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危机论文

文化危机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文化危机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化危机论文

危机时期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一、危机带给企业文化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伦理危机、文化危机。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对危机进行文化反思,同样十分必要。我们应该看到,危机对国内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既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难得机遇。危机检验企业文化建设成效。危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试金石。一个企业究竟重视不重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如何,在危机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面对危机,企业是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暂时放到一边,是一以贯之地践行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还是说一套做一套,反映出企业是真正重视企业文化还是“叶公好龙”,将企业文化作为锦上添花的装饰品。严峻形势下,企业能不能保持强大的凝聚力、职工能不能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企业有没有持续发展能力,则直观地反映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危机凸显企业文化的价值。一般来讲,企业生存与三个要素紧密相关,即环境、资源和文化。企业适应环境,可以活的下;企业资源充沛,可以活的好;企业文化优秀,可以活的久。环境、资源是客观的,文化则是主观的,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企业文化是可以确定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外部环境异常恶劣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有效整合资源,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危机“倒逼”企业文化创新提升。危机往往是催生优秀企业文化的契机。比如,海尔的质量文化,如果没有产品质量危机,张瑞敏不砸冰箱,也就不会有这一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从大的方面讲,文化可以分为两类:常态文化和危机文化。前者代表的是相对平稳发展、有规律性的文化;后者代表的是危机条件下,人们思维、生活方式突然改变后的文化。客观讲,这些年,国内企业特别是钢铁企业快速发展,对危机的认识和准备不足,对危机文化重视不够、研究不深。面对危机,很多企业突然发现曾经津津乐道的企业理念、曾经“宏伟壮观”的发展战略,似乎一夜间便显露出窘态,难以为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认真反思自己的企业文化,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从而使企业文化得到丰富发展。

二、把握危机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以“文”化危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度过危机、成长壮大的根脉。危机时期,企业必须认真把握形势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围绕企业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把握工作的着力点,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危,以“为”求机,为企业度过危机、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撑。着力建设危机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当前形势下,企业必须注重建设完善危机文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危机时期的导向作用,引领职工共克时艰。危机文化应该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危机理念。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讲,微软离破产只有180天;海尔CEO张瑞敏讲“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华为总裁任正非讲“在春天与夏天要念着冬天的问题”,都体现了较强的危机意识。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莱钢提出了以“化危为机,自救图存,齐心扭亏,自我超越”为核心的危机理念,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其深入人心,凝聚克难制胜的正能量,引领干部职工把危机变为强身健体的机遇,牢固树立“自救”意识,齐心戮力减亏扭亏,保生存图做强,努力实现新的超越。二是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包含危机的辨识、预警、确认和处理,要求企业提高对危机的预见性,事先做好危机处理预案,当危机发生后,按照制定好的预案和计划,迅速处理问题,缩短危机时间,减少损失。为了加强危机管理,莱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对全公司各业务流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梳理,确定了战略、财务、市场、运营、法律五大类75种274条风险事件,研究制订风险控制策略,以防范和化解企业内外部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危机,确保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着力建设创新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做动力,也是企业应对危机的活力之源。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强化职工创新工作的动机,引导广大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应对危机。

一是培育创新精神。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宽容对待失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创新活动,对员工总结的先进操作法、技术创新成果、合理化建议等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涌现出大量群众性创新成果。2013年,全公司共表彰职工技术创新成果1512项,创造经济效益2.15亿元。二是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把那些创新意识强、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放在重要岗位上。实施首席工程师负责制,实行“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科技人才”三级评价奖励政策。建立以成果为主的评价机制,打破学历、身份限制,实行动态管理。三是推动各层面创新。激发各层面的创新积极性,将创新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召开科技大会,重奖科技成果。2013年累计开发新产品61项,新产品销售比例达到30%。开展管理创新成果、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评选表彰,给予相应的奖励。今年以来,莱钢实施了“保生存、求发展吨钢增效400元”、“加快推进运营转型、全面实施精益管理”等重大管理创新,提升了管理水平和组织绩效。2013年,莱钢党委召开第五届莱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大会,表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20项。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越是困难,越要讲和谐。和谐产生凝聚力,和谐产生战斗力。危机时期,必须更加重视和谐建设,用和谐文化将职工凝聚起来,确保队伍不乱、力量不散、干劲不减,众志成城抗击危机。在当前形势下,对企业内部而言,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对职工讲“共赢”,另一方面职工对企业讲“共担”,也就说,企业与职工共享阳光,同担风雨。面对困难形势,莱钢积极践行“共创共进共赢”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大帮扶机制,建立五条保障线,设立职工服务中心,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服务,落实人文关怀,让职工感受到冬天里的温暖。企业关爱职工,职工感恩企业。广大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将岗位视作抗击严冬的战场,以实际行动喊响“企业有困难,我们来承担”的口号,积极为企业献计献策,众志成城齐心扭亏,全力打好保生存图做强攻坚战。

