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网络基础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信息化背景下公安信息学研究建设现状
公安情报学取得了国家认可的专业建设资格,并在公安院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工作。我国的公安情报信息实践与公安工作一样久远,但我国的公安情报信息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却比较晚,尤其是关于公安信息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公安工作的传统比较重视信息工作,相对于公安信息工作实践来说,公安信息理论研究却相对较晚,近十余年来,虽然涌现出了一批有关公安信息学方面的论文、著作和教材,但关于公安信息学学科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却较少。伴随着公安情报信息学专业的设置和公安院校公安情报信息学人才培养的实践,公安情报信息学学科建设问题才受到真正关注,刊发了几篇探索公安情报信息学学科建设文章。总体上,我国公安情报信息学研究尚处于“雏形”阶段,很多内容是经验性总结,没有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
二、信息化背景下公安信息学学科
建设面临的挑战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信息化背景下,公安信息学学科建设也将面临着重要的挑战。
(一)公安信息价值观念的变化
信息价值观是人们在对信息价值认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及信息活动进行价值评价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它是信息与信息活动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属于意识的范畴。我国情报信息学界的著名人士王崇德教授指出“社会成员对情报信息的看法,即为情报信息观。历来情报信息观都极富时代感”。传统的公安信息价值观是狭隘的、封闭的“小”信息观。从公安信息情报历史来看,涉及国家安全、刑事、、恐怖活动、黑恶势力等有关方面的内容才被看成是公安情报信息。公安情报信息活动突出隐秘性,认为只有通过特殊手段获取特定对象的信息才是公安情报,一般工作中形成和产生的信息、治安管理工作涉及的信息被排除在公安情报信息范围之外。受传统公安信息价值观的影响,当前公安信息学学科体系仍然带有很大的狭隘性,或是从信息活动的角度来设置课程体系,如学科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为情报信息学概论、公安信息学概论、公安信息技术(含行动技术)、公安信息系统、公安信息分析与研判、战略情报信息判断、公安信息组织、公安信息工作实务等;或是与公安情报信息实践工作相对应来设置课程体系等。无论哪种学科课程构建思路,都受到传统信息观单一性、专业性影响。信息化背景下的公安信息观应是开放的、综合性的“大”信息观。第一,在全球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公安信息工作的隐秘性已越来越小,通过公开途径搜集信息已成为许多国家情报信息部门获取情报信息的主要方式。美国《简氏防务》周刊2000年8月载文称,“在冷战时期,情报中约85%来自政府部门,如今,由于世界各国政府的进一步开放,这个数字大约是90%-95%”。这些情报大部分来自公开的报纸、杂志、网络,小部分来自不保密的内部资料和政府报告及领导人的讲话。公安信息大部分也来自于内外部公开活动获得,而且,很多有价值的公安信息往往来自于日常的警务活动、公安管理工作中,公安情报信息的神秘性、隐蔽性弱化,相反,一种开放式的以社会信息为对象的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实践理念正在形成。第二,信息化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形成了普遍范围的“大”信息观。“大”信息观源于“大科学”概念的导向。1962年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史教授D•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指出“……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大有用,使人们不能不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在大科学理念发展背景下,1987年卢太宏等人在《变革中的情报工作新观念与新方式》一文中首次提出大情报信息观念并界定为“从科技情报信息延拓到各类社会需求的情报信息,从单一领域的情报信息系统演变为综合的社会情报信息系统”。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公安信息化成果应用的不断推广应用,尤其是公安部提出的“以信息化为龙头,带动刑侦工作实现新突破”的战略后,一种公安“大”信息战略理念正在指导着公安实践工作。
[摘要]对移动通信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进行深入探索,基于“行企校共生,课证岗融通”的改革理念,设计了培养ICT人才的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上,以目标为导向,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引入华为的eNSP软件以及华晟经世的IUV仿真软件,将课程理论内容贯穿于实践练习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关键词]项目引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职院校诸多专业中是重要的基础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及未来就业的需求,因此在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关注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需求。为了贯彻在党的报告中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开展培训认证指导实践教学。华为在数通方向的认证包含了工程师、资深工程师和专家三个不同的等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考取更高等级的证书,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除此之外,针对移动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引入华晟经世的交互式通用虚拟仿真(InteractiveUniversalVirtual,IUV)软件,在更加真实的通信环境中,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该课程的学习中,通过为学生引入认证考试以及IUV大赛基础,建立以证促学、以赛促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向
长期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一直是我国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在强调动手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欠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接受理论知识,对知识应用存在障碍。1.教学模式。基于知识体系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将课堂讲授转变为以项目引领的方式,通过知识模块化处理,利用华为的eNSP软件,通过对网络设备组网、配置,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使用软件仿真平台,避免了使用硬件带来的高额成本以及复杂和操作不直观等缺点。2.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考核的目标是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操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搭建中小型网络的能力。因此,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设计为理论学习+项目实践操作。理论学习包括学生的平时课堂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的理论考试成绩。