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建设论文

乡村建设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乡村建设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乡村建设论文

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论文

一、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

(一)乡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素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赖以形成的重要根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积淀的历史文化成果。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成果主要是在农业文明时代形成的,中国社会步入工业文明的历程很短,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大量存在于乡村,珍贵文化遗产大量保存于乡村,特色文化人才大量生活于乡村。新中国建立以来,借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借助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借助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共享的环境,快速迈入工业文明时代,并疾速奔向生态文明时代。在这种特定历史背景下,将乡村文化笼统定位于落后保守的观念受到挑战,农业文明生产生活方式下的宁静、淡泊、亲情、友善等文化观念产生了新的时代价值。中国作为“后现代”国家,在追赶“前现代”国家的进程中,由于城市文化的现代性因素很多,留下的文化“现代病”自然也就更多。中华文化有自己厚重独特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和合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西方学者也看到:“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以公理为基础而不是以武力去解决争端。”今天看来,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比较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农民及其乡村生活中保留得最为完整。如果说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可能主要依靠城市文化、精英文化,那么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可能更需要乡村文化、大众文化。繁荣和发展需要相互支撑,大繁荣大发展需要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双轮驱动。如果我们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充分挖掘和运用乡村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就更有希望在文化发展中实现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蓝图,同时也让中国乡村文化“不必自杀就可以获得新的生命”。新时期中国乡村文化形成了新的活力,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元素和体现。

(二)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导和灵魂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有部分农民群众实践探索先行的特点,但总体来说,农村的改革开放还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地稳步推进的。这就产生了三种文化先导力量:一是少数先行探索者的实践凝聚成一种精神力量,影响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如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行动、浙江温州的“八大王事件”就转化为一种精神文化力量。二是党和政府部门及理论工作者将农民群众的实践探索经验上升到政策和理论层面,引导农民群众的实践。如党中央“一号文件”具有浓厚的精神文化韵味,既是“定心丸”又是“兴奋剂”。而费孝通、吴敬琏、厉以宁等学者的理论观点则让农民增强了对改革与发展的信心。三是城乡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大量乡村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这些源自基层的探索实践、源自领导层的文化理论、源自学者的思想观点、源自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成果汇聚到乡村,影响着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规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品质和格调。

(三)乡村文化是新时期中国农民发展的根基和动力在改革开放初期,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杜润生先生说:“农民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他们的眼界比以前开阔多了,已经不同于那种个体经济的小天地所局限的农民,不同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所描写的被自然经济封闭起来的农民。”新时期的中国农民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其发展与乡村文化的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农民必须在乡村文化发展中获得必要的教育基础、道德素质、知识技能、市场分析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即使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也要从乡村文化中获取这些能力,而走出乡村,走向城市、走向世界的农民更要从乡村文化中获取这些能力,这是新时期农民发展的重要根基。乡村文化中不断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乡村文化中不断树立的各类勤劳致富事例和思想道德先进典型、乡村文化中不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象都会成为让农民发展进步的推动力量。乡村文化是新时期中国农民发展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动力。伴随着中国的进步和乡村的发展,乡村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实需求的强烈呼唤。

二、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政治主导性与价值多元性相结合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根本要求,始终贯穿于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主导着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邓小平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同志式的关系,等等。”1982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马列主义思想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理论基础地位,引导农民群众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农村集中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教育农民自觉抵制封建主义残余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破除封建迷信,克服社会陋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可以说,新时期农村文化的政治主导性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来自西方及世界各国的文艺作品、宗教思想、生活方式借助人员交流和现代媒体大量进入农村,影响着乡村农民尤其是青年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乡村不断挖掘整理传统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在国学热影响下,乡村中的传统习俗、传统艺术和传统观念得到重视,传统的价值追求在一部分人中开始受到尊崇,尤其是在山东、陕西、河南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地区更是如此。乡村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价值多元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新时期乡村文化走出了建国后特别是“左”倾时期的单一状况。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作用与主流地位与多元价值处在并存和不断交流、交融甚至交锋过程中。总之,政治主导性与价值多元性相结合是新时期乡村文化的首要特点。

