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文学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现代文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现代文学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现代文学教育之思索

本文作者:韩彬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面对以上的现状,作为文学史的讲述者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让学生对文学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讲述现代文学史时感觉脉络清晰,而涉及到当代文学史,则总让人有一种散碎的感觉。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是我们在当代文学教学中隐去了太多的历史史实。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不同的讲述者那里它可能是截然不同的面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尊重历史,我们中国作史的传统就是追求“信史”,讲求秉笔直书。刘知几说:“盖明镜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不以毛嫱之面或有疵瑕,而寝其鉴也;虚空之传响也,清浊必闻,不以绵驹之歌时有误曲,而辍其应也。夫史官执简,宜类于斯。苟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3]具体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中,尤其像十七年中历次的文学运动、文学、知青文学,这都是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文学史讲述中特别加以重视的部分。如果我们因为某些禁忌而将部分历史事实隐去,那原本连续完整的文学史势必被割裂地支离破碎。

其次,我们在当代文学的讲述中要重视历史资料的挖掘。如与各种文学运动相关的历史资料,再如时期的手抄本小说、地下文学等等。如果不将建国后历次文学运动搞清,你就很难理解被高度组织化和政治化的当代文学,也很难理解意识形态对当代文学的制约。而要搞清这些文学运动则需要我们接触第一手资料,还原历史史实。另外对原始资料的发掘还可以让我们对当代文学中的一些思潮、现象有更为准确的定位。可能我们过去会认为朦胧诗的出现开辟了当代新诗的一个新纪元。但是当我们发现了白洋淀诗群,以及北岛、舒婷在后期的地下写作,我们就会发觉朦胧诗的历史延续性。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接触原始资料,有时鼓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原始的期刊杂志,要强于让他们背诵诸多经过加工的文学史知识。再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必须尝试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以前讲到现代文学中茅盾的《子夜》,常常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可以将其与学生普遍喜欢的《大染坊》来做比较,这种比较可能会触发学生阅读前者的兴趣。为什么反映同一主题的两部作品会面貌殊异?为什么具有同一阶级属性的两个主人公会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通过这种比较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及历史的认识。当代文学的讲述也一样,现在很多红色经典和样板戏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可以引导学生将电视剧与文学原著来作比较,看一下不同时代在演绎同一部作品时,其前后关注点发生了哪些的变化?文学史说到底还是要学以致用,在这种比较中我们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价值判断、审美标准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最后,当代文学是我们置身其中的一种文学,它是介于评论和史论之间的文学。因此,当代文学教学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一种互相的交流和辩论中激发思想的火花。如鼓励学生关注和讨论新作,引导学生关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当代文学中的重大奖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当代文学的鲜活感。当代文学的教学虽面临着种种的困境,但这种困境同时也为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契机。相信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当代文学教学一定能获得新的视域。

点击阅读全文

现代文学影响下的古代文学论文

一、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内容上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在主体内容方面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诸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成为突出的主题,这对现代文学内容和主体上影响意义很大,而现代文学家鲁迅、郭沫若、闻一多等的作品,将古代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以笔为刀,化对祖国的爱国赤城之心为勇敢,用一篇篇的爱国作品,引领和鼓舞了一批批渴望自由的人去努力实现理想而反抗进取。《诗经》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实际苦难,鲁迅和艾青的作品中对《诗经》中的风雅进行了一定的借鉴和应用。比如《阿Q正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都将现实主义体现出来,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二、古代文学对现代散文产生的重要影响

古代文学中古典散文在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中也涌现出很多的大散文家,比如,汉代的司马迁、张衡、贾谊,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建安七子,宋代的“三苏一欧阳”等,这些大散文家在古代散文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文学对现代散文中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文学散文风格的影响。古典散文风格受当时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在表达生较为含蓄,语言情感细腻,书生气质浓厚,现代散文中也传承了古典散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在冰心的散文风格中与西方典范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散文风格;二是现代散文形式上与古代散文相似。现代的散文依旧和古代散文一样,情感至真、意境深邃,在现代散文为了读得更加流畅的押韵,这也是受到古典散文的影响。

三、古代文学对现代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我国古典诗歌成就斐然,堪称诗的国度,现代文学中,诗歌不仅受到文学界的重视,还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代文学中的古典诗歌对现代诗歌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古代文学对现代诗歌意境的影响。古代诗歌重视意境构造,李白、李贺、杜甫对诗歌的意境的描写犹如美画,他们诗词中体现的意境很容易与人产生共鸣,受古典诗歌的影响,现代诗歌虽然在形体上发生了变化,但继承了古典诗歌的这种意境,二是古代文学对现代诗歌韵律和形式上的影响。古典诗歌的韵律要求十分严格,对音调的搭配、字词的协调都十分讲究,现代诗词与古典诗歌比,对音调搭配、韵律的要求要灵活多变,注重实用美。在形式上也受到了影响,现代诗歌继承了古典诗歌的简短形式,蕴含丰富的含义。

