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文学英语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文化因素和语言教学的关系
要弄清楚文化因素和英语教学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语言学家L.R9白默尔指出:“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写作英语论文可见,语言是离不开文化的,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文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称,它涵括了人类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因而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和工具,语言的形成、发展、变化和运用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不同的语言各自代表了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一定的语言以一定的文化为灵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语言结构为依托。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是语言深层次的内涵,蕴涵在语言的各个方面。而作为文化外在表现的语言无不折射出该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
二、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尽管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工作者所关注,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却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学,目前的教学似乎只限于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作零星的介绍。这种现状给了我们一个警示:文化因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英语教学已是刻不容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穿文化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Canale和Swain也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所说的社会语言能力与Hymes的适合性和得体性有着相似的内容。由此可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可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董亚芬先生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要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学习者必须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教材与文化内容相结合
一套好的教材不仅要体现该目的语的语言特色,还要包含一定数量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充分体现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的特色。《大学英语》正是这样一套教材。的确,不论及语言、话语的大概念(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解释语言。阅读研究表明,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正确使用背景知识,填补文中非连续事实的空白,使其与其他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正确的理解。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浩瀚无边,在此只能举几例以作说明。
大学英语课程结构面临的挑战
大学英语课程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写作英语论文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学系统,制定了完整的教学大纲,基本沿着固定的教学轨道进行教学。在这个体系中,学生能够达到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有较深厚的语法基础,词汇量得到了明显的扩展,阅读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应试中,成绩优秀者年年递增。不过,在辉煌的表面下,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只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会考试的学生,不会“说话”不会“听话”的学生越来越多。归纳起来,与课程结构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只注重知识的传送,忽视或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的差异。教育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工程。人是教育的中心,忽视人的感受,不理会人的需要,教育只能是独裁的教育。目前的英语教学,特别是语法教学,常常是教9币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枯燥的语法知识,相近的惯用法把学生搞得昏昏欲睡,头脑发胀。在实际交流中,这些语法规则常常用不上。学生会发现,课堂上学的东西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
(2)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实际听说机会,难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实践。尽管听说教学在高校中已经提倡了很久,也编了很多以听说为主的教材,但真正实现听说教学的却寥寥无几。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机会很少。久而久之,能“说”的学生变得不爱说,不能“说”的学生更不“说”。
(3)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和答案的考题,很难提供学生考试以外的综合信息。由于多年来一直沿着四六级考试指挥棒走,大学英语教学从教师到学生都本着考试通过的原则去教去学。课堂上的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且答案只能是唯一的。教9币按着答案讲,学生跟着答案走。思维是固定的、凝聚的。
(4)要求学生采取接受式的学习活动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信息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多课堂上,教9币永远是主角,学生接受的总是教9币的思想,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学时代应该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而多数学生的思想却是静止的。对一些文化差异的现象,表现出的冷漠令人吃惊。他们只会接受信息,不会处理信息。
1学术英语的定位和目标
