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核心论文

文学核心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文学核心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学核心论文

学科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资源探索

【内容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对必修课程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在写作方面指出学生要能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且课外练笔的字数从不少于一万字变成了不少于两万字,从自主写作的学习标准可以看出当今对高中生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高考的各种改革,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问题愈显突出,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当前改变作文现状的棘手问题。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高中语文写作资源探索存在的不足及其意义,探索有效的写作资源开发策略,更好地提高语文写作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写作;资源探索

一、高中语文写作资源探索存在的不足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长期处于呆板状态,课程资源的开发似乎是国家层面的问题,与师生毫不相干,这就使得一些本该进入课堂的课程资源被忽略甚至无视。写作资源的探索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尽管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性大大提升,但是在写作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面师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针对作文资源开发的不足之处,探索高中语文写作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写作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高中语文写作资源的有效探索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积极运用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品质,并且提出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重要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对高中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写作资源的探索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水平,而且实现了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政治经济学毕业文章写作指导

[摘要]针对经济及相关学科文献出版数量庞大的现状,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96—2007年广西大学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情况进行统计调查与分析讨论,试图通过统计分析掌握经济研究文献需求及利用的规律,为馆藏经济文献资源建设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引文分析;文献需求

引文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科学文献的各种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揭示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性的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反映出研究生对文献的吸收能力和创新水平,掌握其对文献的需求特点。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分析博硕士学位论文引文的文章,但是有关经济学科的学位论文引文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经济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社会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及相关学科文献出版的数量庞大,高校中普遍设置有经济专业,研究生招生也很强势。因而有必要通过引文统计与分析,以一斑窥全貌,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科文献需求及利用的规律,为馆藏经济文献资源建设提供客观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996—2007年,由于个人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使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方式及读者对图书馆利用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的时间段选取能反映读者使用文献的规律和未来的趋势。本文调查统计的样本来源于广西大学商学院1996—2007年提交给图书馆的政治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印刷文本,选定的论文题名页上学科一栏皆标识有“政治经济学”。具体统计方法是把每篇论文的题目、年代、引文数以及每条引文的类型、语种、年代、期刊引文的刊名等列在Excel表中,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办公自动化工具进行统计分析。一篇学位论文中两次或两次以上引用同一文献,本文按其实际引用的次数计算,总计收集了139篇论文,总引文量为6323篇。通过引文分析方法从引文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等多角度进行了相关的统计与分析。

2统计结果与分析

点击阅读全文

中医药大学语文教学思政改革探索建议

摘要:结合校本文化、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中医药学生特点对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进行定位,并通过整合教材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创设思政情境、改革考核方式等途径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进行全方位改革。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也是国家提倡回归教育价值本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高校都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先后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者一类特定的课程,它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其核心就是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从而使各门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推进,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实际,结合中医药院校特色及学校办学理念,挖掘大学语文的隐性思政资源,积极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

1大学语文课程的优势与价值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比较模糊。在二级学科目录上其名称是“课程与教学论”,这是归属于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这种学科定位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距,没有突显大学语文品味文学经典、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而仅仅把它作为一门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性课程,这使大学语文与专业课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的地位不突出。在中医药院校中,大学语文既没有思政课程的权威性,也没有大学英语的实用性,课程学时较少,且只开设一个学期,这使大学语文自身优势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与挖掘。

1.1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点击阅读全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要求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要求》

1内容及要求

1.1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1.2摘要与关键词

点击阅读全文

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路径浅析

内容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是必然趋势。文章结合国家战略需要、新文科学科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升级改造的需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西安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平台、师资队伍、评价制度等六个方面探索了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提出的一种把创业和创新两种教育融为一体的旨在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上世纪末,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创生起步阶段(1999年至2008年)、推广发展阶段(2009年至2014年)、深化改革阶段(2015年至2018年)[1]。纵观近20年中国高校双创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双创教育内涵、双创人才培养、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双创教育模式、双创教育体系等热点问题。在“中国知网”中以“创新创业”为关键词搜索,得到24627条记录,对这些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在学科分布中没有出现中国语言文学。在“中国知网”中以“汉语言文学创新创业”为主题搜索,共搜索到17条结果,发表时间分别为2014年1篇,2016年至2018年各2篇,2019年3篇,2020年4篇,2021年3篇。以“汉语言文学创新创业”展开全文检索,共搜集到文章5642篇。这个统计表明在近二十年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较多着眼于实用性更强的理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或是整体研究,汉语言文学等人文学科,因为学科本身实用性较弱,对于创新创业教学的研究与探讨也相对较弱。因此本文主要就西安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双创教育进行个案研究,探索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路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对“双创”教育的重视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文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国家平台、训练项目等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