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文学发展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作者:郝婧坤1许军娥2张美红3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2咸阳师范学院3北京师范大学
“反科技”的声音
“反科技”的声音早已出现,提出“回归自然”口号的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就科学技术对人的道德产生消极的社会道德功能展开批判。他指出科学技术在其发展和应用过程中,逐渐成为支配、控制人的工具,人类丧失了自然人性与美德。至19世纪,马克思比卢梭更为深刻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效率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4]77520世纪被公认为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加速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却摧毁了人类自身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即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全面爆发的危险,人类又一次遭受着空前的危机考验。于是,一些学者和思想家继续对科学技术展开批判,从而审视、反思科学技术,儿童文学界以捍卫孩子未来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己任,也积极传达出他们的隐忧与预警意识。
(一)对受控与异化的揭示
周锐在《遥控健身操》中传达了人类被科技所掌控和异化,必须对科学技术有所限制的观点,他提醒人们对科技的潜在巨大风险应保持警惕。小说中的“阿嗡”大夫发明了一种遥控机器,在机器中输入做健身操、表演、讲课、背诵课文、洗脸、刷牙等等各色各样的程序后,再给被遥控的人服下“里应外合剂”,就可以准时准点、准确无误、身不由己地把设定程序中的各类行为“演练”出来。起初,遥控机器给人们带来了便利,“舞盲”们吞下“里应外合剂”,就可以潇洒自如地跳“探戈”、“恰恰”;两个刚入门的乒乓球爱好者通过遥控技术保证对打三百回合也不会失误……但弊端也随之接踵而来。尝试过“遥控门诊”技术苦头的阿嗡大夫意识到:“遥控健身操无疑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但如若这种创造的结果恰恰只是防碍了人们的发展和创造,那么,尽管已经付出了不少努力,也只得抛弃它。现在差不多每个人体内都存有‘里应外合剂’了,也就是说,大家随时随地都会身不由己地接受遥控。要是盗贼设法遥控银行职员、侵略者遥控了边防军……那该多可怕。”(《遥控健身操》)更可怕的是,如果技术被战争狂人或恐怖集团所掌握,那么后果不堪设想。由此暴露出科学技术具有统治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无疑会严重抹杀个体人的自主创新性。哈贝马斯也认为科学技术必然具有消极的作用,主张把科学技术作为直接的批判对象来加以批判。在周锐的这部短篇小说中,也开始深刻表现技术异化人类的问题了。人们被禁锢在看得见的装置和看不见的控制中,“越来越少地与人面对面打交道了。电脑自动化管理、自动取款机、自动验票系统、自动驾驶仪……我们实际上逐渐把自己的日常行为‘托付’给了机器来‘照看’”,甚至于哭、笑等精神活动在小说中也受到了技术的控制,正如生态批评家鲁枢元所言:“先进的科学技术正以它的巨大威力渗透到人类个体的情绪领域和精神领域,并力图以自己的法则和逻辑对人类的内心精神生活实施严格精确的、整齐划一的现代化管理。当科学技术日趋精密复杂时,人却被简化了,这又是热心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人们始料不及的。”[5]269这无疑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给人类内部带来的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精神污染”。我们如今确已生活在一个机器智能的时代,电脑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了当代的机器人保姆,而信息技术目前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人类已从中产生了受控感、异己感和非人感,如果我们不想变成冷冰冰的机器,反思是必要的。
(二)科技的尴尬与自然的胜利
网络文学也好,手机文学也罢,都只是形式的改变而已,内容上并没有创新。并不像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内容的创新和改变,没有精神内核的改变,而从古典主义以降,各种文学流派都是在大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发生激烈变革冲突的时代伴随着人们精神层面大的震动而发生的,代表的是人们精神内涵的发展和走向。显然,手机文学,网络文学还足以代表人们精神内涵的发展和走向,只不过是人们业余消遣享乐的一种。
如此一来,未来文学发展的趋势是不是将要从神坛中走下来,变成深入民间,甚至是民间世俗的一种,文学家是否也变得不再高不可攀,不再是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可以将复杂的文字玩弄于股掌之上的人呢?过去文学二字是高深的,高贵的代名词,人们提到文学是以一种崇拜的敬畏的色彩来看待它,时至今日,文学越来越多元化,甚至各种底层杂处的文字形式都被称为文学,文学变得越来越通俗,作家变得越来越通俗。在东西方的文学史上,举凡文学作品,过去指的都是以严谨的结构,精妙的语言讲述深刻含义的故事。纯故事性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主流文学的很大抨击,甚至是将其逐出文学的朝堂,如斯蒂芬金的寻宝故事就常常为许多自诩高深的作家所不屑。而现在的文学,变成了以简单的语言,讲述复杂的,逗趣的,甚至莫名其妙的故事,来取悦读者。而传统文学受到极大的排挤,即便占据了话语权,也是小众群体,纯文学范围的话语权,再也没有过去的号令天下的气概。相反,网络文学靠着庞大的读者群体,开始炫耀自己的话语权威,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将未来文学的发展趋势看做是通俗化的,简短化的,甚至是片断化的文字组合,并不以承载文学重量为主要功能,而是将潮流性,流行性,故事性当做己任来发展。
