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功能论文

文化功能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文化功能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化功能论文

宗祠文化研究进展管窥

1总体状况

1.1论文数量及其时间序列以宗祠、宗祠文化为主题,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1993~2012年间共810篇,其中从1993年至2002年共162篇,从2003年至2012年共648篇。对这些文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表明近10年以来,学者们对宗祠文化的研究兴趣益浓(图1),2007年左右达到研究热潮,此后的数量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高位。这一现象与近10年以来,重视与提倡国学、发扬优良传统、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密切相关。

1.2研究学科分布按研究宗祠的学科类别统计,历史考古学者们发表的关于宗祠文化的论文最多,占36%(图2)。宗庙制度、宗法制度等是历史考古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宗法制度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研究宗法制度,对当今的政治改革有所裨益,因此受历史、政治学者们的重视。旅游管理学发表的关于宗祠文化的论文居次,这与挖掘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紧密相关。由于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产业逐渐受排斥。旅游是一种绿色产业,发展旅游成为全国各地政府竞相争取的金字招牌。依托宗祠古建筑、祭祀始祖、发扬民俗文化、进行学术考察等,成为了各级地方政府提高知名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和经济的需求,推动了旅游管理学的学者们对宗祠文化的研究。建筑规划学者们也非常重视宗祠文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规划方兴未艾。建筑规划学者很自然地研究宗祠建筑,吸取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激发设计灵感。不同学科研究所发表的论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历史考古类和建筑规划类在2010年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下降,而民族与文学类从2009年开始持续上升,旅游管理类在2005年达到顶峰后至2011年又开始回升。

1.3研究作者的地域分布按研究宗祠的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统计(表1),安徽,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省较多。互联网网上祭祀借助互联网,将现实中的纪念馆、宗祠、陵园和公墓等‘搬’到网络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访问和祭奠。1.4研究案例的地域分布按研究案例的地域分布统计:笔者将地域案例分布情况分成8段,90篇以上的是安徽;60~65篇的有浙江和广东;50~55篇的有福建;21~30篇的有湖南;16~20篇的有江西和四川;11~15篇的有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及江苏;6~10篇的有河南、台湾、山西、上海及河北;1~5篇的有山东、陕西、甘肃、重庆、北京、天津、新疆乌鲁木齐、哈尔滨市、香港、澳门、互联网。(图4)从研究宗祠的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及研究案例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南方的安徽,广东,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四川,湖北,贵州,云南,广西,江苏等省较多,其中以安徽省的最具有代表性。这主要是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官僚和文人众多等等原因的结果。所以导致南北方分布的不平衡。

2研究涉及的内容回顾

近年我国宗祠文化研究的进展,可将已有研究分为综合性研究、功能与价值的研究、建筑风格及特色研究、保护、开发及利用研究以及其他等6个类别(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宗祠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与价值和建筑风格及特色研究2个方面,其中对功能与价值研究最多,有论文383篇,占47.3%,主要集中在祭祖敬祖、聚会议事、宗族救济、宗族教化、传承乡土文化、民俗活动等方面;其次是建筑文化研究,有152篇论文,占18.8%,主要是研究其平面布局已及空间结构特征;而综合性研究,以及宗祠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相比之下较少,有待加强。

点击阅读全文

举办弘扬廉政文化加强作风建设研讨会的预备通知

各机关党组织:

为广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纪委二次全会、省市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强化机关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意识,积极争创廉洁型机关,进一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的开展。经研究决定,于今年9月中旬举办“弘扬廉政文化、加强作风建设”理论研讨会,现将有关理论文章撰写及报送要求通知如下:

一、论文撰写要求:

1、主题鲜明。今年省纪委将就“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召开专门的理论研讨会,市级机关各级党组织要按照省、市纪委要求,就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改革创新机关党的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推进机关作风工程,投身跨越发展大局撰写理论文章。

2、结合实际。紧密结合机关“作风工程”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优质服务处室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廉政文化进机关”等工作实际,撰写理论研讨文章,力争形成指导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理论成果。

3、写作要求: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文风朴实。论文不超过3500字。

点击阅读全文

民主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当代西方政治科学发展的产物。然而,政治文化传入我国,却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不但汲取了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的科学性成份,而且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理论体系。政治文化研究在研究对象、方法、范畴、功能、结构等各个方面日益丰满,生发了人们对民主政治的文化思考。政治文化研究的繁荣体现在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主题的逐渐深入以及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等多个方面,限于篇幅关系,仅作以简单回顾。

政治文化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随着政治学专业的全面复兴,一些大学的政治学系配备了专业的政治文化研究与教学人员,一些学校还设立了研究中心、研究所等机构,如南开大学的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的政治文化研究所等。另外,围绕着政治文化的研究,还形成了一些专业学术研究群体,如以刘泽华为代表的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群体、以徐大同为代表的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群体等等。

