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文化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内容提要】跨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的教育研究热点之一。它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教育人类学、比较教育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流派。本文拟就其中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如“文化变迁”、“文化同化”、“文化融合”、“文化适应”、“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等理论流派,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关键词】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
【正文】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education),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在英语当中,与之相近的词汇还有“cross-culturaleducation”(多种文化的教育)和“trans-culturaleducation”(异文化的教育)等。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特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换言之,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所属,而每一种教育也都与特定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按照教育的民族属性,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一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两大类。前者是指受教育者所受教育基本上仅局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单一的民族属性,如早期的美洲印第安民族教育等。而后者,则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以视为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在人类历史上久而有之。但人类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则始于本世纪。特别是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里,各界学者自20世纪上半叶起对跨文化教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并从不同的立场、目的和学科角度提出各自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众多的理论派流。时至今日,跨文化教育研究已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扩展到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及中国等诸多国家。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择选一些影响较大的跨文化教育及相关理论流派作一简略介绍,供我国有关教育研究人员借鉴和参考。
一、文化变迁论
一、多元文化教师课程改革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民族自治区,除汉族以外,还生活着维吾尔、哈萨克、回、蒙、满、俄罗斯、乌兹别克、塔吉克、柯尔克孜、锡伯、塔塔尔、达斡尔等47个民族,众多的民族人口聚居和杂居,多样的经济类型,多样的民族风俗和不同的语言文化交织,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新疆各民族多元文化存在的事实,使得具备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成为一个在新疆中小学校任教的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然而承担培养教师重任的新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和全国是统一的,课程的目标、门类、内容、时数等基本是一致的。在新疆的各个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框架中并没有体现对教师培养的多元文化教育性质,这种“大一统”的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显然没有依据所要培养教师特质的目标而设置。新疆高师教育类课程对培养未来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特质是非常重要的。面对这种课程现状,新疆高师院校设置的统一性的教育类课程应该引起反思,并需要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就培养多元文化教师的目标进行课程改革。
二、多元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课程
把新疆的教育现象定义为“多元文化教育”,就要对多元文化教育这一概念有所认识。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即“能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通常是指多民族国家对各民族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有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以使学生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能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享有应有的文化尊重。
我国学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条件下实施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当方式及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而“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是指能体现学校学生中的不同民族、区域、经济状况、宗教、语言、性别、习俗等方面文化差异的课程内容。
由上述理念,“多元文化教师”可以理解为具有多种不同文化间的知识与理解并拥有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充实关系的能力的教师。
一
西方各主要国家兴起的多元文化教育有其深刻的政治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学家曾预言,随着现代化,种族观念将逐渐衰退。研究种族关系的学者们相信,在一个种族组成的国家现代化之后,利益群体首先将与社会阶级和其他自愿群体建立关系,并成立联盟。但世界发展的历史事实却没有能够证明这些社会学家们的理论预言。70年代大多数西方国家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种族复兴运动,利益群体的崛起,并没有淡化不同种族对本民族生存发展的迷恋与追求。种族复兴运动说明,种族观念消退理论的失误,其理论误区就在于它抹煞了复杂的种族本质。正是种族复兴运动刺激了多元文化教育的产生,因为种族复兴运动的主要目标在于为本族以外的其他种族群体获得平等。而学校一般都被那些处于不平等地位的种族看作是帮助他们获得平等的重要工具。所以学校这一文化传递传播繁衍的重要机构便被多元文化论兴起的潮流席卷了进来。政治民主化是形成多元化教育的又一重要契机。在经历了几代人的政治斗争之后,对民主的认识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阐发民有、民治、民享的乌托邦社会理想;其二是建设宪法、议会、制衡、选举制度;其三是追求合理的认知历程与人际态度。当对民主的认识深化到人的心理层面时,人们确认国家、社会、团体通过理性的选择历程达到共识才称其为民主社会。