而所谓的新的文学流派,是否就是借由着手机阅读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快速化的喜怒哀乐。因为生活节奏的快速化,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便捷化,导致人的情绪变化更快。过去所谓时间能抚平一切伤口,现在而言,似乎不必借着时间这样一个大的概念,应该说是一段时间,也就是说人的情绪变化更加频繁,起伏更加快速,人的情绪起伏如同微博体写作一样,变得越来越简短,每一场情绪都变得简短,每一场转换都变得更加迅速,过去人的精神领域较长时间的喜怒哀乐变得简短化了,精神的愉悦也好,欢欣也罢,变得更加简短,而且由于缺少厚重的传统文学的支撑,人的精神跳跃与升华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频率越来越低。如同美国超验主义般所强调的超越经验的,直接与上帝沟通的,精神大幅度跃升的状态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美国广袤大陆上是可能的,而在现今高速发展的喧嚣的时代是不可能。没人有机会抛弃现有的生活而享受长时间的安宁,也就没有办法实现只有极度的心灵安宁平和才能产生的超越性的感官状态。古人在相对平缓的社会发展时期,靠着自身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建设,能够寻求到心灵上,精神上长久的愉悦体验,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审视自己的精神状态,从而分清自己究竟是介于生死之间,还是已经分不清生死,也就是说,过去人们还能够关注到精神深处的波动和诉求,而现在随着高速的发展,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人们已经很难有时间,有机会,有心思去体察自己精神世界的状态。
由此看来,后现代主义至少是精神上的解构,生与死的模糊重合,精神异化甚至爆发的状态。而现今看来,人们已经将精神状态隐去不谈了,也就是说精神状态被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掉了,被抹去了,被置于隐性的地位,被消解掉了。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那最起码意味着精神还存在,而现在精神已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不存在了。说是某种意义,是因为精神本身是存在的,说不存在了,是指人们对它的关注度慢慢降低,甚至将来会趋近于无。所以后现代主义即便精神毁灭,毕竟它还是以存在的方式毁灭的,也既是说它还是存在的,而现在的文学趋势,将是精神不复存在。人类的精神世界被高速发展的外界的科技所覆盖,变成快速生活中不被体察,不被了解,甚至是不被认知的状态。后现代主义精神毁灭,毕竟还会有废墟,有残迹,有遗留,有毁灭之后留下的疤痕或者残体,而现在的文学趋势,既然是借由着高科技将精神完全覆盖,那么就连残迹,遗留和残体都见不到了,所有的一切都被深深的埋在了人类意识的最深处,很难有机会一窥全貌。这才是文学最后的死亡,这才是精神最后的死亡,而这个过程至少要持续几十年,也就是说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渐渐被覆盖,被掩埋,这个过程就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同冰山彻底沉入海底一样需要过程。而当从现在起,几十年过后,人类的交通可能更发达,在快速穿越空间的基础上或许能够穿越时间,人类的科技更加发达,而这种发达显然不是我们现在人所能够直观预测或掌握的,我们只能说,越来越发达的世界里,精神层面将越来越不被重视,当人们能够用科技改变世界的时候,就不必再去寻求精神的梦想。科技将生活覆盖,也将精神覆盖,精神以一种看似消失的方式默默的存在。
作者:李昂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论文关键词:贵族化;平民化;自然主义
论文摘要:西方文学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贵族气息,中世纪起逐渐有了平民化意识。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意识有了一定发展,启蒙文学时代有了更大的发展,直至自然主义文学兴起,最终完成了向平民化的转变。文学作品从以表现贵族人物为主转向了以表现普通、平民人物为主;从以表现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的活动为主转向以表现普通、平民人物的活动为主。
西方文学从一开始就存在贵族化倾向。这表现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上。欧洲文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而史诗和悲剧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帝王将相或者是勇敢无比的英雄人物。史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荷马史诗》,它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组成。《伊利亚特》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主题”,围绕着特洛伊和希腊之间的战争,主要描写了英雄阿基琉斯、赫克托耳以及联军的首领阿伽门农这些贵族人物,在《奥德赛》中同样也是围绕着贵族人物奥德修斯来写的。古希腊产生了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彼得斯,他们的代表性作品《俄瑞斯特亚》《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阿尔刻提斯》《希波吕托斯》《疯狂的赫拉克勒斯》等,所描写、突出、刻画的都是贵族化的人物及其活动。
古希腊、罗马的文艺理论中贵族化的倾向也比较明显,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关于悲剧的主角的论述:“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引起的……此外还有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例如俄狄浦斯、堤厄斯特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家族的著名人物。”“出身于他们这样家族的人物”主要是指贵族阶层的人物。
一、中世纪西方文学平民化意识的开端
