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舞蹈,是一种动态艺术,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基础表达工具的一门表演性艺术。舞者自身所具备的肌肉控制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肢体动作的表现能力是从事舞蹈表演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训练及掌握一个由舞者自我控制的,并可任舞者随心所欲去施展动作的身体,就成了包括专业表演人员在内的所有舞蹈学习者所首先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众所周知,无论是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还是现代舞的基训,都能为舞者的肢体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肢体协调性,为学习和掌握高、难技术技巧作铺垫,是通往舞蹈艺术殿堂的第一步台阶。而正是在这一阶段,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学习者进入“放松”状态,则凸显其中。
舞蹈训练刚开始时,即要求学习者的身体从自然、松驰的状态中,有意识地使肌体、肌肉向里收缩,向上延伸。譬如,芭蕾基训的要领:开、绷、直、立四个字,可以说是精辟地阐释了个中意义。通过肌肉的“外旋上拉”,形成躯体的直立感、挺拔感,这是从事舞蹈艺术最基本的形象条件。笔者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发现,多数学员在训练过程中会将此意识不断强化,甚至出现“过头”的现象。但如果在这一阶段不注意把握“放松”,就容易造成身体僵硬,使肢体在运动中形成与躯干之间的分离感。这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各关节部位,其中,以胸、肩部尤为明显。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舞蹈训练及舞台实践,深深地体会到从事舞蹈表演是需要经过“收紧——放松”这样一个过程的。而这一过程,也正是舞者自身的素质与表现力能否得到质的转变与提高的重要过程。无论是在课堂训练时,还是在舞台艺术展现时,呼吸不顺畅,就可能出现胸部僵化,严重者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其它部位,以致舞蹈视觉形象不协调。而顺畅地、有节律地呼吸,就是将呼吸从生理的需求上升为心理的支配与运用,能够有效地柔软躯体,令舞者的动姿点、线兼顾,有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并可根据作品情节发展的需要,控制或推动情绪变化,达到内与外、心与形、气与身的高度统一(即形神兼备),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呼吸的训练,从气息入手,来增强舞蹈表演能力。
谈到气息训练,应首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古典舞身韵的八个地面训练元素——提、沉、冲、靠、含、腆、仰、旁提,全面地综合了身体躯干的训练方式。其特点可概括为:一、呼吸的上下运行,以脊椎的伸曲为表现,以气息为动力,强调掌握体态变化的过程;二、腰胯为轴心的躯干方向性运动和弧线形运动,在身体重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极力扩大上身的各方位活动区域和肢体各方位之间变化连接的流畅感,以及躯干挺、含间的自然过渡;三、以旁肋为发力点的身体侧方位的线条延伸,体会身体对空间的占有。此外,在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的训练体系中,还有着许许多多别具特色的形态气息训练方法。例如,朝鲜族舞蹈“古格里”,它给人以缓慢、悠长、连绵不断的视觉感受,因此,呼吸是平缓起伏、节奏均匀的。藏族的“卓舞”却与之截然不同。“卓舞”的表现形式是粗犷奔放,因而,呼吸也就随着节奏产生变化。它们的要求和特点各有不同,各有独到、精彩之处,具有极大的训练价值和借鉴作用。长久地加以练习,能使学员深入地了解到呼吸的运行过程,丰富躯体的变化,从而进行科学和规律的自我调节,起到增强身体动作的表现力、提高肢体动作的协调性、节约体能的作用。同时,将身体的僵化问题予以解决。
舞蹈是依靠人的肢体来表现的艺术。因此,它需要将舞者的肢体解放出来,用以塑造和谐的体态,塑造艺术形象。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的训练体系对体态要求是高度重视的。各民族的劳动人民根据本民族自身的历史背景、人文风俗、地理环境,创造和发展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不同生活情趣的舞蹈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在丰富自身肢体语言的同时,使自身的舞蹈表演风格多样化,并且在艺术表现过程中达到张弛并蓄的境界,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以满足文化市场对舞蹈艺术不断增长的审美要求。
内容摘要:舞蹈美,原因之一是包含并体现了情感世界,只有将情感融入到每个动作中,才能赋予舞蹈以生命。舞蹈艺术是运用人体动作的舞动来传情达意的,“情”是赋予舞蹈作品以勃勃生机的魂。舞蹈演员只有将真挚的感情融入每一个舞蹈动作之中,以心造舞、以舞传情,才能创造出一个情感世界,才能创造真正的舞蹈艺术。
关键词:情感世界舞蹈表演舞蹈美感
一、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表演则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模仿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表演艺术可分为舞台表演艺术和镜头前的表演艺术(电影和电视)两大类。舞台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剧场性和假定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这是所有舞台表演进行中的共同现象。在舞台框框之内假定环境之中进行表演,是戏剧表演和舞剧(舞蹈)表演的共同现象。在这个领域内,如何对待观众,追求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进行表演,形成了不同的表演观念和表演理论。目前,我国关于表演理论方面的专著和文章,专家谈论比较多的有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国内外有些专家又称为梅兰芳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观念是在观众和演员之间建立起“第四堵墙”,追求“当中孤独”的创作状态。布莱希特则强调创造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提出“推倒第四堵墙”,以“间离效果”来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认为演员心理上根本没有“第四堵墙”这个观念。演员在舞台上对待观众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面对面当场表演给观众看。中国戏曲就是“当众表演”。
