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

企业文化经济发展管理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企业文化的本质、概念、发展过程及方向,倡导“以人为本”,加强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企业文化经济发展管理理念和谐社会

企业文化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界开始流行“组织文化”、“公司文化”、“企业文化”。80年代初以企业文化为主流的一种经营管理理念传入我国。企业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是指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理念;广义的则是指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的本质就是挖掘企业职工的内在潜力,调动职工的积极因素,并且使之按照企业的需要,推动企业经济向前发展,同时企业文化又是一个动态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知,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的一种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生产中的文化附加值正在增长,经济活动中文化力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同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经济与文化呈现出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客观趋势越来越明显。首先,从经济的角度看,在过去“短缺经济”时代,人们以吃饱、穿暖等生存资料数量扩张为主,而今人们生活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用于物质生活开支所占的比重在大幅度地减少,而更多的消费开始向精神文化方面转移。实践证明,企业生产出的产品中的精神文化含量愈高,其经济附加值也就愈高。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看,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在保持其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也越加明显。一方面,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使文化产业和社会化大生产已成为现实,文化产业已普遍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广泛运用,将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文化传播的力度将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率将越来越广,文化的表现力和感召力将会得到空前的发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者的总目标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发展企业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就是给企业提供实现其总目标的条件和土壤。任何一种企业文化,都是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现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需要,并能面对企业与当代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从而推动企业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者和企业利益的代表者。管理者是否重视企业文化,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与成败。文化自觉,是指管理者对企业存在价值和经营管理的终极目的的思考,是对企业经济工作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是运用文化规律于企业管理中的理性自觉。优秀的管理者与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即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必然会重视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将企业文化运用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之中,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而先进的企业文化,必然是在优秀的管理者的重视和参与下创建出来的。一个优秀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应当熟悉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运行规律,诚实经营,依法纳税,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善于在企

点击阅读全文

文化产业人才学科建设分析论文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的支撑。培养具有认识、开发、经营文化资源的眼光、魄力与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是振兴文化产业的保障。通过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社会力量办学,产学研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等途径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对解决当前文化产业人才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学科建设产学研结合

2009年9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一些省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然而,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较滞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艺术市场化、经纪类的人才缺乏。中国长期以来文化与产业脱钩,重视文化培养而忽视文化的产业化,因此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仅以艺术表演为例,经过学院化的培养,中国各类艺术类人才并不缺乏,但艺术市场化、经纪类的人才却并不多见;二是我国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不足,人才构成亦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我国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上海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于人才,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人才,是当前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必须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加紧对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阶段性专项支持国家稀缺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要在法律、资金、人才、组织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打基础。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资金,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应适当加大文化产业教育的财政预算。如韩国2002年以来,创作、企划、市场开发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韩国政府国家决定2000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应设立专项文化产业教育研究基金扶持人才开发与培养;运作文化产业教育投资组合,动员社会资金为主、试行官民共同融投资的运作方式等。

点击阅读全文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战略意义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

点击阅读全文

民营文化产业问题调研

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分为鼓励、限制和禁止三种情况。一是明确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股权比例和相关领域等方面对民营企业进一步放宽;二是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部分领域的国有文化单位股份制改造,对民营资本所占股份作了限制;三是对不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宣传等领域,作出明确规定。我县民营文化产业正在起步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力争在五年内实现突破性进展,形成规模型民营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我县民营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民办民营文化事业经营业户148户,从业人数为300人。其中:从事网吧经营14户,从业人员54人;歌舞娱乐场所32户,从业人员120人;棋牌竞技10户,从业人员15人;音像制品10户,从业人员19人;印刷业5户,从业人员17人;书屋9户,从业人员11人;打字复印21户,从业人员60人。全县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中,大多数为下岗职工。2005年,全县文化经营实体年创总收入478.3万元,税后利润334.9万元,上缴税金143.4万元。

二、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县文化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一是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占经济总量比重偏低,文化资源管理分散,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态势还未形成;二是投资主体单一,国有资本占主导,比较有影响力的广播电视业、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主要是由政府投资兴办,其它性质的投资非常少;三是民办民营文化事业还未形成文化产业,尚属幼稚产业,投资受到限制,经营领域窄,主要集中在图书、音像、影视产品的营销上,多数为商业营销而非生产“包装”,其它领域涉猎很少。解决好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保证我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点击阅读全文

文化与经济交融发展方向

[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面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趋势,切实把握好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经济交融;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出。因此,把握当今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发展先进的文化产业是社会综合实力增强的重要举措。

一、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客观趋势越来越明显。日益紧迫和严峻地凸现了文化的竞争和文化的力量,使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竞争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财富中向拥有文化优势的地区聚集越来越明显,文化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首先,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在“短缺经济”时代,人们以吃饱、穿暖等生存资料数量扩张为主,而今人们生活消费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用于物质生活开支所占的比重减少,而更多的资金开始向文化消费方向转移。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在1980—198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等年贸易额从950亿元增到3880亿元。美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收入已经占其外贸总收入的38%。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群众的文化消费也将进入旺盛期。据有关部门估算,1990年到199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由12.1亿元增加到83.7亿元。2005—2006年间,我国潜在文化消费能力达到5500—6000亿元左右。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际竞争的格局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己越来越引人注目,它将成为中国经济“从现实经济增长率向潜在经济增长率提升的一个新热点”。

社会消费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要求生产出更多的文化精神产品,去满足人们在文化上、精神上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要不断提高。实践证明,产品中的文化含量愈高,经济附加值就愈高。其次,从文化的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在保持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使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现实。文化产业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市场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高新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的运用,使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文化的传播力越来越大,文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文化的表现力、感召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和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影视、音像、出版等文化产品已成为最大的换汇产品,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像美国和英国这样一些经济大国文化产业的GDP比重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制造业。以麦当劳为例,1968年仅有1000家麦当劳连锁店,而今天在世界120个国家遍布2.8万多家麦当劳餐厅。它们不仅为美国带来丰富的商业效益,而且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为文化渗透的一种特殊形式,美国到处推销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迪斯尼等文化生活形象,组成为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的典型。可见,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和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中,人文资源甚至比原材料、能源的作用更大。在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正可谓“一遇雨露就发芽,一得阳光就灿烂”。

二、把握文化与经济交融发展趋势,以经济理念促进、发展文化产业面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趋势,我们必须切实把握好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经济在文化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目标,充分体现了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一项庞大的涉及面广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先进文化产业必须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竞争中做大做强,必须在遵循社会主义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特点和规律的同时,借鉴经济领域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将文化的商品属性解放出来,才能转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依靠市场经济观念拓展、促进先进文化产业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