10至11世纪的欧洲各国出现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那时的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城市文化,出现了非教的学校和反教会的“异端”运动。于是,教会在思想文化上的垄断被打破,非教会的世俗文化形成,城市文学也应运而生。城市文学是在民问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作者大多是城市街头说唱的人,“作品也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和狡猾,讽刺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法国是当时城市文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很多作品表现市民们的机智、灵活和重实际的特点。农民也是笑谈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他们的机智和讲究实际的特点使自身得以摆脱困境,获得令人称好的结局,如《神父的母牛》《农民医生》等。城市文学的作者大多是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普通人,不知道希腊史诗和悲剧,也不知道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所以他们在写作时不受古典传统中陈腐规则的束缚,在作品中能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法国闹剧《巴特兰律师》中描写巴特兰律师与羊倌捉弄布商,最后巴特兰被羊倌捉弄。该闹剧揭露了商人的贪婪和法律的腐败,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困苦处境,表现了作者的市民阶级意识。但像这样的作品在当时为数不多,因为教会文学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封建社会中特有的骑士文学等还都是贵族化的文学,所以从中世纪开始才产生了平民化文学的意识。
一、美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与美国文学教材中作品的比较
近年来,美国文学课多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以下称《选读》)作为教材。从目录中可以看到《选读》选择了18世纪—20世纪38位美国作家和诗人的作品,其中脍炙人口的美国文学作品有:纳萨尼尔•霍桑(NathanielHawthorne)的《红字》、赫曼•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的《白鲸》、亨利•大卫•梭罗(HenryDavidThoreau)的《瓦尔登湖》、斯哥特•弗次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阿瑟•弥勒(ArthurAsherMiller)的《推销员之死》、约瑟夫•海勒(JosephHeller)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选读》选择的美国文学作品和其他较知名的美国文学教材相比,既有相同,又有差异,各有千秋,如:孙华祥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吴定柏编著的《美国文学大纲》、曹曼著的《美国文学教程》等美国文学教材。纵观这些教材所选的美国作家作品,虽然也都是美国文学史中最有影响的作家及其知名作品,但不是一提到该作品就能立刻想到其作家,不能使不同学校但相识或相同学校、又有相同学习背景的同学找到相关作家共同的话题,更不能就其所写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深入探讨,因为所选作品不是该作家的代表作或成名作。这种情况在不同高校应该不占少数。以北京联合大学英文系2007—2009年三届英语专业毕业生的49篇关于美国文学的毕业论文为例,只有不足1/3的毕业论文与美国文学教材《选读》中的作品有关,一共16篇。其中,有9人写关于《红字》的论文,3人写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论文,1人写关于《瓦尔登湖》的论文,1人写关于《鸡蛋的胜利》的论文,2人写关于《隐形人》的论文。可以看出写广为人知的美国文学名著作品《红字》《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瓦尔登湖》的论文有13篇,占其总数的81%,其余3篇占19%。这说明学生更愿意写关于较知名的美国文学作品的论文。上述5部美国文学作品只占《选读》作品的13%,而且写与其相关论文的人数极不平均,除了写关于《红字》的论文相对较多外,只有少数或极少数学生对其他4部作品感兴趣。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写关于其他美国文学作品的论文。他们的论文选题是关于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的《黛茜•密勒》、谭恩美的《喜福会》、尤金•奥尼尔(EugeneO’Neill)的《奇异的插曲》、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马克•吐温(MarkTwain)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海明威(Hemingway)的《老人与海》、赛林格(Salinger)的《麦田守望者》、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Frost)的《波士顿以北》、爱默生(Emerson)的《美国学者》、埃德加•爱伦•坡(EdgarAllanPoe)的《厄舍老屋的倒塌》和《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露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May)的《小妇人》、弗朗西斯•伯内特(FrancesBurnett)的《小公主》、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的《达摩流浪者》和《紫色》、惠特曼(Whitman)的《我自己的歌》,甚至还有学生选择了美国NBC播出的幽默情景喜剧《六人行》。虽然所选择的作家在《选读》中有提及,但学生所选的作品却与教材极为不同。对比发现学生选择的是作家们的代表作或成名作,而《选读》中的作品则相对不如前者知名,学生们在预习、做问答题和撰写相关论文时,普遍反映难以找到相关资料,给他们自学和深入学习这些作品带来一定困难。从学生选取的关于美国文学作品的论文选题看,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涉猎范围大,选题远远超出了《选读》中作品的范围。选题密切结合美国文学的传统理念和定式,如关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和《老人与海》的选题;且注重美国当今社会现实和发展,如关于《喜福会》和《六人行》的选题。这就使得美国文学教学与毕业时撰写美国文学作品的论文脱节,使美国文学课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为此,学生不得不另起炉灶,重新查找资料,了解其他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这虽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创新之举,但实际上是舍近求远,大多写不出优秀论文。这反映出编写美国文学教材的专家对美国文学作品的兴趣、价值取向与学生对美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价值取向不同,美国文学课都是按部就班地讲,尤其是外教讲美国文学课时,他们只是按照其兴趣所讲,学生也是为上课而学,为考试而做练习等。结果课堂内容与美国文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无关,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应首先认同学生对美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选择与教师有差异;其次,应注意全面引导和介绍相关作家及其作品,不能只集中讲授所选教材的片段或章节;再次,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内容相对一致,使美国文学课为英语教学、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以及了解美国社会和文化更好地服务。