点击阅读全文

我国现代文学教学论文

我国现代文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在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本科是必修基础课程,在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也属必修课程。由于二者的教学对象不同,无论在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还是在培养目标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要求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要求、条件和目标,设定这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方法。对于中文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大量地阅读作品,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掌握我国知识分子的整个追求、奋斗和反思的大致历程,虽然不需要很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但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和感悟。而在精神层面上的学习、感受、探讨,对现代知识分子人文传统的继往开来,薪火传承,则可以作为中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对于中文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我国现代文学教学要求和目标均有所降低,再加上教学课时也相对较少(只有80个学时),不可能像中文专业的教学一样,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流派及作家作品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侧重,做出取舍。下面以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为例,谈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我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及其经验教训。我曾给中文专业的学生讲授过几年的我国现代文学,初次给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讲授这门课时,虽然对两种专业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也有所意识,但考虑到汉语国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向外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积淀了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到20世纪初期时迎来了一次剧变,我国文化由此开始走向现代之路,我国现代文学形象地记录了20世纪我国文化发生裂变的大致历程,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我国文学从古典演变到现代的过程,同时通过阅读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来认识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美好情操和传统文化积淀,无论对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代文学素养,还是向外传播我国现代文化,都大有裨益。基于这种考虑,我基本沿袭了给中文专业的授课方法,文学史的梳理、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作家作品的解读等全面兼顾。但受课时所制,复杂的文学史过程只能作粗略化地处理;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做大概的介绍;在作家作品上,除了鲁郭茅巴老曹等几位文学大师,包括萧红、钱钟书、张爱玲等这样的大作家也只能浅尝辄止。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无论对文学史,还是对文学思潮和流派以及作家作品都有所了解,却又都一知半解,他们收获的是一门混沌的现代文学课。文学史的过程本来包含了复杂的思想过程和历史过程,用简单粗略的方式处理,不仅无法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真相,还可能使学生对某些复杂文学现象的认识流于片面和武断。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的也不像一般现代文学史教材描述得那样简单明晰,并且,隶属同一流派的作家在创作上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对思潮和流派的梳理需要相当的时间保证。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有助于学生感悟与领会现代汉语的语言魅力,但仅仅几个文学大师还不足以撑起一部复杂的文学史。现代文学的天空之所以星光灿烂,不仅有鲁郭茅巴老曹,还有胡适、周作人、废名、叶圣陶、冰心、丁玲、沈从文、赵树理、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等。他们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的清朗与辽阔、博大与深邃。但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学习,既没有必要,也不太现实。然而,走马观花似的一带而过,实际效果与不讲差别不是特别明显。实践证明,用给中文系上课的方法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讲授现代文学是行不通的。

既然现代文学教学不能做到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流派、作家作品面面俱到,就必须做出取舍,在“点”(作家作品)和“面”(文学史)中确定一个中心。在第二次授课时,我尝试以文学史为主,采用由面及点,点面结合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形成一种宏观的文学史观,在评价作家作品时,始终有一个文学史坐标的参照。但随着教学的进行,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在文学史上用力过多,大大压缩了对作家作品的阅读讲解,学生难以充分地感受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从审美层面上领悟现代文学的存在价值。更大的问题是,对文学史的梳理需要相当的时间容量和知识积累,这种授课方式更适合对现代文学做进一步的研究,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而言,显然超出了目标范围。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在第三次讲授现代文学时,我将重心放在作家作品的阅读讲解上,由点及面,点面结合,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充分感受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问题是,文学史的复杂面貌被简化之后,仅仅了解一些初步的文学史知识,可能会将学生引入一种误区,譬如,对一种主流文化运动做出评价的时候,常常会过滤掉一些不同的声音,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学衡派”和“甲寅派”等,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没有这些声音的参与,学生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另一个问题是,选择哪些作家和作品比较合适?尤其是一些文学价值不高、但文学史价值较大的作品该不该进入学习的视野?在讲授冰心的作品时,学生曾质疑她的问题小说幼稚清浅,像中学生习作,不应该进入文学史。不能说学生的质疑没有道理,只是缺少了文学史的参照之后,学生看到的更多的是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而忽视了它的文学史意义。实际上,这样的作品并不在少数,像胡适《尝试集》中的大部分诗歌,早期现代白话诗,甚至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用现代眼光看来,其文学审美价值都不是太大,但它们对文学史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另外,以作家作品为主的教学方式还会留下一个后遗症,即如果学生缺少对现代文学史的全面了解,在后期学习当代文学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譬如,“左翼文学”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如果学生在现代文学中没有厘清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当代文学的教学与学习。

