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文学素养教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从要素构成来说,一场完美的舞蹈秀离不开烘托氛围的灯光、渲染情感的音乐、舞者的曼妙舞姿、服装的绚丽多彩等。由此可见,舞蹈服装都是舞蹈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促进舞蹈的服装美与艺术美达成完美融合,既是舞蹈艺术达到更高层次的有效手段,也是舞蹈服装设计的应有之义。韩春启编著的《舞蹈服装设计教程》一书从我国舞蹈的多样性特征切入,全面分析舞蹈的服装美、艺术美内涵,为两者的完美融合提供了完备的技术与文化依据。评鉴全书内容,具备三大特色。
一、理实一体,解释舞蹈服装美与艺术美内在联系
直观上看,舞蹈服装是舞者表演的道具,它的价值不局限于舞蹈美感的点缀,更是舞台角色塑造、舞者人格建构不可或缺的元素。舞蹈服装虽然属于服装概念范畴,但它在功能维度与日常服装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是因为舞蹈属于一种特定时空、环境、情感等综合场域下的形体艺术,一旦脱离了特定场域,舞蹈服装的审美价值就会与大众审美显得格格不入。如现实生活场景中,没有人会穿着戏曲服装、芭蕾服装等出入公共场合。从舞蹈服装设计角度看,不能说此类舞蹈服装不具美感,但与舞蹈艺术情境脱离之后,这种美会显得过于突兀,所以在舞蹈视角下,必须强调服装与艺术的融合。《舞蹈服装设计教程》详细阐述了舞蹈服装美与艺术美内在联系。一方面,从舞蹈服装美角度出发,分析了比例与体量、材料与结构、变形与延展、动静与和谐等审美要素,这些要素基于一定原则(如色彩原则、裁剪原则、装饰原则等)进行艺术化处理,以更契合舞蹈艺术美的需求;另一方面,从舞蹈艺术美角度出发,列举了民族舞、现代舞、广场舞等不同舞蹈艺术特色,从不同类型舞蹈服装中提炼设计影响因素,包括舞蹈动作对舞蹈服装的需求、舞台灯光对服装色彩的影响、服装面料特性与舞态的关系等,以此优化设计方案,更好地展现舞蹈服装美。以上两方面都是理论综述,本书编排具有理实一体化的特色,在实践综述中详细介绍了一套舞蹈服装的制作工艺、流程,同时强调,舞蹈服装创意阶段、样品阶段、制作阶段等均应匹配舞蹈艺术美,避免最终成品与设计意图产生差距。
二、以人为本,强调舞蹈服装设计师文化素养培养
学术界将美学、人学视为同一命题,强调“美学即人学”的观点,尤其美学意义上的人,并不是指自然及社会属性下的人类个体,实质上是人的审美观念、理想、情趣等总和,对于具体美的发现、表达具有指导意义。立足这一角度分析,舞蹈服装设计师的创作不能是单纯地炫技,其裁剪、缝纫、制作等技巧再先进,也未必能够企及舞蹈服装美、艺术美的层次,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作为创作底蕴。《舞蹈服装设计教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舞蹈服装设计师作为实现舞蹈服装美与艺术美完美融合的核心要素。这不单单是人具有创造力、合作意识及主观能动性,还因为舞蹈服装设计师的具体职能构成中,包括与舞蹈艺术密切相关的成分。例如,舞蹈服装设计师需要事先了解舞蹈动作设计,根据舞态幅度大小决定服装结构,达到舞蹈艺术美的最优化。本书从人的角度出发,将舞蹈服装美与舞蹈艺术的融合渗透于舞蹈服装设计师的文化素养中,即一个优秀的舞蹈服装设计师,除了要具有精湛的绘画技巧、丰富的舞蹈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之外,还应该注重文学修养、美术修养的提升,从本职工作出发,对舞蹈艺术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努力成长为一个情感丰富、锐意创新的人。
三、案例丰富,赋予舞蹈服装美与艺术美融合启发
摘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贯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教育意识的运用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理念。文章通过分析文学的功能,论述文学教育意识在大学英语词汇、课文学习与阅读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在注重学生语言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审美与道德培养,以此彰显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
关键词:文学教育意识;大学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一、概述
我国英语教师在接受专业教育时大致有四个方向:文学,语言学,翻译,教学法。在这四个方向之中,语言学、翻译、教学法都可直接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而文学因其研究内容所限,似乎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很难起到实际的作用。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用人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逐步向应用化靠近,ESP教学不断被强调与推广,文学似乎越来越与大学英语教学无关,已经变成一种英语专业特有,且属于单纯欣赏而非实用的一种学习领域。而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又不断在被反复强调,文学教育意识与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关系密不可分,这是许多学者都认同的一点。这就引发一场争论:究竟应该关注需求,注重实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实践能力;还是坚持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坚持文化素养的培养,既要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又不放弃文化素养的提高。甚至,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学生由于在大学入学前已经学了多年英语,基础已经不是问题,尤其高中新课标要求高中毕业生达到八级的3300词汇量,优秀高中毕业生达到4500词汇量,因此大学课本的侧重语言欣赏的教材是不必要的,是对于学生时间与精力的浪费,大学就应该转向为ESP教学。针对这两种观点的争执,我们既要考虑当前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也要考虑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首先,争执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所拥有的课时并不多,而在这有限的课时中既要完成语言能力培养,又要完成文化素质的提升,似乎在时间方面就出现一种矛盾。但我们仍要考虑的情况是:在学生方面,英语学习有各种情况存在,学生英语水平并不统一,城市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普遍高于农村学生,沿海地区的学生英语水平要普遍高于内陆地区,大城市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普遍高于小城市;同时高考时的英语高分并不能够代表英语的实际能力,尤其在听力与口语两方面。所以,前文所提到的有学者认为学生基础好这个问题并不是普遍情况,而由此得出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内容的选择、以及ESP转向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不能统一而论。并且,我们没有理由去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素养的提高。语言是人文学科的基础,语言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责无旁贷的任务,它有着其他人文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将文化素养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以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文学形式传达给学生。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文学的这项功能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良好的实现。教师总是更倾向于单纯的语言教学,侧重语法、词汇与句式的学习,结果造成学生在作文中语言无错却言之无物,在实际生活中缺少批判性的思维,随波逐流,不思进取,更是缺少发现美的目光,遇到挫折容易悲观厌世。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意识
(一)文学的功能