二、如何讲授美国文学课
(一)有意识介绍与作品相关的论文选题
美国文学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自1901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美国作家至今已有10人获此殊荣,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更能体现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美国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阅读能力,更能提高英语文学修养和文学批评能力,有助于了解美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美国各个时期的社会形态、构成以及这个当今世界第一发达国家的发展走向。这和撰写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目的和要求相一致。了解和掌握这些正是撰写一篇合格的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所必备的。因此,在讲授某位美国作家及其作品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经典的毕业论文选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红字》时,除了讲解必要的作者生平、作品的历史背景、主要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外,还要介绍一些经典论文选题,如:“《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红字》中的清教主义”“《红字》中的写作技巧”“《红字》中的爱情”“《红字》中的女权主义”“《红字》主人公海斯特的性格”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章节或全文,或看同名电影并撰写读后感和观后感。这样学习的结果是立体的、鲜活的、积极的。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能学校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是学生必须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因此,美国文学课的教学应该和美国文学类毕业论文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
一、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高师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的职业思考
高等教育转型,就是要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转型,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高等师范院校及其转型后的地方院校汉语言本科专业毕业生应是中小学语文师资的重要来源。笔者以为,高师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语文教师职业息息相关,不可偏废,理由如下:
(一)是语文教师的素质基础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从高考改革中可以清楚看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文学知识(包括古代文学知识)及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而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侧重培养的就是写作中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及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有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无疑是对本科生知识与技能的检阅与训练,并将惠及今后的教学。
(二)有益于语文教师的晋职论文写作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最实际的问题是,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称评聘,教学科研论文是其晋职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说,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将会为他们日后的职称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三)与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关系密切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分量增加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增加了;今后的高考中,语文总分将大幅提高;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尤显重要。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具备充分的古代文学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而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恰恰给毕业生提供了一次专业知识梳理与综合运用的机会,这对毕业生今后教学知识的积累、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二、选题———高师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