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问题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在课程思政基本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高校应以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探索构建“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模式,选择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实践探索,开展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西方经济学一流课程。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混合式课程
根据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当前西方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本文提出课程思政融入西方经济学混合式教学的“一体三融”举措,全面优化西方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过程,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实施。
一、教学设计
(一)基本思路
当下,高校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必然,很多高校的大多数课程都进行了混合式课程建设,然而,如何有效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运用“一体三融”的课程思政融入西方经济学混合式教学的方法,对混合式教学全过程进行全面的变革和调整,更好地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一流课程,为课程建设提供范本,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一体”是指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包括重设育人目标,深挖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提升课程的温度。“三融”指的是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之中,在优化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基础上,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课程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即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融入混合式教学设计的路径探索。[1]
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利用概念框架来做学生学习的脚手架,通过脚手架作支撑来辅助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框架指导。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能够将学生的智力由一个发展区拓展到另一个发展区,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给学生的数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支架式教学由设置学习主题搭建框架、创设情境设计节点、采用问题引导探索、鼓励合作协商讨论、科学评价肯定学生等环节组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小学数学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诸如教学缺乏目的性、趣味性、主体性和评价性等。同时,还能够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学习和应用,使得教学更具科学性。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缺乏目的性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重视知识的推理过程和推理结果。鉴于数学本身的特点,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科学的设计,为学生创设好每一步学习的步骤,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习惯。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来为学生设计教学计划。但是,本文经过调查现实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发现,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缺乏条理性,教学步骤缺失,使得教学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系统学习。教师没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为学生设置适宜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步骤,导致学生的数学课堂显得混乱,缺乏系统支撑。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积极思考,查找适宜的数学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使教学拥有细致的教学目的和布置,推动学生不断向前。
【摘要】教学设计是开发课程和指导教学活动实施的一种系统方法。运用ADDIE模型,融合多种学习理论,对非师范专业《现代教育技术》通识选修课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与开发研究,采用主题式教学内容和团队式教学模式,设计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与评估优化,课程的教学体系日臻完善,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被广大学生认可。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通识课;教学设计;ADDIE模型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我国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学生在进校时就选择了专业而很少去学习专业外的知识,缺乏跨学科的广泛学习。在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课程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跨学科的广度问题。但是由于理念和认识上的偏差,目前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认为通识教育不如专业教育重要、课程设置不够规范、教学内容过分广而泛、教学方法单一、考试要求不严、学生兴趣不大等,使得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高校要想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彻底摆脱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宽视野,培养其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提出的“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的要求,我们向学校申请并获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识选修课。为搞好本课程的教学,我们运用有关学习理论和ADDIE模型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开发研究,通过三年的实践与评估修正,不断改进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体系。
近年来,国内有关师范类专业《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杨九民等[1]设计与开发了“六模块、三层次、十六专项”教学内容与过程体系结构;王源[2]研究了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材编写、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改革;张伟平等[3]进行了基于主题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陈卫东等[4]提出了“专业-素养-实践”三维结构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张岩等[5]构建了网络环境下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体系;黄映玲等[6]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立体化教学改革对策和方案;罗群英等[7]进行了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但目前尚未见到有关非师范类专业《现代教育技术》选修课教学设计的研究报道,为此,我们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究。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模型
摘要:国内建筑院校的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而教学方法并没有随之而变。对国内建筑学专业教学现状中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方法,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式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建筑学
在国家提倡“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内的建筑院校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侧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思路,到现在开始将“工科”的内容更多的融入教学中。然而,教学理念的变化并没有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从总体来看,仍然延续了近30年以来“师傅带徒弟”式的单向输出的模式,教学手段仍然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改图学生领悟”的方式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都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状态。显然,这样的教学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国家及社会对建筑学教育的新要求,要让建筑学的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应该对建筑学课程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1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但是相对普遍且共性的问题基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1.1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各专业普遍采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大量讲授专业知识,学生在讲台下被动的接收知识。另一种几乎是建筑学专业独有的“放羊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并不讲授太多专业知识或者讲授少量专业知识后,任由学生自我学习,遇到问题后再与教师交流,从交流中吸收知识。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这是建筑学教学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即教学模式的合理性问题。
1.2建筑艺术知识教学的不确定
摘要:混合式教学将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结合,有其独特的优势,也给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带来了挑战。本文首先对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我院《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思路,最后对我院本门课程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评价制度
1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包含对课程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管理。课前可以运用各互联网平台向学生任务或提供学习素材,课中围绕的任务,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深入分析案例,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通过线上布置作业、上传更多学习资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掌握。通过这种混合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都非常有必要。
2《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现状及基本思路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开设在《酒店导论》、《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服务心理》三门基础课程之后,与《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同步进行,开设时间是第2学期,开设课时为68,每周上4课时。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与餐饮相关的课程,也没有酒店实习经历,基于此,我们在开设课程时,安排了34课时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可以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基地进行。这种实践教学拓展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前,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在线上任务及基本的学习资料,学生提前了解学什么,课中和课后,老师、校外导师进行讲解及指导具体实践,并配合线上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拓展知识面,最终在线上完成小组任务。最后通过网络平台观察学生数据,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理论部分也可采用以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