三、加强和创新危机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点击阅读全文

中国饮用水高层论坛

2007年世界水日主题

会议标题:2007中国饮用水高层论坛

开始时间:2007-3-21结束时间:2007-3-22

联系人:牛女士、李女士、徐小姐联系电话:010-65286890010-65238261010-88594201010-51987166

举办地点: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

主办单位:2007年中国饮用水高层论坛组委会

点击阅读全文

元代文学研究论文

一从全球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研究

这些年元代文学研究方面,文献整理有一些成果,研究著作多了。应该说,取得很多成绩,队伍也壮大了。但元代文学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应该注意到,我们的整个学术研究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古代,在中国为中心的地域内是以中国学术为主导的时期。近代,中国是以西方理论为依归的时期。现在,应该是重新审视学术研究走过的历程,以全球视角进行研究的新时期。2011年,中国史学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道路的重新思考。2011年3月,《光明日报》开辟了“中国路径”专栏,先后发表专文论述侯外庐先生、钱穆先生关于中国路径的探索。2012年7月,《中华读书报》刊登了清华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的跨语际文化研究中心工作坊学术交流会议的文章,提出:反省过去二百年的知识结构,西方的文明等级论、殖民史学理论以政治无意识的方式运作,早已潜移默化,必将影响人们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中国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发动对文明论和殖民史学的检讨不仅很必要,而且势在必行。中国理论界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仍在,西方理论影响更甚。美籍华裔教授余英时说,从20世纪初年学者崇拜西方社会理论开始,“理论上的西方中心论和实践中的西方典型论构成了中国史研究中的主流意识”,“但牵强的比附则只能在中国史研究上造成混乱与歪曲而已。但这一削足适履的史学风气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三联书店,2005,4页)。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已出现关于全球视角的著作。英国巴勒克拉夫的论文集《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于1955年出版,算作“全球史观”理论的先行者。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1970-1971年问世,至1999年出版第七版。书中说:中国可以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持久的文明而自豪。中国文明不但是最古老的,也是最独特的。直到现在,中国文明依然是独特的、唯一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地理上的封闭性。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端,因巨大的山脉、沙漠和草原而与大陆的其他部分相分隔。中国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北接冰冻的西伯利亚干草原。(《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这些论点并非这本书首先提出,这里引用只是说明这已是公认的看法。2014年4月,清华国学院出版《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一书。其中有两位元史专家的文章,刘迎胜的《全球化视角下的古代中国——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及周边世界的交流与互动》和姚大力的《多民族背景下的中国边陲》。世界史界也在探讨世界历史的新写法。在全球化视角下探讨中国自己走过的路径,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但所谓“全球化视角”,并不是说一句话就能做到的,而是一场学术重建的长期工程,需要重新审视过去的研究成果,继承中国旧传统的优长,兼顾西方新优长。不是说大家都要来做同类型的题目,研究者都应该立足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而从全球视角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究工作。

二目前我们的学风已严重影响学术的发展

学术界不少朋友谈到学术界和高校存在的问题,也谈到学风问题。当前中国学术确实面临危机的问题:盲目强调与国际接轨;学术壁垒没有改观迹象;行政化领导学术;学术商业化推动;学术腐败严重,道德沦丧;把学术之作看作易事。据报导,全国论文公司的年收入以亿计,一篇论文,不过花几百元,从计算机中搜索有关数据,简单用些套语编排即可。吕叔湘先生说:“窃以为一切科学工作都是在纷纭中求条理。如果目中无纷纭,只是在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上做文章,到头来有何结果?”有的人却认为写文章很容易,计算机打开,中外数据一引,“杰作”就写好了。引用二手材料,绝不查对,根本驴头不对马嘴。读书只看要引用的那几句话,不看首尾,妄下批评。陈垣老师说:“考寻史源,有二句金言:毋信人言,人实诳汝。”余英时说:“献身于学术思想的人永远是甘于寂寞的工作者。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走进图书馆或实验室去默默地努力。”(《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441页)只有“根据原始史料所透露的内在脉络,去研究中国史任何时代的任何问题,其结果必然是直接呈现出中国史在某一方面的特殊面貌,因而间接加深我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特色的认识”(《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5页)。我到了八十岁,回想做学生时老师的教导,我现在想老老实实按当年老师的教导写几篇文章。钟敬文老师说:“不是写成文字,发表了,就是科研成果。是要在所研究范围内,有进一步说明的问题。”陈垣老师讲授史源学,要求学生择名著一二种,逐一追寻其史源,因其考证而考证之,观其如何发生问题,如何搜集证据,如何判断结果,由此练习读史书的认识能力及方法,并纠正其中的疏漏错误,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我选择萧启庆先生的关于儒户的权威文章,依老师的教导,也写了一篇关于元代儒户的文字,发表在北师大古籍院主办的《元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我又选择夏承焘先生、叶嘉莹先生关于王沂孙的大著,写了一篇关于王沂孙的文字,发表在《国学研究》第三十三卷。我现在想好好学习,希望有所进步。

