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文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企业文化的哲学与理念体系的构建、企业跨文化的沟通与管理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过程中文化准备的重要意义,认为企业中的文化因素走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企业的理念体系,中国企业应下大力气进行企业理念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同时有意识培养跨文化的经理人,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
1跨国经营文化准备的两个重要方面
新的世纪,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就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政府已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开展海外投资,中共“十五大”提出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1998年主席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
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据外经贸部统计,自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间,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793家贸易和非贸易型企业,协议投资总额约100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65亿美元。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中国有数家公司已经被联合国列入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行列。中国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格兰仕、森达、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
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文化准备的有关问题时,一般企业很容易想到文化冲突、跨文化沟通、文化变革等与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相关的事项,但本人认为,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的构建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构成学校内涵的因素很多,走内涵发展的路径也有多种选择,济源四中在认真分析校情、社情的基础上,选择了“用文化经营,促内涵提升,推动学校发展”的路径。做这样选择的基点是:(1)文化是学校内涵的主脉,它对其他要素具有凝集、激发、引领、提升作用。文化提升学校的实力,滋养着学校的品牌;文化决定学校的层次和品位,学校内部各要素“文化”化的过程就是学校层次和品位提高的过程;文化体现学校的风格,文化以其必然的倾向性表现形式和特有的潜移默化性赋予学校独特的风采,特别是校容、校风和校园人的品行。(2)文化是济源四中的优势。济源四中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既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更积淀了以四中精神为核心的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成为学校的精神宝库,是学校持续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一、挖掘传统,打造核心文化
学校的核心文化即指精神文化,它是学校的魂魄,对整个学校的文化经营起着统领作用。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被全体校园人认可、并自觉践行的价值、理念、目标、团队精神等,它外显为校园的群体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并通过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以及校风、教风、学风表现出来。精神文化来自于校园人的长期实践,植根于校园丰厚的文化沃土。济源四中因有数十年积淀形成的文化底蕴,为打造自己的精神文化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开发这种资源,追寻学校文化的根,汲取滋养文化的水分和营养,打造学校精神文化,为学校新时期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成为四中人谋求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具体行动策略是:挖掘与萃取、整合与创新、认同与内化、拓展与深入,并循环往复,不断深化。
1、挖掘与萃取。2002年春,全体四中人围绕“四中的优良传统是什么?”“怎样使四中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怎样实现自己和四中同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讨论分“个人思考”、“分组研讨”、“大会交流”、“总结提升”四个阶段,历时一个月。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经整理去粗取精,形成了三个方面的认同:(1)四中的精神是:和谐、朴实、严谨、进取。其中朴实是核心,是历代四中人的做人本色。(2)四中应抓住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快速发展,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省示范性高中。(3)要把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树立责任、荣辱意识,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谋位置、显价值。
2、整合与创新。在对学校传统文化挖掘与萃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要求和现时实践的思考,对讨论中的认同进行了丰富与提升,形成了富涵传统意蕴、又洋溢时代气息的现代精神文化体系,主要内容有:办学宗旨: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办学目标:不断丰富“四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异成绩)内涵,逐步推进规范办学、人文办学、绿色办学、高效办学,提升办学的层次和品位,创建既严谨规范又活力四射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有位置,人人有价值,人人有进步,人人有幸福;追求素质与升学的和谐统一,让学生极尽潜能发展。培养目标:养三能(能忠诚团队,能成就学生,能发展自己)教师;育三健(健全素质、健康个性、健美气质)学生。校训:行于足下,止于至善。校风:和谐、务实、严谨、进取。教风:以心教心,躬身践行。学风:净、静、专、主。等等。
3、认同与内化。文化是大家培育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文化认同应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学校注意了不断从继承学校传统的角度,从创新发展的角度,从克服现实问题的角度,从融入四中、被集体接纳的角度,从文化与办学要求相联系的角度,阐述学校文化的意义和认同学校文化的重要性,以期使四中文化不断达到在新的层面上的认同。文化只有在成员身上内化,才能显示出文化的价值,而内化虽有自然的成份,但总体来讲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校坚持以渗透为主的方式,把文化体现在计划中,体现在制度规则中,体现在工作安排和总结中,体现在评价校园的是非中。此外,还利用编警句、讲警句,编校歌、唱校歌等形式营造光大四中文化的氛围。对于教职工言行中、教师群体中亚健康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我们一般不采用强制的方式,多用理喻和期待的方式解决。现在,济源四中基本形成了以“勤、朴、实、真、谨”为特征的四中群体。
构建适合的企业哲学与理念体系是事关企业跨国发展时期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
决定企业生死成败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内部管理,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公理与常识之一。但文化因素对企业命运的重要意义许多企业界人士认识不够,不少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几句口号加一些职工文娱活动,不能没有,但意义不大;而国内学术界则对此缺乏切身体会。因此,对这一问题目前还有论述的必要。
2000年中期,笔者有幸与国内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党委书记陈珠芳女士就企业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交流。言谈间,这位前华中理工大学教授说了一句令人印象至深的话——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企业的理念体系。