摘要:结合地方基础教育,本文采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按体裁对儿童文学课程进行个案研究,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四个维度融入课程设计,为学生未来从事小学英语教师积累知识,提高能力和开阔眼界。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核心素养;体裁;儿童文学
近几年,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热门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赖于英语课程内容的设计。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方面内容。简单来说,语言能力指对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思维品质指运用语言时对对象理解、分析、比较、对比、判断等的思维活动;文化意识指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比较、对比等活动,进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学习策略具体应用的过程。高职高专学校Z校按“一体两翼”的思路发展专业,即做精做优师范教育和做强做大职业教育。在师范教育发展方面,Z校以地方基础教育为重,与各小学结成教育联盟,为未来小学教师培养提供有利的实践条件。本文以英语教育专业指向小学的实践课程《外国儿童文学》为例,探索在该门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课程建设提供一定思路。
一、儿童文学研究
儿童文学被视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按年龄划分,主要受众群体是儿童。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2009年)界定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吸引、提升3至18岁少年鉴赏文学需要而创作的一种专门文体。它是由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的文学所组成的集合体。”[1]目前,国内对儿童文学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的研究,最大程度呈现其历史原貌,凸显其当代价值。二是对儿童文学单个作家、作品的研究[2-3](王泉根2009,方卫平、赵霞2009)。三是对儿童文学的传媒进行研究,考查媒介对儿童文学发展的影响[4](王泉根2012)。四是立足视觉文化时代,研究儿童文学的图像化,探究文本中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的关系,甚至其他辅助模态对文本意义构建所起到的作用。儿童文学涉及不同的体裁,最常见的有童话、寓言、诗歌、绘本等。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体裁知识的把握对于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是很有帮助的(Beach,1993)[5],这些体裁线索可以通过很多外围信息(peritext)获取,在文中字里行间也可以体会和发现体裁格式和内容。
二、理论框架
一、大学英语课程中文学教学缺失的原因
在建国之前英美文学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是外国名著的节选,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上就是大量阅读原著。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受到多重政治因素的影响,英美文学甚至是英语教学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沿用下来,而且随着交际法的盛行,语言教学更加偏重实用性,导致了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与英美文学脱轨的现状。
(一)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够重视
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现阶段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为中心,课本为媒介,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线。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自上而下的主导式讲授之后,对学生的训练通常是语法、翻译练习和篇章阅读,很少带领学生进行文学赏析,也很少指定相关的英文原著作为课后阅读书目。查尔斯华斯(Charlesworth)指出“:轻视文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在语言课程中排除文学这一基本组成部分就等于剥夺了第二语言学生们的一大资源,其结果是使学生失去对语言的一种宾至如归的温暖感,从而产生陌生感。”这正是学生缺少语感,把英语学成“中式英语”的根源所在。另外,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足也是制约文学教学的一个因素。由于缺乏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在课堂中不能游刃有余地穿插一些文学知识,在分析原著时可能会力不从心,这样自然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水平。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打破教条的教学模式,从固步自封中走出来,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才能达到将文学融入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学生学习外语的功利性倾向严重
很多大学生把外语当成一种工具,而不是当作一门语言来学习。在老师“一言堂”的课堂中,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认为老师不讲的东西自然是没有必要主动去学的,加之课后并没有布置阅读文学作品的任务,学生便会把文学排除在英语学习之外。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把英语学习等同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是取得各类资格和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多次改革已逐年呈现淡化语法、增加阅读的趋势,但阅读题中只对文学偶有涉及,并不足以鼓励学生花时间去读作品,而其他的资格考试指向性更强,更与文学鲜有关联。事实上,对英语的功利性学习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英语教学法专家胡春洞教授就曾指出:“离开文学的英语学习路线是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主的路线,是近视而无远视的路线,是抄近路反而绕远路的路线。”不摒弃这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学生就不能体会到英语语言的魅力所在,语言水平也不会有质的提高。
一、旅游管理专业特征
1.旅游管理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经济学、会计学、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心理学、旅游规划、旅游地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地理学、民俗旅游、旅游文化学、生态旅游学等,大多数课程表现出较强的交叉学科的特征。
2.旅游管理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学校在校期间要参加大量的实习实训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包括景区讲解、全陪带团、旅游服务礼仪、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制作、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设计、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多项技能。
3.旅游管理是一个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紧密结合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