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现代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管建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人类学家、音乐教育家,是众多运用音乐人类学来驱动音乐教育的跨学科理论研究者之一。通过对管建华先生众多论著的研读与思考,可将其基于后现代哲学形成的音乐教育思想总结为“一核两翼”,即以音乐文化为核心,以差异与平等为两翼。
[关键词]音乐教育;后现代;文化;差异;平等
笔者认为管先生并不仅仅是一个“跨”在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教育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者,更是一位从哲学层面对音乐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思考的哲学思辨者,他的所有音乐教育思想都以后现代哲学为基础,都能够从后现代哲学中找到理论支撑,都是后现代哲学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本文将对此进行探究。
一、以音乐文化为核心
作为一名音乐人类学家,管先生认同并深谙“文化中的音乐”和“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的观念,基于此观念的音乐教育思想自然是将音乐教育放置于一定文化语境下,音乐教育的过程便是习得音乐文化、传播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文化的过程。这是管先生在音乐教育研究中最为强调的观点,是他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出发点和落脚点。管先生并不只是一个用音乐人类学来驱动音乐教育的跨学科研究者,更是一位从哲学层面对音乐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进行思考的哲学思辨者。例如,管先生曾深入研究罗蒂提出的哲学正在面临且必须实现的三个转向,并将之与音乐教育的哲学问题相结合进行思考,通过阐释二者的内在联系,在二者的相互印证中论证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必然性与必要性。[1]从管先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来看,他上世纪末投身于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本世纪初开始转向并最终致力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推广。关于前者,管先生提出“文化统领高屋建瓴”[2],认为只有充分理解中国文化才有可能把握音乐文化系统的价值意义,学习音乐也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习得中国的文化智慧;而后者更是要求人们了解世界上各不相同的音乐文化,将音乐放至其所属文化语境中进行理解,促进不同文化音乐主体之间的交流。可见,尽管在音乐教育的细分方向上有所变化,但管先生有一点是始终未变的,那便是坚持音乐教育与文化的联系,反对脱离文化语境的纯音乐本体教育。由于传统的审美哲学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领域已然根深蒂固,推广文化哲学遇到了瓶颈,管先生意识到仅仅研究音乐教育文化哲学的内涵与外延(后现代哲学的基础、意义与目的、课程建构理论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传统审美哲学的缺陷入手,从哲学基础上批判审美哲学,使人看到审美哲学的局限性。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将音乐等同于音乐作品,那么音乐审美便是主体(人)对客体(音乐作品)的认识,这属于主客观二元分离的镜式哲学反映论,如此一来,不论面对非洲音乐还是亚洲音乐,我们都将以某一预设的音乐标准对它们的音响进行记录、听赏、评判,比如用五线谱去记录善用微分音的印度音乐,将中国人的听觉和审美习惯带入到阿拉伯音乐的听赏中,用西方音乐理论去评价中国的古琴音乐,等等。针对这种缺陷,否定确定性与客观性的后现代哲学与哲学解释学为管先生提供了启示———“音乐认识的方式不是主体对客体,而是建立在人与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认识上”[3],因此管先生始终坚持在面对不同的音乐时,要去了解它的文化语境,进入到当地人主体中,以局内人的眼光去审视音乐,完成主体与主体之间的音乐相互认识与理解。更进一步提出,音乐教育的知识型也应是后现代的,即音乐知识的本性是“文化的”而非“客观的”,评判标准是有“境域性”的而非“普遍性”的,价值是有限的而非中立的。[4]
二、以差异与平等为两翼
论文关键词:母语中华文化音乐教育
论文摘要: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弘扬中华文化,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音乐教育界提出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把中国音乐文化传统作为当代中华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资源,对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教育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Keywords:mothertongue;Chineseculture;musiceducation
Abstract:Facingthewholeinternationalenvironment,weinheritanddevelopChinatraditionalculture.Weunderstandthemeaningandtheviewpointof"musiceducationbasedonnativeChineselanguage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edevelopmod-ernChinesemusicandeducationbasedontraditionalChinesemusiccultureandbyusingitaskeyfoundationandresources.Thepaperpresentssomeoftheviewsonmotherlanguageteachinginmusiceducation.
