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文学专业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非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基础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课性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工具课性质,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很多非中文专业也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然而,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这些新增设的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整体上依然沿用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适合自身专业要求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
1.缺乏专业针对性的教学体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等,此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中文专业(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根据其授课对象的特点,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讲授与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征,掌握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这是专门为中文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的专业课程,与其之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走向密切相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很多高校的文学院、中文系都新增设了一些其他文科类专业,这些专业虽然隶属于中文学科,但又有着自己鲜明的专业特点,属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后形成的专业,如影视戏剧、高级涉外文秘、文化产业、对外汉语等。这些新增设的非中文专业,与中文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却依旧沿用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只在课时安排方面略作调整。至于教学计划、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并无太大变化,具体教学活动也与中文专业大同小异,甚至没有专门为非中文专业设计的相关教材和作品读本。可以说,目前非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体系,只是现有中文专业的浓缩版本。由于中文专业和非中文专业学生文学功底深浅不一,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譬如,对于讲求实用性的高级涉外文秘专业、文化产业专业来说,若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对文学观念、文学思潮的掌握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分析,而忽视对学生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并不利于其专业素质的培养和今后的职业发展。这种缺乏专业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会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非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无法发挥出其独特价值。
2.忽视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
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向来都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体系,但却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不足就更加显而易见了。较之中文专业的学生,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基础较为薄弱,文学阅读面相对较窄,对文学的热情与兴趣也十分有限。由于学生阅读量的不足,本身就容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产生生疏感与隔膜感,再加之当今社会紧迫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往往带有实用性与功利性的倾向,虽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其必修科目,但很多学生都认为此学科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度不高,大多抱着修学分的心态被动地进行学习。若教师在教学时,或继续沿用中文专业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模式,枯燥单调地传授文学专业知识;或脱离文学本身,将文学作品故事化处理讲些有趣的情节迎合学生;或在课堂上大讲文坛趣闻与文坛是非,只为博得学生课堂上的一乐。这不仅偏离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宗旨,无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还会让他们形成文学课程无用的错误认识,导致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非中文专业学生边缘化。为了避免这一现状,除了要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能只注重学生文学专业知识的积累、文学审美能力的提高,更应注重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此外,还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充分考虑非中文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际需要的同时,摸索出一套能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提升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找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的契合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学以致用,借助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一、英美文学教学现状中经典阅读分析
当前的英美文学教学中经典阅读存在以下有待完善之处:首先,教师定位于表面性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偏重时期、流派、文体、重要作者和经典作品的概括性介绍,让学生了解背诵那些他们认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常识。让学生机械背诵名词解释、现有赏析等考试常考内容,提高其“教学质量”。教师忽视学生自主性的经典阅读。没有作品阅读这一基础,如何能学好英美文学!其次,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进行文学经典阅读教学时往往重视赏析语言、内容与结构,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对于作品内涵与精神价值的分析。教师偏向借助辅助教材照本宣科,导致课堂形式单一并缺乏师生互动,只有传统的提问与回答。教师依赖传统仅仅对现有理论进行传授与印证,限制了教师审美创造力的发挥,更致使学生思维模式固定,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低沉、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此外,教师个人能力与文学素养不高。参加工作后,部分教师把文学教学看作不可拒绝的工作任务,对文学的深入研究失去了兴趣。不再坚持对经典原著的阅读,也很少去深入研究一些与作品相关的问题,不再关注文学发展,文学素养停留在大学或研究生所学知识范围内。这些因素都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对学生文学知识的教导。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与专业学生文学论文撰写能力调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一项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学教学之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近200名被调查的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经典阅读有如下问题:
1.兴趣问题。文学经典围绕人、自然、社会三个中心进行大量创作研究世界的根本性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经典阅读的选择,因学生的文学素养、兴趣爱好、个人追求等多种因素而不同其丰富内涵也因读者的差异而丰富多彩,等待着广大读者与学者更深层地挖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为经典阅读树立了灯塔。对同学们学习文学的初衷的调查(可以多选),“专业课要求不得不学”与“陶冶情操,提升文学素养”,这两个选项最受欢迎分别占35%和占34%;紧随其后的是“应试心理反应,学习趋势”,占24%;排在最后的是“未来的潜在实用性,潜在知识”,占15%。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名著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做准备。在阅读英美文学经典时抱有急功近利思想,只阅读老师侧重,考试频频涉及的“经典”作品。当然为了欣赏与感受这些文学经典含蓄而深沉的美的学生也是很多。这似乎是对于文学经典阅读很可观的一种现象。对于学生看过几本英文原著小说的调查中,“阅读过5本以上”的仅占19%,而选择“无”的也占到了17%。由此可见,学生对经典的阅读总体上数量甚少。他们感觉经典枯燥乏味,更倾向于现代流行小说、杂志等。还有部分学生因对作家怀有敬畏之感,对满篇生词和复杂句式,产生厌烦与畏难情绪,逐渐失去阅读兴趣;有些由原著转向简单易懂的文学经典缩略本或汉译本。