点击阅读全文

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论文

一、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品牌是引导游客识别和辨别旅游目的地服务和产品特征的途径。乡村旅游品牌有助于旅游者进行旅游服务的鉴别和挑选,有助于塑造乡村旅游经营者良好的形象和商业信誉,为企业带来无形的财富,有助于企业吸引更多的人、财、物进而发展壮大,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市场的有序竞争,乡村旅游品牌集群有助于发挥行业主导优势,带动地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有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多。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途径。一方面,作为乡村的居民可以单独或联合参与到乡村旅游经营活动中,比如开办农家乐,开办旅游服务公司,开办土特产销售公司;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劳动力支持,作为雇员参与到旅游服务中。

(三)有利于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的旅游开发,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价值,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特色化,增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走向现代化,开创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四)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乡村特有的文化风俗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通过与游客的文化交流,可以使当地居民更加充分认识和了解本土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更加注重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加大文化保护和传扬的力度。比如,在广大的农村,存在着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各种原因正在消失,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从经济利益的角度促使政府和社会更加注重其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五)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为了吸引旅游者,政府和旅游经营者都会加大对乡村的道路交通、卫生设施、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势必会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使乡村居民受益。

点击阅读全文

乡村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论文

一、乡村生态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影响

(一)对社会的影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以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搞好环保是手段,社会发展和进步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所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涉及到多方群体利益,如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及旅游者,这些利益关系处理不当,给社会造成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为妥善处理以上各方关系,中央政府在旅游政策上使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法,进行了体制性、政策性的配套改革,调整了社会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不仅没有触及到各方群体的利益,反而还增加了各方利益,最终各方群体走到了一起,没有发生冲突,形成了和谐局面,推动了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对经济的影响

通过乡村旅游使当地村民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活动的客源主要是都市人群,他们到乡村去就意味着要消费,而旅游地为他们提供活动场所就得收费,同理可知,旅游者的一切行为都得花钱,使货币在乡村流通速度加快,从而就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收入,拉动了村民的经济消费,引起一连串的经济效应,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旅游产业发展高增长区,旅游目的地从最初的脱贫到繁荣发展,推进了农村经济现代化,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对文化的影响

点击阅读全文

电子商务范文

电子商务范文1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商业模式的日臻完善,电子商务在乡村的资源发掘、农产品销售、城乡融合、农民增收等多方面展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以电子商务为抓手的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也面临着人才短缺、供给端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关键词:乡村振兴;电子商务;一二三产业融合

自2015年我国首次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写入中央1号文件以来,截至目前已经连续8年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写入中央1号文件,并在全国范围积极推广,由此可见一二三产业融合对于乡村经济振兴、促进乡村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互联网经济以来,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蓬勃发展,位于世界的前列。电子商务通过重新塑造信息对接、物质流通、资金流转等形式大大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与生产效率,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乡融合与乡村经济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行政村通光纤和4G的比例均超过了99%,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为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信息化桥梁,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销售农产品、宣传乡村生态环境、展现休闲农业度假村多重功能,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变现、资本下乡、农产品供给侧优化、农民增收等,从而更好地促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持政策与现状

1.1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与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不仅对提高农村民众生活质量与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更是为深化电子商务在农村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的振兴发展,全方位提升国家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农村电子商务的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1]。为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产业形成提供了重要保证。2020年5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工作方案》,指出要发挥“互联网+”在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高效协同和产业化运营中的作用,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级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2020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强调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夯实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加快实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使5G网络到2022年底实现区域性覆盖,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加强农村资源要素信息化管理,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和就业创业信息服务,推动农村消费升级。2022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村电商的发展,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加快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建设,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对接关系,加强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民工创业就业相关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就地创业就业。

点击阅读全文

县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中心站人员竞聘上岗实施方案

农业技术推广

为深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