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文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内容摘要: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必修课,是学生学习和研究英语语言文化的必要途径。同时它又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既不是单纯的历史课,也非纯粹的文学欣赏课,它需要授课教师个人的智慧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本文以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分析为基础,结合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对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建设性的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育价值;模式;方法
一、英美文学的教育价值
英美文学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英语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英美文学也是一束光芒,照亮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路途。英美文学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在基础阶段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的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开设本教程的目的是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使学生掌握英语文学和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首先,文学是语言的精髓,文学欣赏会直接有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在经过基础的语言教学之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无疑是学习外语的一个系统有效途径和必要阶段。文学阅读能使语言学习有质的飞跃。随着时代的前进,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成为时展的主旋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英美文学课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的优势,应该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良好平台。
我国传统的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法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复杂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考,而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想象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都在这刻板、僵化的模式教学中渐渐丧失,学生的自主性受到压抑和损害。另外,该课程由于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多,作家的风格也纷繁多样,再加上课时少,其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学生只能记住课堂上讨论过的作家名字、作品梗概,但整体印象只是模糊一片。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教学中这种“灌注式”的单一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英美文学课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门课,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二、英美文学的教学方法探讨
一、英美文学发展概貌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摘要]金朝儒学驳杂而不统一,流播着许多派别。新、旧儒学并存的格局是构成金朝文学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元素之一。金朝境内旧儒学思想的回升,是整个古代儒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运动形式。北宋理学诸流派起初潜存于民间,后来随着南宋理学逐渐北传以及文人纷纷涉足,新儒学终于在金末元初蔚为大观。终金一朝,盛行于士林、文坛并对创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理学派别是被认为非正宗的蜀学。文人对儒学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类型专门致力于研习和传播新、旧儒学,以纯儒自居;另一种类型博采杂取,兼容众说,于儒学之外又濡染释、老。儒学对金朝文学的意义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首先,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程度不同地体现在各种文体的创作中;其次,出现了许多阐发儒家思想尤其是宋学的诗、文作品;再次,文学活动中的文以载道、修辞立诚的意识得以强化和深化。儒学对金朝文学的作用表现为正、负两方面。金朝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较好地解决了文、道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儒家思想对文学的阻力。
[关键词]金朝;旧儒学;理学;文学;文道关系
Abstract:ConfucianismintheJinDynastywasheterogeneousanddividedwithvariousschoolsofthoughts.Theco-existenceofoldandnewschoolsofConfucianismconstituteoneoftheimportantelementsoftheculturalecologicalsystemoftheJinliterature.ThecomebackofoldConfucianismwithintheboundariesoftheJinDynastyindicatedaparticularmovingmannerofthewholedevelopingcourseofancientConfucianism.SchoolsofNeo-ConfucianismintheNorthernSungDynastywerehiddenamongthemass,butintheSouthernSungDynastytheyspreadtotheNorthandattractedmenoflettersandboomedduringthelateJinDynastyandtheearlyYuanDynasty.YettheprevailingNeo-ConfucianismthataffectedliterarycreationwastheunorthodoxSichuanSchool.MenoflettershelddifferentattitudestoConfucianism:onegroupofthemdevotedthemselvestothestudyandpropagationofConfucianismoldandnew,andpridedthemselvesontheir“purity”;theotherweremoretolerant,allowingtheirConfucianismtobesupplementedbyBuddhismandTaoism.Generallyspeaking,Confucianism’ssignificancetotheJinliteraturelieinthefollowingthreeaspects:first,itsideaandvalueweredisplayedinthevariousgenresofliterarycreationatvaryingdegrees;second,thereweremanypoeticandproseworksthatelucidateConfucianism,especiallytheNeo-ConfucianismoftheSungDynasty;third,thesensethatliterarycompositionmustexpressdoctrinesofConfuciusandMenciusandwritingworksmustbeinlinewithsinceritywasstrengthenedanddeepenedinliterarycreation.ConfucianismhadbothactiveandpassiveinfluenceontheJinliterature.TheJinwritersandtheoristsmadeaconsiderablesuccessonsolv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writingartandpoliticalclaims,andthusweakenedtheinertiaandobstructionofConfucianismtoliterarytosomeextent.