2.作品选择问题。在对“限制您文学学习因素有哪些”的调查显示:最多的选择“内容多而泛,不知如何取舍”的占到了58%。由此可见,大多学生虽然很想提高文学素养,却并不知该阅读什么。加之碍于有限的时间和较重的学习任务,学生也只能在文学经典作品中进行筛选。被选择于阅读经典则多为教材中老师引导的作品。还有很多学生认为那些所谓的成为经典的文学都是极深刻、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而青睐于阅读自己所爱的草根作品或杂志期刊。
3.阅读效率问题。在对学生阅读文学原著后效果的调查中发现,“掌握内容情节能复述作品”的和“对故事梗概有大概了解”的分别占36%和41%,然而,“能对作品进行细致评价分析”的仅占12%。由此可见,静心欣赏畅游于作品小世界、静心分析了解作品深层内涵的学生总是不太多。当代很多学生丰富快节奏的生活使他们重速度,重数量,重应试而囫囵吞枣,大致浏览,略知一二却并未读懂其深刻内涵感受其美其乐。文学经典的消费化趋势,按自身的喜好渴求,把经典的神圣性与权威性打破,对经典盲目从众地分析学者频繁分析的视角,偏向阅读对经典进行翻译、改写的版本而提高应试效率。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面临着诸多困境,然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期望通过对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改革实践,突破困境,实现办出特色、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愿景。
[关键词]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
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西藏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年设专科,1957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一、教学特点
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较为宽广的人文视野和丰富的精神资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否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对未来教师的质量好坏具有直接性影响,也深深影响了未来创新人才的质量。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体现的是人文精神,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和价值的关怀,是对人类的认识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社会在不断发展,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大,教学实用主义是教学的向导,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也要进行一些创新,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力争在保证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响应社会发展的号召,与社会接轨,以适应新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创新方法
1.以实用性理念为导向,进行创新教学从现阶段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于教师、编辑、文案策划、文秘等工作,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新闻出版、杂志社、企业公司等地方,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涉足房地产、金融行业等。从相关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职位的适应性较强,这些职位都要求学生是实用型人才,所以,教师要将实用性理念引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以培养实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十来门课程,我们应将课程进行科学的优化,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每门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综合考虑最新的知识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和新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将课程结构合理优化,考虑学科的基础,科学设计内容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或避免内容的重复。另外,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还要将课程内容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学校和老师要结合就业指导,设计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各种问题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和信息调研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设置一些技能应用型课程,保证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够掌握以上几种能力,进而获得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提高学生创新心理素质要想具备创新素质,就要先具备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上敢于开拓,不追求千篇一律,只追求独特的思路;老师要设计一些活动和问题,让学生善于从探索和讨论中,不断总结,进而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敢于钻研新方法,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3.以创新教学理念为导向进行教学创新教学理念的前提就是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由于学生的就业范围广,但竞争力不及其他应用型专业的学生,针对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就要结合就业现状,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突破专业界限,发挥汉语言专业的作用,将教育教学、新闻传播等设计成该专业的应用模块,让学生通过这些应用模块的学习,获得实际操作能力和从业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极强的文化特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引导学生从教学文化中汲取东方文化特有的创新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通过文化评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在探索和思考中,不断激起创新的火花,提高创新能力。
一、如何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的现实价值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价值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的现实价值,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分析:第一个角度,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要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现代的社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有很强的文化底蕴,还要有对于语言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的才能,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的应用能力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第二个角度,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现在,全国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时间段,素质教育主要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做合格地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让学生参加一些综合性质的实践活动,遇到问题想办法进行解决,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收获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这一个过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可行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这不仅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同时有着很强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1)汉语言文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