最早记录使用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简称EAP)这一术语似乎是在1974年。在英国留学的海外学生为了能适应大学的专业课往往要参加学术英语培训课程。这样的需求使学术英语教学得以迅速发展。1975年在伯明翰大学举办了有关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海外留学生英语语言问题的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取名为《学术英语》。“EAP通常被定义为以帮助学习者用英语学习或从事研究为目标的英语教学。”。“学术英语指的是不仅仅以教授英语为目的,而且为学生的主流专业课程做准备的一种英语教学活动”。1989年英国学术英语讲师协会BALEAP(TheBritishAssociationofLecturesin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的成立标志着学术英语教学职业化的确立。英国学者哈钦森和沃特斯指出学术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通常发生在英语为外语的教学环境中。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大学英语学习已基本掌握基础英语。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作为本科阶段英语教学的延伸,完全具备了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条件。该课程有助于学生逐步过渡到能读懂相关专业英语资料及用英语表达自己学术观点。
2学术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国家教委早在1992年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中就明确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然而多年来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并未与他们从事的专业学习直接挂钩,他们主要靠自己阅读英文学术文献和技术资料,遇到许多问题,所写的英文论文摘要和论文中错误较多。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以需为本”,针对研究生的需求培养研究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口语和文字交流能力。
(1)现有英语教师能力结构的缺陷。比较好的方法就是直接用英语讲授专业课。这一教学模式能增加学习者接触和使用英语的机会,能够提高专业英语的能力,可以做到英语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双赢。然而,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用英语讲授专业课重点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这要求师生双方不仅要有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用英语互相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但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入学时英语水平未能达到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或顺利阅读英文文献的水平。学术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向专业英语发展的机会,其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能读懂英文的专业文献,听懂英语学术讲座,能撰写论文或硕士论文英语摘要,并尝试着用英语撰写报告或学术论文。然而,教授学术英语的教师应不仅具备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但目前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外语学院英美文学或英语语言学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优势是英语语言功底扎实,语言表达流畅,完全能胜任英语基础教学,但学术英语要涉及到一些难懂的专业知识,讲授这样的课他们会感到信心不足。
(2)不同专业研究生的课堂组织困境。另一个问题是如何顾及到众多不同的专业,一个英语教学班中往往有好几个专业学生。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独特知识结构、英语专用词汇和惯用术语。在学术领域,隔行如隔山,例如,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要弄通软件工程专业知识要比学习软件工程的研究生学会本专业的英语难得多。但英语与专业学科内容的结合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具备跟踪本专业本领域最新进展的能力,始终处于发展的前沿。这对英语教师来说则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在教学实践中,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匮乏,研究生所学专业太多,教材内容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摘要: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两种语言特色在词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不同体现,展示出这种思维的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了解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探索掌握英语写作特点,对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思维模式;英语写作;语言特色长期以来,不少学者从英汉对比、迁移理论和教学法等角度探索英语写作教学,如滕春红,[1]杨玉晨和闻兆荣,[2]吴锦、张在新[3]等等。这些研究对提高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水平很有启发意义,但是以上研究较少涉及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受到英汉思维差异的影响。由于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中国学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的思维习惯运用到英文写作中去,写出的作文是“中文的思想英文形式”的英文作文,虽然王苹、刘文捷[4]等的研究曾涉及过这个问题,但不够深入。本文以英汉思维的差异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更进一步地、详细地分析与探索英汉思维差异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实际影响,提出克服此种影响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英汉思维差异的学理透视思维对人类的语言形式和修辞具有重要的影响。写作毕业论文思维是语言的脊梁和灵魂,语言是人们交际的思想载体。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受到思维的支配,如果没有思维,语言就不会具备功能性和丰富性。英汉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它们各自反映出本民族的思维特征、思维方式和思维风格,充分体现本民族社会、文化和心理倾向。而写作是一种实际语言的表达活动,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具有高智能的创新特征的思维活动。思维方面的差异是导致语言文化差异的根源。刘宓庆认为“思维支配语言”。[5](P34-44)许钧也明确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6](P390-402)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行,语言反映思维。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汉民族以直觉、感性为主的思维模式,其特点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其结果是强调整体,忽视个体。