那么,舞蹈表演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创作状态,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表演观念呢?是“当中孤独”还是“当众表演”?抑或是追求“间离效果”,还是别的什么创作状态?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品种,应从大量的表演实践中抽象出自己的表演理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舞蹈表演虽然在实践上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在理论上却还处于一个“童年”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1强化艺术表现素养
强化艺术表现素养应当从舞蹈基本功训练抓起。由于舞蹈艺术表演主要通过人体语言传情达意,因此,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形体必须经过训练,动作才能够灵活、准确、漂亮。要在舞蹈艺术表演中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得一日不间断,把功夫练到家。在课堂教学中,施教者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根据受教者的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确定最近发展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学训练。
2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任何形式的艺术表演,都是一种创造行为。舞蹈演员即使严格按照编导的意图展开艺术表现,实质上也是投入个人的主观情感在进行积极的二度创作。要培养受教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应当从激发想象能力,储备情绪记忆做起。课堂是培养受教者舞蹈艺术表演能力的主阵地,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研究探讨舞蹈艺术表演教育的课堂教学,既可以帮助我们不断优化教育教学,也有助于受教者表演技能的尽快形成。
2.1教学内容
维吾尔族民间舞组合的表演。
摘要:舞蹈表演教学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演员重点在舞蹈,但是演员两个字也不可忽视,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将表演训练加强是舞蹈艺术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是通过理论、技能、心理以及体验等多方面进行的教学策略分析。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表演;基本训练;策略探讨
舞蹈表演是一个分享美的过程,表演者要将舞蹈的含义进行传递就少不了对表演技巧的学习。表演注重内心的情感,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将技巧对学生进行传递,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舞蹈的内涵,通过对技巧的学习,分析舞蹈人物的心理,更好的将舞蹈展现出来。
一、在舞蹈教学中对舞蹈表演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性
舞蹈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表现情感的方法,为了能够让观众从舞蹈中感受到舞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舞者需要通过多年的练习才能实现。舞蹈教育的起源很早,它是人类传承的一种精神,对社会文明起着推进的作用,舞蹈教学的进步体现在舞者的舞蹈表演上,将舞蹈表演的生动形象、让观众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是最重要的目的。想要将舞蹈表现的更加生动,进行表演教学是很好的途径,打下良好的基础才可能展现更高超的舞蹈内容,对舞蹈表演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舞蹈教学中对舞蹈表演进行基本训练的策略
摘要:师生对生活美与艺术美的共同体会是舞蹈教学的主要体现,艺术美是生活美的升华。在开展舞蹈教学时,一方面,艺术修养、艺术基本功是教师需重视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心理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现阶段,不少舞蹈教学中有较多问题,导致学生没能正确理解舞蹈教学,没能全面认识舞蹈艺术表演形式。本文主要分析舞蹈教学中的不足,并探讨提升学生艺术表演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舞蹈艺术;教学;表演能力
0前言
完整性是舞蹈教学的特点。与一般的跳舞教学不同,舞蹈教学注重对艺术的诠释,除了舞蹈的整个过程,舞蹈教学还需将其中的艺术表现力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创造力与表现力,将自身的感情因素添加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能力。
1教学中的不足
1.1教师素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