华为公司是中国少有的在电子信息领域技术与生产规模方面都达到世界级水平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更是少有的“在管理思想上有很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管理哲学”的企业。其四万余字的《华为基本法》标志着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基本经营政策体系的确立,也标志着其接班人确立原则与机制的确立,标志着华为公司由创业者个人色彩浓郁的企业家型管理向职业型管理的重大转变。
2000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实现销售额超过220亿元,管理员工16000余人,其中85%具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目前,华为在全球建立了40多个海外代表处,产品进入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美国和印度设立了研究机构和生产基地。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0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行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9亿元,在利润排行榜上超越联想、方正等知名企业居百强首位。
陈珠芳女士所言的“企业的理念体系”就是广义的企业文化,而“核心能力或称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这一概念源自80年代后期欧美学术界。当时,面对日本企业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美国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研究日本。经过埋头研究与思索,他们发现日美管理的根本差异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有所不同。美国管理过分强调技术、设备、方法、规章、组织结构、财务分析等这些“硬”的因素,而日本则比较注重诸如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等这些“软”的因素。美国人发现这些差别后,又回过头研究美国经营成功的企业,发现美国的成功企业也同样注重这些“软”的因素。他们最终得出结论:这些“软”的因素,即企业中的理念体系和文化因素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企业管理成败的根本与关键因素。
一、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与特征
在我国,文化产业是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现代化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催生的一种新兴产业。关于它的概念和内涵,2003年9月4日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今年3月29日国家统计局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作出的定义说:文化产业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则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这是我国第一次从统计学意义上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的界定,并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国家统计标准。
依据上述定义和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业应该是文化与政治结合并且为政治服务的范畴,它的着重点在于其社会公益性,以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佳化为主,而且这一效益实现的途径,除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自身的艺术魅力,还有政党的意志、政府的行政行为在发挥主导作用;文化产业的着重点在于其经济收益性,以追求经济效益(利润)的最大化为主,其经济效益的实现途径既要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自身的艺术魅力,还要靠成功的市场运作,靠市场经济的规律性来调节。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产物。文化与经济相融合的文化产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基本特性是通过市场化运作与经营,来实现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将经济行为及其产品的文化底蕴有效放大。这种必然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产业便会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所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与现代化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结果。
文化产业已经被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它的发展表明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文化产业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除了自身利润收益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对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也是它的社会经济效益吧!况且,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具有文化事业的基本功能。对它的基本要求仍然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
二、满足文化的市场需求:文化产业效益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摘要: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企业文化的哲学与理念体系的构建、企业跨文化的沟通与管理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过程中文化准备的重要意义,认为企业中的文化因素走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企业的理念体系,中国企业应下大力气进行企业理念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同时有意识培养跨文化的经理人,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
1跨国经营文化准备的两个重要方面
新的世纪,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就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政府已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开展海外投资,中共“十五大”提出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1998年主席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
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海外投资的条件。据外经贸部统计,自1979年至1999年的20年间,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793家贸易和非贸易型企业,协议投资总额约100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65亿美元。中国已被联合国评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国,中国有数家公司已经被联合国列入来自发展中国家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行列。中国一批优秀企业,如海尔集团、上海广电、万向集团、杉杉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格兰仕、森达、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
在讨论企业跨国经营文化准备的有关问题时,一般企业很容易想到文化冲突、跨文化沟通、文化变革等与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相关的事项,但本人认为,企业文化与理念体系的构建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它对企业在迈向跨国公司的重大转型过程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