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文学核心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内容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对必修课程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在写作方面指出学生要能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且课外练笔的字数从不少于一万字变成了不少于两万字,从自主写作的学习标准可以看出当今对高中生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高考的各种改革,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问题愈显突出,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当前改变作文现状的棘手问题。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高中语文写作资源探索存在的不足及其意义,探索有效的写作资源开发策略,更好地提高语文写作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写作;资源探索
一、高中语文写作资源探索存在的不足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长期处于呆板状态,课程资源的开发似乎是国家层面的问题,与师生毫不相干,这就使得一些本该进入课堂的课程资源被忽略甚至无视。写作资源的探索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尽管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性大大提升,但是在写作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面师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针对作文资源开发的不足之处,探索高中语文写作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写作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高中语文写作资源的有效探索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积极运用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质,并且提出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对高中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写作资源的探索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水平,而且实现了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内容提要】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指标,对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及其结构、分布作了系统研究,并给出了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的学科结构、地区结构,以及地区——学科分布。文章最后对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社会科学/科学生产力/CSSCI
1引言
科学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的成果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差别。后者的成果是物质的、有形的,而前者则是非物质的、无形的,需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有形的。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论文、著作、专利;社会科学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则主要是著作、论文、研究(咨询)报告。对于物质生产力的评价国际上已经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认的指标体系,可以进行直接评价。而对于科学生产力的评价,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因此无法对它进行直接评价。目前,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对它的成果的转化表现形式进行量化评价,从而对科学生产力进行间接评价。
论文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生产力是指社会科学生产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加菲尔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在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和已被SCI录用论文的引用量作为衡量科学成果的量和质的主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实践,目前SCI已被国际公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学者个人科学成果(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学术影响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开始,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依据SCI每年我国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在SCI的发文量和被引量统计。这一重大举措导致了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从而在总体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生产力的发展。
[摘要]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提升高职传统基础学科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成了难题。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课题组在高职古代文学教学中探索并实践了“模块化+PBL”新型教学模式。综合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建构了基于诗词、戏曲、散文、小说四大模块的高职古代文学知识体系,并通过模块内容项目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协作探究式学习。实践表明,该模式在古代文学专业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推进了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项目式学习;古代文学;教学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文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有着庞大的知识结构体系,涉及文学、哲学、史学等多个领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门基础课程长期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且专科古代文学一味地照搬本科教学体系,不适用于培养专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能力。因此,深入开展高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模块化+PBL”教学模式的内涵释义
模块化教学(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近些年被广泛关注并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复杂、真实问题,设计、执行并产出项目作品的系统教学方法,已应用于国内众多课程,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模块化教学和PBL教学均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适用于职业教育。此外,两种教学模式都较好地体现了时下跨学科的教育理念,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为PBL教学方法提供了项目建构的理论前提,PBL教学方法则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模块化+PBL”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注重顶层设计与微观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有利于师生双向互动和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模块化+PBL”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论文摘要:文章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及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进而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构想。
论文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至今仍沿袭着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及形式与基础教育教材相差无几,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加上教学方式的陈旧单一,造成了学生不同程度上的厌学,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综合文化素质极为不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
1.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客观上决定了职业学校在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应遵循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强化服务专业课程功能的原则
“职业”是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所在。多年来,我国职教工作者在借鉴国外职教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同时,一直积极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围绕着课程设置、结构、内容、形式及开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并就“职业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达成共识。
内容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是必然趋势。文章结合国家战略需要、新文科学科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升级改造的需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西安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平台、师资队伍、评价制度等六个方面探索了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提出的一种把创业和创新两种教育融为一体的旨在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上世纪末,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创生起步阶段(1999年至2008年)、推广发展阶段(2009年至2014年)、深化改革阶段(2015年至2018年)[1]。纵观近20年中国高校双创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双创教育内涵、双创人才培养、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双创教育模式、双创教育体系等热点问题。在“中国知网”中以“创新创业”为关键词搜索,得到24627条记录,对这些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在学科分布中没有出现中国语言文学。在“中国知网”中以“汉语言文学创新创业”为主题搜索,共搜索到17条结果,发表时间分别为2014年1篇,2016年至2018年各2篇,2019年3篇,2020年4篇,2021年3篇。以“汉语言文学创新创业”展开全文检索,共搜集到文章5642篇。这个统计表明在近二十年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较多着眼于实用性更强的理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或是整体研究,汉语言文学等人文学科,因为学科本身实用性较弱,对于创新创业教学的研究与探讨也相对较弱。因此本文主要就西安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双创教育进行个案研究,探索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路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对“双创”教育的重视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国家平台、训练项目等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