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网络基础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内容提要]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网络公司等新经济组织,同时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成为企业的新时尚,这些都对传统的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基础理论影响对策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1、对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传统会计描述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实体。而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公司。在会计上是否认定这些公司为一个会计主体?这将给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
这些形式新颖的公司是虚拟化了的,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待项目目标完成后又立即解散。这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并且在经营着业务,会计行为上必定要对它经营着的业务进行质和量的反映。因此,应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变为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来确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
2、对持续经营假设。上述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这些公司冲破了传统企业连续经营的框架,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即时解散,其各项会计要素也即时终结,等到为另一个特定目标而临时成立公司时,这个公司或许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公司了。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
一、信息化背景下公安信息学研究建设现状
公安情报学取得了国家认可的专业建设资格,并在公安院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工作。我国的公安情报信息实践与公安工作一样久远,但我国的公安情报信息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却比较晚,尤其是关于公安信息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公安工作的传统比较重视信息工作,相对于公安信息工作实践来说,公安信息理论研究却相对较晚,近十余年来,虽然涌现出了一批有关公安信息学方面的论文、著作和教材,但关于公安信息学学科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却较少。伴随着公安情报信息学专业的设置和公安院校公安情报信息学人才培养的实践,公安情报信息学学科建设问题才受到真正关注,刊发了几篇探索公安情报信息学学科建设文章。总体上,我国公安情报信息学研究尚处于“雏形”阶段,很多内容是经验性总结,没有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
二、信息化背景下公安信息学学科
建设面临的挑战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化背景下,公安信息学学科建设也将面临着重要的挑战。
(一)公安信息价值观念的变化
信息价值观是人们在对信息价值认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及信息活动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它是信息与信息活动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属于意识的范畴。我国情报信息学界的著名人士王崇德教授指出“社会成员对情报信息的看法,即为情报信息观。历来情报信息观都极富时代感”。传统的公安信息价值观是狭隘的、封闭的“小”信息观。从公安信息情报历史来看,涉及国家安全、刑事、、恐怖活动、黑恶势力等有关方面的内容才被看成是公安情报信息。公安情报信息活动突出隐秘性,认为只有通过特殊手段获取特定对象的信息才是公安情报,一般工作中形成和产生的信息、治安管理工作涉及的信息被排除在公安情报信息范围之外。受传统公安信息价值观的影响,当前公安信息学学科体系仍然带有很大的狭隘性,或是从信息活动的角度来设置课程体系,如学科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为情报信息学概论、公安信息学概论、公安信息技术(含行动技术)、公安信息系统、公安信息分析与研判、战略情报信息判断、公安信息组织、公安信息工作实务等;或是与公安情报信息实践工作相对应来设置课程体系等。无论哪种学科课程构建思路,都受到传统信息观单一性、专业性影响。信息化背景下的公安信息观应是开放的、综合性的“大”信息观。第一,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公安信息工作的隐秘性已越来越小,通过公开途径搜集信息已成为许多国家情报信息部门获取情报信息的主要方式。美国《简氏防务》周刊2000年8月载文称,“在冷战时期,情报中约85%来自政府部门,如今,由于世界各国政府的进一步开放,这个数字大约是90%-95%”。这些情报大部分来自公开的报纸、杂志、网络,小部分来自不保密的内部资料和政府报告及领导人的讲话。公安信息大部分也来自于内外部公开活动获得,而且,很多有价值的公安信息往往来自于日常的警务活动、公安管理工作中,公安情报信息的神秘性、隐蔽性弱化,相反,一种开放式的以社会信息为对象的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实践理念正在形成。第二,信息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形成了普遍范围的“大”信息观。“大”信息观源于“大科学”概念的导向。1962年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史教授D•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指出“……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大有用,使人们不能不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在大科学理念发展背景下,1987年卢太宏等人在《变革中的情报工作新观念与新方式》一文中首次提出大情报信息观念并界定为“从科技情报信息延拓到各类社会需求的情报信息,从单一领域的情报信息系统演变为综合的社会情报信息系统”。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公安信息化成果应用的不断推广应用,尤其是公安部提出的“以信息化为龙头,带动刑侦工作实现新突破”的战略后,一种公安“大”信息战略理念正在指导着公安实践工作。
[摘要]对移动通信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进行深入探索,基于“行企校共生,课证岗融通”的改革理念,设计了培养ICT人才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上,以目标为导向,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引入华为的eNSP软件以及华晟经世的IUV仿真软件,将课程理论内容贯穿于实践练习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项目引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职院校诸多专业中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及未来就业的需求,因此在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关注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需求。为了贯彻在党的报告中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开展培训认证指导实践教学。华为在数通方向的认证包含了工程师、资深工程师和专家三个不同的等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考取更高等级的证书,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除此之外,针对移动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引入华晟经世的交互式通用虚拟仿真(InteractiveUniversalVirtual,IUV)软件,在更加真实的通信环境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该课程的学习中,通过为学生引入认证考试以及IUV大赛基础,建立以证促学、以赛促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
长期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一直是我国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在强调动手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欠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接受理论知识,对知识应用存在障碍。1.教学模式。基于知识体系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将课堂讲授转变为以项目引领的方式,通过知识模块化处理,利用华为的eNSP软件,通过对网络设备组网、配置,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使用软件仿真平台,避免了使用硬件带来的高额成本以及复杂和操作不直观等缺点。2.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考核的目标是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操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搭建中小型网络的能力。因此,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设计为理论学习+项目实践操作。理论学习包括学生的平时课堂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的理论考试成绩。项目实践操作则包括平时理论学习、实践练习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综合项目的完成情况。3.教学内容与就业关联度低。当前的教材大部分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相对枯燥。实验内容陈旧,未与当前技术相结合,学生对就业市场不了解,对课程缺乏兴趣。引入目标导向,将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结合华为HCNA认证课程的部分内容,针对重要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小项目,包括网络互联通信、组建局域网、局域网互联小项目设计等(该项目为单独实施),可以在学完理论知识后立即实践操作,同时所设计的小项目为后面的项目也打下了基础。在课程实训阶段,引入华晟经世的IUV软件。近几年,每年都有由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网设计大赛。大赛是通信领域为数不多的比赛,大赛所使用的软件为IUV软件仿真平台。该软件平台对于移动通信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摘要:生物化学是生物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河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建设了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基础生物化学MOOC、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及生物化学微信公众号等多种线上教学平台,包括基础理论、实验技术和前沿进展。相关内容辅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验技能、培养学习兴趣。生物化学系列在线课程建设对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宽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物化学;互联网+;网络教学;在线课程
