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微观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把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划分为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阶段,然后阐释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本质区别和联系。从基本假设、基本内容、研究对象、核心理论等不同方面对比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都是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进行的资源配置的选择,对正确引导初学者认识和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别;联系
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问题,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这也正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时期。
1.重商主义:西方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提要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计政策是经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政策(准则)的制定及会计政策的选择要服从经济政策,即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应充分反映经济现实,会计方法和技能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经济后果。同时,会计政策也是相对独立的。只有保持会计政策的相对独立性,会计这门学科才会得到发展。
一、会计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内涵
会计政策分为宏观(政府)会计政策和微观(企业)会计政策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主要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会计实务规范的可选择空间,通常体现为有关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原则的制定。微观会计政策指在既定的可选择的领域内,根据企业的目标、会计人员的偏好,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的比较分析进而选择的过程。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财会字[1998]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将会计政策解释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不难看出,该定义的会计政策主要指微观层次上的会计政策选择。可见,宏观和微观会计政策是指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两个不同的方面。本文所说的会计政策包括宏观会计政策,也包括微观会计政策。
经济政策是为实现既定的目标,政府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调节、控制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一般地,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通过分析国民经济中有关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充分利用资源;而微观经济学通过分析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合理配置资源。相应地,经济政策也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科学技术政策、国际收支政策、会计准则等。微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赊购政策、赊销政策、价格政策、股利政策、会计政策等。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宏观会计政策(会计准则),微观经济政策包括微观会计政策。可见,会计政策是经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经济政策手段相互配合,促进经济健康、有序、稳定地发展。
二、会计政策选择应服务于经济政策
在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关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微观经济学则研究个人和企业做出的经济决策及他们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分配资源。与宏观经济学相比,微观经济学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它还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商品具有不同价值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教授艾米垂吉特·A.贝特拜耳AmitrajeetA.Batabyal)8月31日在对话网发文表示,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它不仅可以分析现有的各类经济问题,还能为未来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ThomasSowell)说过,人们总是希望用最少的钱购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东西,这使得人类的经济行为研究变得十分重要。作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它以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个人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现象。目前,微观经济学“观察—理论—观察—数学模型分析”的研究路径,既涉及理论形式,也为检验经济数据提供了分析工具。贝特拜耳在文中提到,当前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是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前者关注人们在市场环境中的行为,后者关注企业在市场中的商业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是利己主义者,所有决定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如果人的行为有助于实现目标,那么这一行为就是理性的。经济学家通常不会对一个人的目标进行道德判断。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理论研究的是人们如何根据个人偏好和预算限制决定消费行为。该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想要在市场环境下获得最大化效用,即用有限的钱购买尽可能多的自己喜欢的东西。这种研究之所以让微观经济学家感兴趣,是因为在这一理论中存在一种核心的矛盾:有限的手段满足无限的需求。例如,一位租客的租房预算为每月1000美元,现在市场上有900美元、1000美元和1500美元的公寓可供选择,排除超过预算的公寓,尽管租金最低的公寓可以帮助租客省钱,但微观经济学家认为,1000美元租金的公寓对租客而言是最好的选择。此外,该理论还能展示影响个人做出经济决策的一些外在因素,如消费者的收入、商品的价格、服务质量。了解与消费者消费行为有关的条件,能让供应商更容易预测哪些产品销量更好,进而制定合适的商业决策,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同时,还可以让经济学家更好地把握整体经济形态。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贝尔(MichaelBell)对本报记者表示,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一市场中的价格和生产以及不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微观经济学家能利用观察到的人类行为制定各种类型的模型,同时还可以根据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对模型进行测试,最终找到市场中最理想的资源配置条件。此外,微观经济学还能分析市场失灵的原因,因为现代许多宏观经济理论建立在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是对微观行为的基本假设。目前,微观经济学的应用主要以实证层面为主。实证层面的微观经济学可以描述一种经济行为,也能解释如果某些条件发生变化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制造商提高汽车销售价格,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就会降低。实证层面的微观经济学的解释、结论和预测,大多用于经济政策的制定,以达到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最有益模式。可以说,微观经济学带给人们的价值,已经从解释经济活动“是什么”,延伸到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才能达到市场均衡发展的状态。
