于治理层次,认为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将是以风险为导向的为创造价值而开展的内部治理审计活动。毕秀玲、薛岩(2005)得出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是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关系,内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力量,而公司治理则决定着内审的控制环境和制度基础。乔春华,蒋苏娅(2006)指出应充分考虑内部审计师在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健全的财务报告方面的关键作用。可以这么说,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制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支撑,而内部控制的深化创新也需要内部审计来监督。
3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内部审计外包的基本状况;内部审计外包的利与弊;内部审计外包对我国的启示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内部审计外包的弊端:内部审计外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内部审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经济管理和审计发展水平的局限,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尚处于探讨阶段。本文介绍了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外包形式,分析了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和弊端,探讨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以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外包;优缺点;可行性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是20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它作为一个职业被人们所认识也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今天,内部审计在全面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已经成为了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职业之一。
1内部审计外包的基本状况
内部审计外包(InternalAuditOutsourcing),是指企业从外部聘请专业人员来执行企业内部部分或全部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包最先是由曾经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安永、毕马威等提出的。他们将内部审计解释为企业的一个成本中心,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求。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内部审计职能应逐渐向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拓展,此时,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他们极力说服企业关注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将内部审计业务交给外部咨询机构来完成。
论文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对策
论文提要: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操作性强的实践问题。本文从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控制的必要性出发,分析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基本概述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含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指企业管理层通过制定财务制度和财务目标等方式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规范、监督、评价、考核以确保财务目标实现而从事的一项管理活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在财务控制的一般基础上着重强调企业集团内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必要性。从本质上来说,整个企业集团是一条资金链,出资人的资金通过多层委托关系分布到集团中的各个成员企业。出资人要求自有资金保值增值,必然会要求集团母公司对资金的使用和成员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必要监督,而集团母公司从整体利益考虑,为避免各成员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而损害集团长远战略的实施,也会对成员企业采取约束和激励手段进行控制。企业集团实行科学有效的财务控制正是贯彻这一宗旨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保证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协调一致,实现企业集团整合协同效益,促使企业集团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状研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在地勘单位中的地位;如何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开展内部审计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内部审计是地勘单位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继续做好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审计、培养一泷人才,做好审计队伍建设、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制度等,具体资料请见:
内部审计作为地勘单位监督体系的主体,对地勘单位的经营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有着检查和督促的作用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内部审计已成为地勘单位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和町靠保证。本文就地勘单位如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谈几点浅见
1内部审计的定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3年颁发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对内部审计定义为:它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即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个定义不仅考虑到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还考虑了今后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
本人认为:这个定义的构成要素分3部分,一是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项独立客观的工作,即受组织内部负责人的领导,其工作性质应体现独立客观性,只有在组织内部负责人直接领导下设立独立审计部门才能满足这一特性二是内部审计有三个职能,即监督、评价和控制职能。监督职能是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所有审计活动的本质反映主要通过审查地勘单位内部经营活动的真实、合法性加以表现;评价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又一重要职能,内部审计在监督地勘单位经济活动规范运作的吲时,应对单位提供有关改善经营管理方面的评价、分析及咨询的报告与建议;控制职能,是内部审计的一个独特职能,也是内部审计上作表现为地勘单位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独特的部分,因为内部审计是把单位内部控制作为审计对象,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与有效性的审计堵塞内部控制环节上存在的漏洞,为地勘单位增收节支或提高投入产出率而创造价值增值的机会。三是内部审计把审查与评价地勘单位经营活动及内控制度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作为审计目标,通过这些审计目标的完成,达到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
2内部审计在地勘单位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