Keywords:JinDynasty;oldConfucianism;Neo-Confucianism;literature;therelationshipbetweenwritingartandpoliticalclaims
金朝文学的发展受制约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本时期文学的因素很多,哲学乃其中较活跃的成分。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由于此时南北政权对峙而分流。奠基于北宋的新儒学理学,其正传嫡派迁播南宋,而北方儒学则表现出与南方迥然有异的形态和特征。新、旧儒学并存的格局是构成金朝文学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元素之一。探讨它对文学创作、文学思想的影响,有明显的学术意义。
一、金朝儒学的概况
本文作者:宋向红作者单位:莆田学院中文系
调整教学体系,突出外国文学史的多元文化因素
首先,从学时分布看,当前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或曰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授课顺序依循文学史发展脉络,从古希腊文学到20世纪现代派文学依次讲授;内容上偏西轻东,亚非文学的课时所占比例很小。而且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学厚此薄彼,欧州文学方面主要集中于英国、法国、意大利、俄国、德国等几个大国。这种课时分配造成学生对北欧和南欧文学、亚非国家的文学成果知之甚少,拘囿了学生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把握。其次,从授课内容看,外国文学教学一般都把文学的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进行讲授,同时又将人文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等各大文学思潮的更迭归结为某种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发生、发展的结果。考虑到文化的多元性已成为当前文化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文学的文化研究”也成为外国文学学科的研究亮点,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体系,突出外国文学史的文化因素。其实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就像藤和蔓一样,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强调文化因素的作用,在“文学的文化研究”基础上对文学文本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引导学生在历史悠久的文学史中去体会文化的传承与精髓,弥补教材的缺陷,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全球意识。于是,在讲授古希腊文学时,有必要增加古希腊文化的介绍;讲授中世纪文学时,有必要加强对犹太文化、基督教发展的概括;讲授阿拉伯文学时有必要对伊斯兰教文化进行解说;讲授印度文学时要联系到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等。这样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又培养了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对学生多元化审美情趣以及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无裨益。
采用比较教学法,丰富外国文学课程的文化含量
世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台湾学者沈六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形态与理论》中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包含各种教育理念、设计、叙述各项不同的课程、教材,用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群体去感受均等的理想,使学生懂得、珍惜、欣赏不同的文化特质,并鼓舞、增进跨文化合作关系的教育。[4]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是传授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进行文化交际的能力。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概况、文学思潮流派以及作家作品有较全面的认识。外国文学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开设,这就使外国文学的学习,具备了先修《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的内容参照,也使中外文学和中外文化的比较成为可能。这时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或文化比较的训练,则完全有可能使学生在比较当中全面汲取中外文化遗产的滋养,收获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阈和创新空间。以前外国文学教学往往偏重史的梳理和文学作品介绍,对中外文学之间的比较重视不够,这种中外文学的割裂状态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把握。为此,授课时教师可采取多角度比较的方法,通过中外文学思想、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形象的相互比较、相互参照、相互渗透,打通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共时性联系和差异,引导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既认识到民族、国别、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又把握到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共同规律,从而使他们能逐步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固化知识,提高他们独立进行不同文化比较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古希腊神话时可让学生就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展开讨论,这样我们既从古希腊神话的角度掌握了外国文学知识,又从文化史角度厘清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不同分支及发展源流,使学生参与多边文化的比较与鉴别,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在讲授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小说《源氏物语》时,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思考问题,联系东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来探讨《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源氏与贾宝玉的异同。
开设多元化选修课,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主干课程。由于中国当代文学是正在发展、变化的学科,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教学和教材编写也呈现出难以把握的情况。所以本文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一些改革的措施建议。
关键字: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语言文学
一、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地方区域性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及其教学现状以及培养对象的不同要求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我国一些地方区域性高校在高等教育结构大调整中对教育市场化趋势做出的战略选择。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适应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强、基础宽的多面手。这里包括如下涵义:其一,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以基础为主;其二,在知识结构上要求面比较宽:其三,在综合素质上要求实践能力强:其四,在培养方向上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特征。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的指挥棒.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是有自己的要求的。如何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是专业课程在教学上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无疑迎来了一次教学上的挑战,必须进行改革。
高校设置的专业从性质上分为理论素养型和应用技能二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传统专业,属于理论素养型的。它主要是以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养为目标的,而在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则比较低.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一致的。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所设置的专业及其课程应该是技能型的。这种疏离现象也造成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尴尬。目前,由于专业源远流长的惯性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和许多课程一样,在教学上依旧照搬素养型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授课方式以教师灌输为主,即使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也仅增加了一些内容的直观性,并没有偏离教师讲授这个中心:教学内容依旧按照传统的要求进行安排,知识传播居于主导地位,能力的培养依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考试考查中,依旧偏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力的测试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就明显地形成了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的现象。要打破这种现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