有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推动了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学术界先后于1987年和1994年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政治文化研讨会,推动了学术交流,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另外,一些专注于政治文化研究的网站,如政治文化研究网()等逐渐发展起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我国政治文化研究领域内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在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政治文化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自80年代起,学术界先后出版了政治文化研究方面的专著近7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近400多篇[①]。一些刊物,如《政治学研究》等围绕着政治文化发表了大量论文,推动了政治文化研究的深入;由南开大学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同《天津社会科学》联合开办的“政治文化研究”栏目以及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中西政治文化论丛》亦为我国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园地。另外,一些期刊如《孝感学院学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等一些刊物亦为政治文化研究开辟了园地。

对我国政治文化养成的历史轨迹加以描述,从对历史的回顾中生发思考成为我国政治文化研究发展的一条主线。在已经出版或发表的大量专著和论文中,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反思占据了主要的方面。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分别于1989年前后和2000年出版的两套大型政治文化丛书。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套中国政治文化丛书即体现了视野广阔的特点,分别从地域、民俗、权力、礼乐等方面探讨了中国政治文化,计8种之多。由刘泽华主编的第二套中国政治文化丛书汇集一些长期研究中国政治文化的优秀作者,在选题和内容上均有所创新。丛书从政治人格、社会人格的分析以及语言、符号的表达等一些重要的范畴入手,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做了深入而新颖的研究,充分体现了我国政治文化传统研究的最前沿成果,为新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奠定了起点。

与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相比,对外国政治文化的研究显得薄弱,主要体现在对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研究上。另外,在理清西方政治文化发展的模式、跟踪西方政治文化理论发展等方面亦形成了一些成果。丛日云所著《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从历史的角度对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以及中世纪西方的政治文化传统作以探讨。高毅所著《法兰西风格》则是我国史学界以政治文化的分析方法进行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贡献。该书从大革命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了法国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另外,还有大量的论文不但涉及到西方政治文化的研究,而且对非西方国家政治文化及政治社会化的经验做了总结。

点击阅读全文

英语委婉语起源

【摘要】委婉语是世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和领域。英语委婉语作为众多委婉语中的一种,具有其产生的深厚渊源,其中包宗教与政治的,也包括文学与历史的。本文试图从宗教、种族、政治、文学、历史等方面入手来探讨英语委婉语的产生渊源。语言反映生活,并且总是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语言交谈中,由于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制约,人们通常使用委婉语----这一“润滑剂”,使刺耳,不文雅的话变得委婉愉悦。它在人们的社会交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其避讳功能、礼貌功能以及掩饰功能三方面阐释了英语委婉语的社会交际功能。通过充分理解英语委婉语的起源及其社会交际功能,进一步理解英语语言文化,以避免社会交际中的各种冲突。

【关键词】起源;交际功能;避讳;礼貌;掩饰

1.Introduction

Euphemismisaculturalphenomenonaswellasalinguisticconcept.Everylanguagehasitsowneuphemism,sodoesEnglish.Itisdeeplyrootedinsociallifeandhasagreatinfluenceonsocialcommunication.AsanindispensableandnaturalpartofEnglishlanguage,Englisheuphemismhasattractedpeople’sattentionforalongtime.SinceEuphemismwascoined,it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people’scommunication.Thecommunicationwithouteuphemismisunimaginable.Euphemismisusedlikelubrication,whichmakesthecommunicationgoonsmoothly.ThisthesiswillhaveanoverviewoftheoriginofEnglisheuphemism,andstateits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

Englisheuphemismasalinguisticconcept,ithascloserelationshipswiththewesternculture,andittrulyreflectsthelifeandvaluesofEnglishpeopleandtheirhistory.Euphemismisaparticularlygoodmediumforaccesstotheforceoflanguagethathasprovidedaneffectiveapproachtounderstandingthehumanmind.ThestudyofEnglisheuphemismcanhelpusunderstandthewesterncultureandpromote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becauseeuphemismiswidelyusedininternationalnegotiations.SothereisagreatneedforustostudyEnglisheuphemism,including:itsorigin,itssocialfunction,etc.

2.ThedefinitionsofEnglisheuphemism

点击阅读全文

校园体育教学

1、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自有人类社会就有社会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和积淀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又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不停地内化更新、外向传导,从而促进整个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是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而存在的。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它也必然以社会文化为背景,折射和反映出主体文化的民族性、传统性和时代性,同时又具有区别于主体文化系统内其他子系统亚文化的个性特征,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停地吸收、批判、创造、辐射,促进社会主体文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是一个以教育为主要社会职能的社区,活动于其中的人群是大学生、教师和干部。他们的活动方式一是课堂内实验室内的教学、科研活动,二是课堂外的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公益劳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闲暇娱乐等活动,因此这里既是一个教育环境。

高等教育活动使生活于校园的人群有着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别的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1)“校园文化的形成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2)但校园文化环境不是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主体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2、大学校园文化现状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