0.引言
自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音乐落后论”、“全盘西化论”等问题上展开了学术争论。为此,我国音乐教育界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本文就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教育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内容摘要: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一方面存在着“他者中心”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与本民族传统、教育与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联系。当代音乐教育必须确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放眼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本土文化世界音乐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了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动机是为了构建能够适应21世纪全球竞争力和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的教育体系。综观当今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成果及动向,多元主义音乐观与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已经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本土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因此,如何接受世界音乐的存在事实,如何使教育立足本土文化根本,适应新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是中国高师音乐教育面临着的挑战。①
一、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音乐教育
西方传统哲学是以近代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其弊端是排斥人文关怀,格外重视技巧。正如刘承华认为的“西方音乐的发展就首先是在技巧的革新中完成的,从古典到浪漫,再到现代主义种种流派,也是愈到后来愈重技巧变化。”②而这种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除了历史演进的客观性,另一个关键的因素是高师音乐教育界文化自觉意识还不够强,在艺术观念上普遍存在着的“他者中心”价值观。持这样艺术观的人们,没有认识到音乐作为一种特定文化的产物与作为一种技巧标准化的科学产品不是一回事。固然,在音乐活动中技术观念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将其当成唯一的评价标准,则有可能导致对音乐本质以及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扭曲。音乐的本质是特定生命形态与生命方式的产物,技术作为音乐学习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并非相互沟通、传承文化的工具和艺术评价的唯一标准。然而,当代高师音乐教育并没有对此作深刻反思,大多数院校音乐系科依然简单地把对技术的学习作为教育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对此,我们只要从高师钢琴课、声乐课的教学现状便可以发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内容摘要:古琴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自2003年古琴在联合国申遗成功后,古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古琴文化看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不仅看到了古琴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深远影响,更看到了中华先贤闪光的智慧思想。
关键词:古琴文化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影响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古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看了许多关于古琴的著作之后,除了对古琴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之外,笔者再从所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去看古琴文化,还看到了古琴文化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的几点影响。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古琴文化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及其思想的影响”。
一、笔者认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与古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音乐教育。从各种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古琴是中国古代的最早乐器之一。纵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大凡中国古代文明之初,属于各个不同时期的氏族领袖几乎都与古琴的创始有关。概括起来,有伏羲说、神农说、黄帝说、唐尧说、虞舜说几种。如《礼记·曲礼》云:“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东汉傅毅《琴赋》云:“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不管这些文献和传说是否可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有古琴的创始就必然有古琴及其音乐的发展,有发展就必然有古琴音乐的传承即音乐教育的问题。前面说过:“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而《尚书·舜典》中又说:“夔,命女典乐,教胄子。”接连两部文献都提到舜时期的夔这个人,并说他制乐、教乐的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的可信度,并说明了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有专事音乐教育的现象,音乐教育已成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我国迄今发现得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音乐教育形式之一。而前面说过“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和“夔,命女典乐,教胄子”。五弦琴即古琴,虽然文献中没有说明古琴是最早用来作为音乐教育的乐器,但我们可以从中推断出,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是与古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二、从古琴文化看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是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为主的。这一点从众多的学琴典故中可以很快发现,并且这一教学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其他音乐艺术如声乐、舞蹈以及其他姊妹艺术如工艺、美术等领域的主要教学方式。而在古琴教学的拜师学艺过程中,还有许多礼仪和行为规范要遵守,主要是弹琴的环境、携琴的姿势、琴人、琴童和琴社等方面。如古琴必须在自然景色美好的环境中弹奏,如书房、庭院、月下等,弹琴时要焚香等。这些礼仪和佛教中的种种修养和礼仪非常相似,说明了佛教对于中国琴乐和音乐教育的影响。而在众多的琴家当中,我们极少能够看到女性琴家的身影,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极大的。如“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等。此外,在先秦时期,古琴还被广泛地用于伴奏及歌唱,称“弦歌”。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由此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声乐起源以及声乐教育也是与古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摘要:我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和独特的作用。本文从高校开展传统音乐课程的意义以及一些教学教法的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阐述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导向,突出美育性能,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是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高校传统音乐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一、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
1.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继承和发扬这笔丰富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曾提出,我国在音乐、舞蹈和其它文艺事业上,应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着重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艺术传统,发展民族音乐的基础是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在接见当时准备去朝鲜访问的舞蹈团时又一次谈到,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怎么能没有外国音乐呢!要有芭蕾舞团,要有交响乐团,也要演外国歌剧,但这些不会是大力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的是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艺术。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结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积淀着特定的民族思想和价值取向,并以其观念的形态联结着历史,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魂和文明链,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传承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自身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应该从综合性出发,开发学生智慧,和谐人类行为。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将其与现代乐教理论融合,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培养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