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文化修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任何一种艺术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一幅作品以要冲破原有体裁和观念上的陈旧,又要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笔触去表达,他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精神,他只是回到社会生活具体的东西,以人为本,是现实社会中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中国文化自身的能量和生命力是无需讨论的,我们只需要在实践,在画纸上生动地呈现,而对传统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
关键词:文化精神;修养;创新
一、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的支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元素种类繁多,内容广泛,更是不胜枚举,随着创意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民族化元素成为文化创新的捷径与代表符号,其中中国画渗透千年的文明而历久弥新,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画也需要不断创新,在原本文化传统基础上,加入新元素,加入画家思维和感受,回到现代生活,使它既不失民族风格,又必需适应和满足21世纪的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而这就需要对中国画所代表的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在概念的创新上找到源头和方向我们文化目前所面临的处境也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确是多元并存的格局,各个国家都在这种全球一体化中凸显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把文化植入中国画中,让中国画完美体现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有一条未形成理论文字的精神文脉,蕴含于大量存在的远古艺术,民间艺术等作品中,如果我们不能全面理清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就不可能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去创作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国画。就人文精神而言,历史积淀形成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无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情于理,心与物,超越与内在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敬天爱人”教育人们具有“悲悯之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天”又是“理”,是“道德”,是“心性”。所以崇尚“和谐”,“中庸”之道。人格意识成为中国的审美原则,提倡艺术家从生活审美体验上升到生命体验,感悟宇宙大道,以高尚的人品,精深的学养,超逐的才情,杰出的技巧去进行艺术创作。
二、人品修养对中国画的影响
西方的绘画学习重科学训练,尚自然物理属性,强调直观视觉效应,中国绘画则重意随笔运,尚内心世界的挖掘,重文化内涵与自身主体修养,自身修养和品德会直接体现在绘画作品中,由画品进一步涉及到人品问题,画家作画之前要注重自身人品,清代《东庄画论》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为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可见一个画家必须具有高尚的人品,才能有极高的画品,人品即画品。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云:“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軒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操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清代松年《颐园论画》云:“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从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我国著名山水画家卢禹舜曾说过:“画家要注重品格,作品要体现出优雅,品格实际上是画家亲近生活,体验,感受,感悟生活的精神所得的外在表现;也是人品气质,道德修养。精神世界的综合体现,同时可以理解为是心境,是状态,其实人品的高下与笔墨方法和熟练程度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但与笔墨风格、笔墨质量、笔墨品格笔、墨气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也就决定了完美的人格追求是带来高品位,高格调笔墨质量的前提。这种笔墨品格与人品相一致的追求和强调,正是中国艺术传统的本质特点之一。所以,在绘画中应追求平和恬静,悠远绵长,随意成象,随形达意,顺其自然,甚至是超然物外的情趣。
摘要:声乐艺术用人声来表达情感,情感蕴藏在声乐之中,声音——作品——情感,在声音和情感之间,作品是一座艺术的桥梁。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是一种音乐审美的体现,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反映。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文化修养则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认知多少,把握多少,运用多少。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个人的文化修养就深厚;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审美尺度、价值取向等,就会缺少深沉的内涵,缺少美学意义上的品位,缺乏灵性和悟性,缺少成熟的机智和敏锐,而这个人也就像破旧的船搁浅在肤浅的岸边,无法将自己的本质力量最大限度的、完美的对象化。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一、文化修养
1深入广泛的人文阅读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博览群书,自然能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广泛阅读能使人得到精神的充实和灵魂的完美。读书可以使人更清醒的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前人的经验永远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因此,阅读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包括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著作,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的阅读,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真正的读书人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这种境界就是我们读书追求的境界。
2艺术鉴赏的环境和氛围
艺术鉴赏能培养品德,提高思想,陶冶情操;它能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宽认识;它能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经常聆听一些有造诣的文化学者的艺术设计报告,参与一些文化艺术节、设计艺术节之类的活动,积极参与书法竞赛与展览、诗歌美文朗诵会、演讲比赛与辩论赛等,使个体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直观性是艺术美的显著表现,它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我们应该多去欣赏诸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各种优秀的艺术作品,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可逐渐提高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
3敏于观察勤于思考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若有同事同学或亲戚朋友这样问你,难道你不认为这是在关心你吗?即使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有的年轻人不愿意别人这样问他,但面对别人关切的发问,你如果没有积极回答最多也只有礼貌的保持沉默,而在国外会激起对方的强烈反感。由此可见,不同民族地域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意识对语言运用实践的影响之大。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不能让学生集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文化修养。文化是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的复合体,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是一面镜子,语言运用的发展贯穿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教学中忽视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比,很难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在翻译或写作时错误地运用汉语习惯造英语句子,往往缺乏得体的交际英语训练。
二、中西方不同价值观念影响下的英语教学效果