三元代文学学会的学术使命

面对元代文学史重建的任务,面对中国学术危机问题,我们筹建元代文学学会,我也想说两句话,供大家参考:希望不是走江湖黑道,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提倡严谨的学风。大家交流信息,精诚团结,互相尊重,创建一个合作平台,切实推进元代文学研究。元史界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对象。他们的理论走在前面,已取得很多成果。元代文学研究与他们比较,相对落后。但他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偏重于民族、边疆、考古发现等,现在也开始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研究。我的想法是:我们以当时文化最高水平的地区为中心,联系不同地域、族群,研究他们如何在元代文化环境中互相影响、冲突、交流,促使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不只是汉族。汉族本身融入不止一个民族。从古代至现代,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一条自己的路径。我们元代文学研究是这个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加强研究,创造新的成绩。

点击阅读全文

文艺学纲设计管理

内容提要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获得正式命名和系统阐释的主体论文艺学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诞生意味着中国文艺学基本上完成了现代性转型。然而,由于以生态危机和人文危机为主要表征的现代性危机的加剧,主体论文艺学所隶属的现代性理论家族成为反思和超越的对象。本文通过分析主体论文艺学的诸多欠缺后认为其根本局限在于它所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图式,未能意识到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说是天—地—人三元运动的产物。主体论文艺学的根本欠缺注定了它是必须被超越的文艺学样式,代替它的将是三种形态的新整体论文艺学:生态文艺学,新道论文艺学,存在论文艺学。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文艺学家承担着重写文艺学的使命。

关键词

主体论文艺学局限超越新整体论文艺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艺学承担着重新建构自身的使命。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一个时代也应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学。要建构真正属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艺学,就必须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艺学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在二十世纪中国本土学者所提出的文艺学体系中,主体论文艺学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的诞生使中国文艺学的主流形态由自然本体论和社会本体论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主体论,意味着中国文艺学基本上完成了现代性转型。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于对现代性的反思在中国学术界渐成潮流,主体论文艺学作为现代性理论家族的成员也成为反思的对象,在更广阔的理论视野中显露出其局限。本文将通过分析主体论文艺学的局限来证明超越它的必要性,并探讨新的文艺学体系的可能形态。

一、主体论文艺学的局限与超越主体论文艺学的必要性

点击阅读全文

金融危机国民消费者心理特征探讨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危机意识加剧且消费需求紧缩;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且理性消费行为日渐明显;网络购物、租赁等新的消费方式呈增长态势;发展性消费成为热点等进行讲述和分析。包括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端、信贷消费、借贷消费等超前消费延缓或终止、娱乐性、享受性消费萎缩、如何使有限收入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是消费者面对危机需要理性决策的重要内容、危机也预示着机遇等,具体资料请详见: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消费心理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下,国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危机意识加剧且消费需求紧缩;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且理性消费行为日渐明显;网络购物、租赁等消费方式呈增长态势;发展性消费成为热点。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自2008年下半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并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下滑。此次金融危机对长期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经济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国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分析与解读这些变化,了解人们的消费趋势,有助于决策部门更准确把握市场,采取引导消费的有效措施。

危机意识加剧且消费需求紧缩

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端,首先是石油等资源价格不断高涨,推动住房、食物等商品价格连续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之后,冲击实体经济,引起实体经济下滑,金融系统岌岌可危,进而转为通缩。一些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相继宣告破产,或大量裁员,致使失业率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许多国家和个人的财富大幅缩水,造成人们对经济发展预期信心不足,消费的危机意识加剧。财富的减少,引发人们对收入增长的担心,从而抑制消费需求。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