相反,英民族以分析、逻辑性为主的思维模式,其对外部事物的反映不是靠直觉、感性认识,而是依赖抽象理性的表达,其特点是把事物分解为个体与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其结果是将个体置于首位。傅雷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述惟恐不同。”[7](P694)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其文字、语言各具特色。学生们只有了解这些差异,在英语写作中有目的地掌握它们,才能写出符合英语习惯的作文。二、英汉思维差异的语言实践表现(一)英汉用词对比1.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的差别。汉语的具体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导致其语言中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不同。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中多用动词;英语是静态的,与汉语相比呈现出较少使用动词的倾向。英语的词尽管与汉语的词在分类上有相同之处,但从词的功能角度分析英语与汉语存在有多种不同,比如汉语中很多动词在英语中可以用名词来表示,而英语中的介词可能会转换成动词。此外,较之汉语,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介词和关联词。如:(1)Hedidn′tletmein.他不让我进来。(英语用介词,汉语用动词)(2)Thepopularizationofthenewmethodwasnoteasyjob.写作硕士论文推广那种新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英语用名词,汉语用动词)2.英汉用词的具体性与概括性差异。英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而汉民族的思维是整体综合的、概括的。表现在语言上,即产生了英汉对事物的定义不同,从而用词出现不同的倾向。林汝昌和李曼珏认为:“汉语多表示种概念的词,而英语多表示属概念的词。”[8](P407)英语偏好用属概念的词,即特指,用词具体细腻;汉语偏好种概念的词,即泛指,用词概念模糊。如:“行走”一词,英语中有walk,creep,saunter,stride,march,step,slide,dash,promenadepace,prowl,tread,strut,run,toddle,trudge,stagger,ramble,roam等词,这些词的使用既简洁、准确,又富于变化。而汉语往往趋于泛指,在“走”的前面加副词修饰,如:步履蹒跚地走,昂首挺胸地走,大摇大摆地走⋯⋯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英文写作时往往总是重复中心词“走”。另外,在语言的修饰方面也有所不同,吴森认为西方人思维是理性的;东方人思维是情感的,强调以情动人。[9](P56)因此西方文章的措辞讲求“真”,以理服人,对修饰词的使用较少;而汉语讲求“华”,喜欢用修饰词来加强语气,以情动人。如:“水深火热的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这些表达方式是汉语中常见的,词义重叠的现象是汉语的一大特征,例如“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学生们常翻译成“toliveahappyandperfectlife”,在英语中perfect是多余的字。3.词语搭配差异。英语中词的搭配使用有别于汉语。由于缺乏英语抽象的思维能力,汉语干扰又根深蒂固,学生在处理汉英词组转换时,经常沿袭汉语的形象思维方式,根据汉语意思套用英语单词。例如:(1)接个电话(误)receivethephone(正)answerthephone(2)拥挤的交通(误)thecrowdedtraffic(正)thebusy/heavytraffic此外,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英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作医学论文例如汉语中我们说:“培养……的习惯”。受汉语搭配的影响,学生造句子时就会这样写:Don′tletthechildrentrainbadhabits.(误)表示“培养⋯⋯习惯”在英语中habit可以和ac-quire,cultivate,form,develop,getinto,fallinto连用,而不能和train连用。4.英汉具体喻抽象、抽象表具体的差异。汉民族的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体现在语言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10](P136)而英民族思维模式则是概括的、抽象的,体现在语言上,英式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的事物或现象,用词倾向于虚;汉民族喜欢以具体比喻抽象,以物表感,状物言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英语则说“Asyousow,youwillreap”。但是中国学生在写作时常常靠单词字面意思组造句子,形象而直观,而忽略了语体色彩和文化意义。例如在翻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时,有学生翻译成Wheneveryouwanttodosomething,youshouldthinkaboutitthreetimesbeforeyoutakeanaction.这很直观,但是英美人对此迷惑不解,汉语成语“三思而后行”比喻做事要谨慎,英美人很纳闷为什么要想三次再行动,难道少想一次或多想几次不行吗?根据英语习惯应改为Wheneveryouwanttodosomething,youshouldlookbeforeyouleap.5.英汉词语的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每种语言都反映其文化。但是有的人认为,只要会语言,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凭常识和习惯去解决。不可否认,文化偶合的现象是存在的,如英语中“DoinRome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Striking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等与汉语的理解基本相同。但完全用汉语的习惯去理解英语经常会出现歧义。比如:Youcannotgoouttonight,itisrainingcatsanddogs.这一习语来自于北欧神话。狗(dog)和狼(wolf)象征“风”,猫(cat)象征“雨”,所以catsanddogs就象征“狂风暴雨”。再比如对颜色的理解,乍一看,bluepicture,theblue-eyeboy,tobegreeneyed,greenhand,intheblack,graymare等词是很让人费解的,其各自对应的译法分别是“黄色电影、红人、嫉妒、没经验的人、不欠债、母老虎”。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场上,恐怕永远也不会理解这些词组。(二)英汉句式对比英汉句子结构特点与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一致的。一方面,汉民族在哲学、艺术和语言上注重心理时空,尤其偏重于时间的逻辑事理性,即使是空间,写作职称论文也常常表现为流动的空间,因此,汉民族在用语言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往往按照动作发生的顺序,逐步交代,从而形成一种“流水句”式时间型句式;另一方面,汉民族思维上重了悟,不重形式论证,轻逻辑,轻实证。而英民族思维讲究秩序,其思维具有系统化、组织化、形式化的特点。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是英语句子的形合和汉语句子的意合。其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空的差异。英语动词的时差顺序是极其丰富的,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态均受制于时空,要求形式一致,而汉语语言对句子形式的要求并不严谨。例如:他已经回来三天了。Hehascomebackforthreedays(误)。因为根据英语的时空观“,回来”是瞬间动词,它只代表一个短暂的动作,不能代表一个延续的状态,而“三天”是一段时间,二者不一致。2.