1 “互联网+”模式成为课程改革趋势
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的基本目标是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其中“三新”即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相关文件的出台,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便捷化,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升级教学方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探索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如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优客、智慧树、雨课堂等在线课程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初步实现了教学资源快速共享,师生高效互动,不仅弥补了传统课堂的缺陷,同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对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乃至提升全民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教育教学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而言,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2]。
2 生物化学课程地位与传统教学面临的挑战
诞生于20世纪之初的生物化学是生物学领域基础且前沿的学科,其发展过程贯穿百年的生物学发展历史,生物化学学科先后培养了近7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推动生物学各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时至今日,生物化学已经成为关联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及基因工程、酶工程等领域的支柱学科,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教学中的主干专业基础课[3]。然而,生物化学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与传统课堂教学之间的矛盾已日益凸显。依靠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难以兼顾经典理论知识传授和前沿知识的拓展;相对滞后的实验教学,脱离一线科研实践,无法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本质提升;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课堂无法满足高效互动的需求,缺乏对学生足够的引导和启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所必需掌握的技术之一。高校承担着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将计算机纳入教学体系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建设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与应试考核评价体系的影响,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创新高校计算机教学课程就成为现阶段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计算机教育移动网络课堂发展研究》一书通过对“在线教育”、“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等计算机移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并对移动网络课堂行为及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能更好的了解计算机教学模式。该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系统性的论述了移动网络课堂教学的产生;第二章则全面分析了传统教育与在线教育的关系;第三章介绍了移动网络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意义、师生定位等内容;第四章则对同步网络课堂交互行为进行了讨论;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以翻转课堂、微课、慕课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其基本理念与实践应用;第八章对高校教学系统的计算机信息化设计进行了详细研究;第九章则重点讨论了移动网络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系统的改变问题;第十章围绕高校数字化智能校园的信息安全建设进行研究,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认知。
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课程创新与实践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计算机综合素养提升的前提,针对高校传统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合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应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明确师生课堂角色分工,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计算机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着绝对的发言权,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由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尊重,导致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积极性相对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当意识到课堂主体地位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积极作用,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模式的设计之中,教师则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引导,避免教学过程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如此,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明显提升。《计算机教育移动网络课堂发展研究》中第三章对移动网络自主课堂中的师生定位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现代教学生态理论再次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归还学生将推动相关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以计算机编程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不同难度的编程题目,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整体兴趣有所提升。
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动多元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传统课堂教学不仅内容枯燥,且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至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计算机教育移动网络课堂发展研究》中第五章至第七章对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在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以上3种教学模式,从而给学生以不同的教学体验,以慕课为例,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并通过直播或录播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结合自身时间安排可随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学生可以就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及讨论情况掌握学生计算机总和水平,由此,则有利于提高计算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然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围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坚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模式,在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实现“理论+实践”的教学理念渗透。
作者:罗贤明 王磊 单位:赣州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