项目实践操作则包括平时理论学习、实践练习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综合项目的完成情况。3.教学内容与就业关联度低。当前的教材大部分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相对枯燥。实验内容陈旧,未与当前技术相结合,学生对就业市场不了解,对课程缺乏兴趣。引入目标导向,将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结合华为HCNA认证课程的部分内容,针对重要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小项目,包括网络互联通信、组建局域网、局域网互联小项目设计等(该项目为单独实施),可以在学完理论知识后立即实践操作,同时所设计的小项目为后面的项目也打下了基础。在课程实训阶段,引入华晟经世的IUV软件。近几年,每年都有由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网设计大赛。大赛是通信领域为数不多的比赛,大赛所使用的软件为IUV软件仿真平台。该软件平台对于移动通信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1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结构
1.1课程内容设计鉴于信息安全专业是交叉性综合学科的特点,本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分为两类。即基础理论课程和核心理论课程。基础课程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软硬件系统等相关应用,对于学生学习密码学、信息论等核心课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下一步学习与深造。核心课程的设计是对本专业学习的综合提高,使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掌握本专业的顶层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了学生可以适应信息安全领域、通信工程方面的相关工作,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缓解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压力,规避行业风险。
1.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实践教学是实用性高级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通过分析、判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借鉴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采用“上课+上机操作”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和资源,重组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基础—综合—创新的三级实验教学模式,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实验教学不仅承担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验证,传送实验技能的任务,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所帮助。
2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实例实践教学作为信息安全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安全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关键环节。该文提出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网络防护技术是安全防护技术之一,加固防火墙是实现网络防护的基本手段。该文以两人实验小组为依托,组织对抗性攻防实验,通过学生具体参与操作,增强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竞争意识,实行组内加分,组间互助的考核策略,最终达到能够合作设计完成综合实验的教学目的。该文以配置SMART-V防火墙实验为例,通过课堂实例来具体阐述本文的教学模式与理念。
3结束语
[内容提要]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网络公司等新经济组织,同时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成为企业的新时尚,这些都对传统的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基础理论影响对策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1、对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传统会计描述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实体。而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公司。在会计上是否认定这些公司为一个会计主体?这将给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
这些形式新颖的公司是虚拟化了的,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待项目目标完成后又立即解散。这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并且在经营着业务,会计行为上必定要对它经营着的业务进行质和量的反映。因此,应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变为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来确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
2、对持续经营假设。上述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这些公司冲破了传统企业连续经营的框架,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即时解散,其各项会计要素也即时终结,等到为另一个特定目标而临时成立公司时,这个公司或许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公司了。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
1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理论薄弱。
就我们国家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现实来看,存在学生对于相关课程普遍缺乏一定基础的情况。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进入高校以前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高校教师如果忽视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而不能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因为无法完成相关课程学习而出现普遍抵触情绪。故而说,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属于一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
(二)实践课程少。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计算机网络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多会围绕OSI模型和TCP/IP协议进行大量的理论阐述和教授,这种更侧重于理论教学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其缺乏生动性的特点,故而让学生难以做到学习上的融会贯通。即使存在一些具体的实践课程,但都过多的将实践内容停留于简单实验的操作流程上,教师在整个过程表现出对学生引导和启发不足。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融合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