英汉关联照应方面的差异。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重外在形式完整,其关联照应是显性的,多样的,以形显义,以形统意,讲求句子形式的完美;而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多数情况下疏于语法,句间讲究意合,重内在逻辑顺达,其关联照应是隐性的。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意合则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识事理,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与意合的区分。刘宓庆认为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段间的“异质性特征”。[5](P34-44)汉语的连句成章往往借作者的形象思维或灵感思维,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层次往往置于次要地位,句中各个意群成分内在关系的连接和呼应,只要求可以意会,很多联系词可以省略;而英国人习惯严密的逻辑推理,重形合,讲求形式、结构上的严谨。英语要求句中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关系必须从形态上体现出来。所以英语句子往往是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的整体。例如:他在遗嘱中将钱留出来,为在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和文学以及和平事业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人提供奖金,他的这一著名遗嘱是他多种兴趣与理想的纪念碑。Hisfamouswill,inwhichheleftmoneytoprovideprizesforoutstandingworkinPhysics,Chemistry,Physiology,Medicine,LiteratureandPeace,isamemorialtohisin-terestsandideals.译文以主谓为框架,围绕两大范畴,其他词语按照形式逻辑法则,以约定形态和等级线性的环环相扣,显得形式完备,结构严谨。写作英语论文另外,英语往往用替代、省略和变换进行照应;而汉语则倾向于重复词汇。例如:我们为了能够继续做下一个练习,让我们先做完这个练习吧。Let′sfinishthisexercise,sowecangoontothenextone.但是中国学生受到汉语重复习惯的影响,在翻译这样的句子时很少想到用one来替代exercise。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受母语习惯的影响,往往不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给人跳跃、不流畅感。如:“一天的劳作之后,他十分疲倦,几乎站不起来。”这句话暗含因果关系。如果把它译成Afterworkingawayalldaylong,hewasverytired,hecouldhardlystandup.这是无形式关系的句子。其正确形式应该使用一个连词或其他结构,将因果关系准确地表达出来。3.主语显著和主题显著的差异。许余龙认为:形合的英语是主语显著的语言,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而意合的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其主题往往并非是句子的主语。[11](P145-146)如:“夏天很难保藏食品。”(Itisdifficulttopreservefoodinsummer.)这是个主题句,按照汉语的思维模式,“夏天”是主题,后面的是评注,即说明主题怎么样,那么受汉语影响,学生们就会翻译成“Summerisdifficulttopreservefood”,其实英语的主语是“保藏食品”,“夏天”只是时间状语。[4]英语句子结构多为重心在前,句式呈直线性,即:开门见山,以主———谓———宾为核心,首先安排主要内容,然后借助于连词、短语、从句进行扩展,使句子成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汉语句子重心在后,句子习惯于在开头从侧面说明外围环境,最后点出最重要的信息。句式呈螺旋型,即:先交代细枝末节,诸如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等,层层铺开,然后点题。例如:Theisolationoftheruralworldbecauseofdistanceandthelackoftransportfacilities,iscompoundedbythepaucityofthein-formationmedia.因为距离远,交通设施缺乏,使农村与外界隔绝,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不足,而变得更加严重。4.英汉句式的主、客体差异。英民族采取的是客体思维方式,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力求语言客观、公正、严谨。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普遍,常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如:itismyhopethat⋯(我希望),itoccurredtomethat⋯(我想起)等等。而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始终占统治地位,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索一切事物的方法,注重思维形态上的主体性,认为任何行为都是人这个行为主体完成的。表现在语言上,有灵主语总是占绝对优势,常以有生命名词做主语,多用主动语__态。受汉语思维的影响,中国学生总是从说话者本身出发,喜欢用“wethink⋯”,“Iestimate⋯”,“Ihope⋯”。试比较下面这组句子:(1)Thisproposalwasgenerallyconsiderednotpractical.(2)Wegenerallyconsideredthisproposalnotpractical.同样的意思,前一句出发点在外界事物,语气平和委婉,让人易于接受;后一句出发点是说话者本人,主观色彩浓重。另外,汉语如果有叙事、表态部分,往往是把事物或事实讲述清楚,最后来一个简短的表态或评论,即:先客观,后主观;而英语反之,通常是表态、评论在前,陈述事实在后,即:先主观,后客观。例如:ItwasakeendisappointmentwhenIhadtopostponethevisitwhichIintendedtopaytoAustraliainSeptember.我不得不推迟原打算今年九月去澳大利亚的访问,这使我大失所望。(三)语篇段落的对比1.语篇开始的差异。英民族非常注重主题句的明确设定,并且通常把它置于句首,这是由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突出主观见解,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和态度。英语段落往往先在语篇的开始就直接点题,态度明确,观点清晰,主题突出,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层层深入,辅助句紧扣中心思想。段落的直线性发展围绕主题展开,先陈述中心思想,后分点论证说明,使主题句的内容展开。例如:Lincolnhadmanypersonalquail-tiesthatmadehimdeartothehartsofthecountry-men.Hehadinfinitepatienceandtoleranceforthosewhodisagreedwithhim.AsPresident,heappointedmentohighgovernmentpositionwhomheconsideredmostcapable,eventhoughsomeofthemopenlyscornedhim.Hewasgenerosityto-warddefeatedopponents.第一句话是主题句,在围绕中心思想论述的过程中,内容有序衔接,陈述顺其自然,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向纵深或高峰发展,具有流动感。汉语的段落设定与英语不同,汉语思维认为万物相生相克,且均有联系,其思维模式呈螺旋型,语篇的开始往往是从很远的相关的外围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段落语言倾向于围绕主题进行螺旋式重复。