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文化习俗和社交礼仪等方面存在发展变化着的差异,就像两条轨道上的车,无论走多远,都难以实现一条路上运行的现实。文化差异势必影响语言环境,对语言运用习惯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完全不同的两种教学效果。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加深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可以对英语词汇进行准确得体的运用。笔者记得,在一篇介绍西方餐桌礼仪的文章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联想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些礼仪,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言交际的意识。美国的一位语言学家曾经讲过,学习语言的人仅仅学习语言基础知识是不够的,首先必须学会恰当地运用语境来理解语言运用实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倡导提高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学好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在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过程中强化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要求对英语词汇及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深刻挖掘,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述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对那些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和误解的特殊表述方式,甚至造成困难与障碍,在深刻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学好语言,高度重视中西方文化修养,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提升文化修养强化英语词汇、语法教学
在教学与游戏等语言运用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部分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在强化英语语言词汇讲解的基础上,融入文化背景知识的探索,促进英语教学由知识化向能力化发展的目的,积极扩充英语语言环境方面的知识,逐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结合句法功能与搭配意义深入研究词汇的内涵,在文化背景和感情色彩基础上讲解词汇运用的语境条件。教师对中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历史发展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发现其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在英语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文化修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巩固学生的知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构建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文化语境,给学生编口诀,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些特殊单词帮助学生用口诀记忆,对应找的其特点文化语境,然后拿出来检验正确与否。进行竞赛和比赛;让学生演情景剧,教课文,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上,可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会把死教材活用,学生学得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外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但这种活动,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适当地组织。比如,有目的地培养骨干,构建文化语境中的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识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等,既可各班进行,也可同年级、全校进行。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创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英语兴趣,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结束语: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文化修养,对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特点有较深入的了解,实现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提高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内容,同时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介入文化角度的关注,由此可以逐步加深印象,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加强文化修养,促进语言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加强共产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党性的一个重要课题。重读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后深刻体会到,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把继承传统美德与共产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党员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影响的国度,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淀深厚。在这些传统道德文化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具有封建落后保守的一面,但就其基本思想而言,却有着许多超越时空,可以代代相传的精华,构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精粹。刘少奇在党员修养理论中,比较完整地借鉴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性理论。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他借用了古人“修身养性”作为共产党人自我改造的形式,以“慎独”、“自省”等作为基本概念和范畴,把“党性”与“修养”相结合,实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传统美德与共产党人高尚道德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党性修养理论,丰富了建党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刘少奇在党员修养理论中加入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成份,是基于他对中国国情和党的自身状况的深刻理解。他认识到,在我们党内,传统道德文化对党员的影响很深,而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我们党的理想和道德要求并不相悖,其中有许多有益的成份,可以为我所用。因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33页)体现了他对传统美德兼收并蓄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刘少奇提出了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这种更易于为中国共产党人接受的世界观改造形式,丰富和完善了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
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刘少奇在引用了“修养”、“慎独”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古代传统道德文化思想论证了共产党员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要求和目标方法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党性修养理论。
关于共产党员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刘少奇指出:“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刘少奇选集》上卷,第99页)他以孔子为例,说明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他特别引用了孟子关于凡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了一个艰苦的修养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并针对这一问题指出:“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更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01页)刘少奇还分析了党内存在的放松修养和世界观改造的倾向,指出一些党员把马克思、列宁等看成是天生的神秘人物,认为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高不可攀”,是学习不到的,自己也不可能具有那样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因而放松了自己的修养。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刘少奇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为例,要求党员要做马克思、列宁的好学生,努力学习他们的思想品质,绝不能自暴自弃,畏葸不前,否则就会成为“政治上的庸人”,不可雕的“朽木”。
在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问题上,刘少奇的传统道德思想最为丰富。他特别强调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进步的、高尚的美德,也就是说,共产党人应具有的共产主义道德应该是涵盖人类一切进步的、高尚的美德,其中也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主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理想境界和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气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革命牺牲精神;有如“日月之食”的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大无畏精神;对待同志最能宽大、宽容和“委曲求全”的广阔革命胸怀等。这些都形象地概括了共产党人高尚的道德境界,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党人思想道德观的有机结合。
在思想道德修养的目标方法问题上,刘少奇提出了“慎独”、“自省”等概念。“慎独”出自《礼记·中庸》,是古人修养的基本方法,也是所要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慎独”原意为,在个人独处时,自己的言行也能谨慎不苟。刘少奇借用了这一概念指出:作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