虽然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但从实践效果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我国现代文学教学以对作家作品的阅读讲解为主更为合适。突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熟读作品,理解作家,能够如数家珍地举出上百篇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初步了解一些文学史知识,应该说就已经达到教学的要求。不过,文学史的教学也不可偏废,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还需要做比较细致的梳理。至于教学内容和课时的矛盾,不妨通过开设我国现代作品选讲等专业选修课来解决。

作者:杨建兵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点击阅读全文

现代文学研究论文3篇

第一篇:现代文学研究的意识

一、关于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宏观意识

20世纪的东北文学也被人为地“断裂”为“东北现代文学”和“东北当代文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识之士就提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整体观问题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想,并力图贯通曾被政治意识形态“阻隔”的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试图以现代宏观意识重新构筑这段历史,让文学回归本体。尽管关于“贯通”的具体效果的争议之声不绝于耳,但我们认为,不管怎样,“它的宏观视野和整体的审视角度,促进和深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因此,“贯通”是非常必要的,这个观点对于东北文学的研究同样适用。东北文学也不能只是满足于分阶段研究,因为“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必然要求寻求东北现代文学的历史孕育过程,探源东北现代文学的延续性,打通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的格局”,把20世纪东北文学视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深度一体化,“系统研究20世纪文学的规律性特征,揭示历史的连接与影响,必将会导致东北文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研究者要着眼于全局,以东北现代文学为起点和基点,从文学现象、文学观念、主题演变、创作方法、文体消长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对20世纪东北文学做总体性流动性开放性的考察与书写,有效地勾勒出东北文学在那样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流变。还要沟通融合近代与现代,搞清东北社会系统转型过程中文学子系统所呈现出的状态与特征,探寻新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地域特色形成的深层原因,新旧文学的转换境况以及转换变迁中知识分子的精神激荡变动过程。这些都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深入开掘。以上属于纵向的考察。横向来看,有必要考察东北新文学与“他域”文学的相关性。首先与关内“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之间所存在的内在深刻联系。

众所周知,从总体上看东北新文学是在“五四”文学的召引下诞生并迅速成长起来的,对关内新文学,有吸收,有融汇,也必然会有自觉和不自觉的“拿来”与创造。这方面的研究不乏丰盈厚重令人耳目一新之作,如高翔的《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既有文学发展历史的纵向书写,又有文学发展特征的横向剖析,使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东北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个别与整体二者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的发展关系。然而,该项课题在史料挖掘和学理探讨方面的工作仍需继续,在已有学术资源和学术积淀的基础上做更高层次的理论审视和进一步的历史还原。其次,东北新文学尤其沦陷时期文学所受“外来”影响的途径是多向的,除“五四”新文学,还有日本文学、俄苏文学、欧美文学等,这些互动关系有必要一一梳理,从宏观上做冷静细致的研讨与剖析。尤其要以沦陷时期“滞守”作家甚至所谓的“附逆”作家为中心来梳理文学关系,以批判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对东北新文学做出更为客观和动态的判断与评价,在科学辨析中揭示出历史真相。另外,与东北新文学并存的旧文学的发展状况,东北新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东北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现代东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等等,都需要在宏观意识的引领下做整体的鸟瞰、建构与掘进。

宏观意识主要表现为开放的姿态,以新文学为基点,既在一个时间段上做整体考察,又要在时间性上向两端延伸,在视线上做内外变换与流动,“把研究对象放在文学史的长流中,对文学的整体进行历史的、能动的分析。”走出封闭型的研究道路,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视野,在中国文学和东北文学整体格局中勾勒东北现代文学的历史演变,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寻找多元对话,发现现代东北社会和东北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和独特意义之所在。

二、关于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微观意识

点击阅读全文

无名氏研究考察探析论文

[摘要]无名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位传奇性作家,是“潜在写作”的最为典型的代表。无名氏研究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是从零开始,随着对无名氏研究的不断推进,无名氏及其作品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无名氏也徐徐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无名氏研究包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和九十年代的研究及二十一世纪的无名氏研究。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无名氏;研究;考察

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过去因种种原因被冷落的作家浮出水面,且引起不少研究者的兴趣,无名氏就是其中之一。无名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位传奇性作家。无名氏及其代表作《无名书》在现代中国的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因为对个体生命和人类终极命运作如此思考的人在20世纪的中国只有他一人。无名氏是“潜在写作”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其代表作《无名书》不仅代表了中国20世纪50至60年代潜在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自新文学运动诞生以来最独特的小说作品。随着对无名氏研究的不断推进,无名氏及其作品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无名氏也徐徐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本文就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名氏研究作一历时性考察,试图从中找出一些思考的问题,以引起研究者的共同关注。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无名氏研究

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内,中国大陆对无名氏其人其文无人知晓,只是到了八十年代,像沈从文、张爱玲一样,国人知道无名氏也是先从海外开始。无名氏得到了香港中国新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夏志清教授的高度评价。随着改革开放,港台及海外的无名氏之风逐渐传入大陆。

(一)无名氏作品的出版情况。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