笔者曾经让学生以“利用计算机的好处”为作文题写篇文章,很多同学这样写: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people′slivingconditionshavebeengreatlyimproved.Greatchangeshavetakenplaceinourcountry.ThecomputerwasborninAmerica.Itsdevelopmentisveryquick.Especiallyithasmadegreaterprogressrecentlyandplaysa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nourlife.上述是汉语的模式,但是在英语环境中会让人觉得是废话、离题、中心思想不突出,忽略了段落的精髓———主题句。另外,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的切入点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由于英民族的个体思维特点,他们习惯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表现在议论文上,他们往往习惯于由点到面,由个人到整体的倾向;而汉民族思维习惯从整体类推出个体,语言往往习惯于由面到点,由整体到个体的倾向。[4]即先从表现具体的分析中达到抽象概念,然后再经过一系列的概念推演过程构成理论体系,使读者接受到的是:“一般———本质———必然”。2.英汉语篇的连贯差异。英民族推崇伦理,他们注重分析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写作上就是英文段落的逻辑性很强,具有由表及里、由果及因的认识特征。英语重形合,其特点除了表现“主题句———发展句———结尾句”的语段结构模式上外,英语语言本身起连接过渡作用的词特别多,而且这些词在语段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英语的关系词也很丰富,善于运用各种有形的连接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概念所指界定分明,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句法功能属外现性。而汉语属意合型,其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尽量省略关联词以达到动词集中而突出的效果,句法功能呈隐形式,看上去似乎概念、判断、推理并不太严密。实际上,英汉两种语言遵循着两套不同的连贯原则,英语作为形态语言,除了注意语篇意义的连贯外,还非常注重语言形式上的统一,即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等语言形式的衔接,而作为表意语言的汉语,更注重语段之间或语言层次之间的语言照应,若用汉语的连贯原则去为英语语篇构思,那势必不能为英民族所接受。3.语篇结尾的差异。汉语式的主体思维主观性强,表现在写作上往往是作者本人给出结论或提出呼吁,这是汉语篇结束的标志。而英语民族强调物我分离,其思维客观、公正,信奉事实胜于雄辩。他们总是摆出大量的事实数据,写作工作总结使读者确信作者写作的客观性,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其文章往往呈现无结论化的倾向。例如:《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第二册课文“Honesty,IsItGoingoutofStyl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走出误区与困境的基本的途径(一)文化导入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语法正误或单纯教授英语句法、篇章结构的形式,而应把英语写作这一文化行为置于跨文化交流背景中,通过对比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语言特色,加强文化导入力度,对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指导。另外,设置训练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练习,使学生对英汉两种思维对语言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培养对英语文化的高度敏感性,善于发现、总结其特点,以便在写作时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提高运用英语思维写作的能力。(二)提高用词的准确性。用词准确是写作最基本的条件,中国学生若想准确地运用英语词汇,必须彻底搞清所用单词的准确词意,即潜伏于词表之下的内涵,也就是词的精神。对同义词、近义词等进行归纳、对比,了解英汉词汇所表达的思想或概念的差异,扩大词汇量。(三)句法对比。找出典型的富有英语特色的句子,让学生去翻译,然后通过对比,让学生明晰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写作留学生论文如:英语的重形合与汉语的重意合;英语的被动式较多,而汉语的主动式丰富等等,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句法的特性。(四)篇章练习。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部分。训练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一些英文篇章,通过阅读可以掌握和积累英语中一些固定的用法,总结、探讨英语写作模式,从而形成一种英语思维习惯,并做大量的写作练习,如:给出关键词或主题句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活动中最大限度地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所形成的谋篇格局不同,来提高学生的谋篇技能。英汉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是形成各自对应语言形态特征差异的能动的理性根源。了解英汉思维的差异,比较二者在语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排除汉民族思维的影响,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律,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参考文献:[1]滕春红.英语语法写作———对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留学生作文水平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2]杨玉晨,闻兆荣.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的句子类型及分析[J].现代外语,1994,(1).[3]吴锦,张在新.英语写作教学新探———论写前阶段的可行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4]王苹,刘文捷.中西方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5]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6]许钧.论翻译的层次[A].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C].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7]傅雷.论文学翻译[A].罗新璋1翻译论集[C]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林汝昌,李曼珏.中西哲学观对英汉语言之影响[A].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9]吴森.从“心理距离说”谈到对中国文化的认识[A].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C].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10]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3.[1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