这导致人们对政治民主化的追求强烈地渗透于学校教育当中。因为理性选择的条件主要就是多元化,只有在多元化的条件下,才能提供选择的不同途径。学校被视为形成民主的重要机制,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民主化与多元化的国家,为了增强适应功能,最终不被国际所淘汰,也寻求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人们通过信息交换,从多元选项中达成理性的共识,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能力。多元文化论一经确立,就与同化主义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同化主义认为要达到社会的共同目标,发展成员的民主信念,最佳方式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和群体都充分社会化,以融入共享文化之中。他们强调学校如同其他社会机构一样,必须使个体社会化于此一共同文化中,使学生未来能在其中成功运作。他们的假设之一是,次级文化群体的特质会使成员在共同文化中难以生存、运作,所以这些特质是有缺陷的、病态的。其假设之二是学习形态是相同的,知识的发展阶段是不分民族的,所以低阶层群体和少数民族群体学生成就偏低,这是因为文化贫乏,使早期社会化过程有所不足,致使能力未能充分开发。因此同化主义提倡尽早进行补偿教育,不提倡接受更多的民族文化。甚至认为个体的民族依附是有害的。多元文化论批评指出:忽略特殊文化的影响造成的学习形态差异,隐含着对学生所属族群的轻视和偏见,同化的粗暴做法将有害于学生的族群认同与依附,甚至于危及学生的自我认同。因此他们强调学校在通过主流文化形成学生的共享文化的同时,应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群体文化也是整个国家文化构成成分的事实,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不仅于此,多元文化论者还从文化需求性出发,阐明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立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是一个民族的成员从出生至死亡都离不开的要素。对于人类而言,文化有其不可缺的重要性。赫德提出了人的“欠缺本质”,德国社会学家葛伦将“欠缺本质”与动物的本能相比,动物的本能有利于在自然中生活,就在自然中适应而言,他们是“完美的”。但人缺少上述动物适应自然的有利因素,所以是有“缺陷”的。然而正是这种缺陷促使人们必须去克服自己的弱点,想办法以自己的成就,去超越大自然。人类的这种成就就是文化,可以说文化是人在本能方面欠缺的“需要的补偿”。文化是人与动物的分野,即动物依恃本能而生活,而人依恃文化而生活。因此人对文化的需求是一致的,不应该存在差别。学校教育应对所有人开放,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之一。同时所有的人都是在“种族文化”的孕育基础上,接受“共享文化”的熏陶,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不可置换的客观事实。
二
多元文化教育在美国兴起于60年代,形成于70年代。目前在美国、英国、瑞士、德国、荷兰等国仍方兴未艾。多元文化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在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特质与价值;促进人权观念和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促进每个人都有不同生活抉择的机会;促进全人类的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促进不同族群权力分配的均等。面对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首先,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开放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对他人敞开胸怀,去倾听不同意见与观点,去容忍不同的立场,去了解不同的文化的价值系统。也让学生对自己敞开胸怀,去挖掘自身的潜能,去开展自己的创造力。具体的运作方式,就是个体跨文化运作能力的培养。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个过程,它首先肯定个人能够成为多元文化的人,把多元文化当成是正常人的经验,在教育上不必截然划分主流文化和其他文化。通过这一过程,发展个人的多元文化性,促进个人以多元方式知觉,评鉴,信仰,行动。其关键在于理解和学习如何在国际间和国家内去面对文化多样性,去接纳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人所具有的差异。换句话说就是培养一个人的跨文化运作能力。培养一个能够来往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个体,其认知、情意和行为特质都不限于任何一种文化,而其个人的文化能力则在多元文化中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教育与实践相分离、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不当以及受应试教育的限制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针对以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于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文章给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合
一、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是我国文化的精髓。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由于教学方式等的影响,教学效果不佳,必须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并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内容
1.德育。
本文作者:刘河燕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多元文化这一术语在西方20世纪20年已然出现,但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明确的教育思想被提出并在教育实践界被广泛认同,却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时期。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不断完善发展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对四川民族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的界定是一个颇具争论的问题,在近现代的教育理论界仍然是一个争论的热点和难点。不同的学者、专家因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而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此进行了阐述。著名的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多元文化教育中心詹姆斯•班克斯教授认为多元文化教育由五个维度构成:内容整合、知识的建构过程、消除歧视、强化的学校文化和社会结构。多元文化教育意味着一种关注创造教育环境的教育,在这种环境中,来自不同微观文化群体,如不同种族、民族、性别、社会阶层、地区群体以及残疾人群体的学生都能享受教育上的平等。[1]
著名的英国学者詹姆斯•林奇(JamesLych)从民族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对多元文化教育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在多民族的社会中,为满足各少数民族群体或个体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方面的需要而进行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以及在考虑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宽容”。[2]
我国学者郑金洲先生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条件下实施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当方式及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