二、应用数学模型增强科学判断
通常来说,微观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是通过数学模型来完成的,因此,得出的结论更客观、更理性。使用数学模型还可以对真实的经济环境与经济制度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科学判断和预测。在贝特拜耳看来,只有在微观经济学中使用数学模型,才能够指导人们更好地解决经济问题。同时,还能为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指明目标和方向。贝尔认为,在微观经济学中适量应用数学模型,可以对各种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在考虑和研究经济问题时,需要严谨的理论模型进行内在的逻辑分析,加上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数学模型还能更好说明各种经济变量与经济规律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想要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数学与数理统计知识与技能。可以说,没有数学知识,很难把握经济概念的本质,更无法对经济关系进行解释。经济学研究不仅要专注对经济思想的探索,还应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否定数学模型,会让经济理论缺乏实证基础。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贝尔表示,没有数学工具,微观经济学中的很多研究会难以确定边界条件和适用范围。只有确定边界条件和适用范围,经济学理论才不会被滥用和误用。通过微观经济学中的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才能制定出更好的政策,如设立税收标准、设定最低收入标准,最终实现所有经济参与者利益最大化。
作者:赵琪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报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是宏观经济活动过程,考虑总收入、总体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宏观经济学包括三大要件,即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理论又包括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的目标、工具、机制,还包括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则是用于理论验证、政策效应检验等。现代宏观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国家经济管理。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控制理论被广为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微观基础的缺乏。
二、微观基础的基本含义
对于微观基础需要局域怎样的属性、宏观经济学需要怎样的微观基础等根本性的问题也没有做出权威性的回答。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人为划分出来的学科领域,它们在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研究对象方面都自成一体,二者界限分明,这种情况导致一切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努力都非常困难。通过为宏观经济提供微观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种理论相互脱节的现状。经过综合分析多家观点,我们认为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含义包含着三大要点。首先宏观经济理论下需要定义个体行为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其具有微观个体行为基础,具体包括多种形式,例如风险形式、决策形式等等。其次,宏观经济基础需要具有适当的微观结构基础,微观结构基础是由许多重要假设组成的,比较常用的有完全竞争假设、一般均衡分析模式、完全信息假设等,这些假设构成了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参照标准。第三,与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相连接,即宏观经济在保证积累的前提下,宏观总体与微观个体之间依然保持密切联系。总之,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是要在微观个体行为和宏观总体行为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相似性和协同性。从而使宏观总体获得合理的行为载体,通过对微观个体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并对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
三、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微观基础所涉及的“代表性个体”、“预期机制”、“计量验证”等分析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自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table,C.F.)出版《公共财政学》以来,百余年间西方财政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其理论基础问题上则始终存在分歧。本文认为,财政学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包含有一定的政治学内容,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财政活动主要的和基本的是微观经济活动,但也包含着派生的宏观经济内容。
关键词:西方财政学;财政学理论;理论基础
Abstract:Since1892Bastable(Bastable,CF)publishedinthe"publicfinance",morethan100years,WesternFinancehasdeveloped,buttheirtheoryonthebasisoftheproblemistherearealwaysdifferences.Thisarticle,fromthefinancepointofviewbelongstothefundamentaleconomics,butcontainsacertaindegreeofpoliticalscience,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ofcross-disciplinary;thefinancialactivitiesofmajorandfundamentalisthemicro-economicactivities,butalsoincludesderivativeMacro-economiccontent.
Keywords:Westernfinance;financialtheory;theoreticalbasis
财政学仅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
最初的专著性西方财政学是从经济学角度展开论述的,巴斯塔布尔指出,“从最初意义上看,财政科学是经济研究的产物。”(注:Bastable,C.F.PublicFinance.London:Macmillan&Co.,1892,P7.)汉特(Hunter,M.H.)1921年《公共财政学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标题就是“公共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尽管作者接着于下一节“公共财政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也指出了财政学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密切关系,(注:Hunter,M.H.OutlineofPublicFinance.NewYork:Harper&BrothersPublishers,1921,P4,PP5-7.)但并不否定他的关于财政学是经济学分支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