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乡村科技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业技术推广
为深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科协(党支部)2004工作总结及2005工作要点
2004年,科协党支部认真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做到思想上有新解放,发展上有新思路,改革中有新突破,各项工作有新举措。同时,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加强党支部的思想、队伍和廉政建设,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一、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支部整体建设。
党支部认为加强支部党员思想建设,是抓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思想上得到不断提高,才能在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体地说才能把市委的重大决策落到实处。为此党支部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三个代表”为主题的党性教育活动。首先是一如既往地抓好党支部的“”及每月支部学习日,积极开展“班长”与党员的不定期交心活动,并根据机关工委的部署,开展专题内容的学习和研讨。除此之外,科协党支部还根据省、镇江市科协关于勇于创新、着力提升科协工作整体水平的要求,自下而上,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到市级学会、协会,层层开展思想挖潜工作,分期分类召开党员干部的思想动员会,首先要求科协系统党员干部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克服那种:“说得过”、“慢慢来”的思想。通过教育,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做到立足实际,讲究实效,脚踏实地地积极工作,以自已搞好科协工作的实际行动,忠实地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二、强化支部建设,促进科协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今年以来,党支部始终坚持抓党建促工作,以支部为核心,党员为骨干,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结合科协工作特点,认真带领全体党员实践党员权利和义务,在科普宣传、科技普及、学术研讨和新技术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把为基层服务落到了实处。
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智慧农业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智慧农业人才需求的现实状况,设计了课上创新启发式教学和课外拓展实践相结合的智慧农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课上创新启发式教学夯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外拓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结果表明,课上创新启发式教学和课外拓展实践相结合的智慧农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关键词:智慧农业;创新教学;乡村振兴;大学生培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全产业链的“生态融合”和“基因重组”,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提高效率,发展智慧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1-2],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实施智慧农业工程”,而且明确了“智慧农业引领创新工程”的农业现代化实施战略[3-4]。但是,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大学生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涉农工作的意愿都不强烈,再加上他们对乡村振兴和智慧农业发展认识不够深入,使得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中的智慧农业人才需求不符[5]。面对乡村振兴急需的智慧农业人才缺口较大的现实问题,涉农高校积极探索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涉农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迫切任务。
1科学设计智慧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智慧农业涉及信息科学、农业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要求培养的人才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充分的实践经验,据此,本文针对培养适应智慧农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设计了课上创新启发式教学和课外拓展实践相结合的智慧农业人才培养体系。课上创新启发式教学重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外拓展实践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否则,教师讲课就会带有盲目性,难以调动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智慧农业”课上理论知识教学设计中,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开发创新思维,对于信息学科的“GPS、GIS和遥感”等主体内容,侧重应用部分的讲解,多举实例,多展示实际应用中的图片或实物,以专家讲座、多媒体等声音、影像信息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兴趣,对于GPS定位原理等难度较大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基础,适当补充涉及的高中、大学物理及地理知识,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实践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比如,在“智慧农业”课外拓展实践教学设计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农产品电商销售和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农业领域,提升学生对智慧农业的认同感和参与度,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团队写作能力。
2逐步夯实智慧农业人才专业知识
[摘要]乡村旅游开发是我国农村旅游扶贫的重要途径与有效手段。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落中旅游经营者收入状况总体良好,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乡村旅游开发为广大村民带来了切实的利益,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有积极作用。但受资金和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落还大量存在经济弱势群体。文章通过对广西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以期揭开广西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经营与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为实现广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弱势群体;原因;对策
一、调研背景
近20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迅速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亮点。目前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比较成熟,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近5年以“乡村旅游”为专题研究的学术论文就已超过400篇。这些研究已广泛涉及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产品开发、景点区规划、市场营销、发展模式、经济文化冲击、资源基础与保护等主题。相比之下,对于已开发乡村旅游村落中的经济弱势群体却鲜有关注,相关研究显得严重不足,相关论述零星分散,缺乏对已开发乡村旅游村落中经济弱势群体的研究。虽然近几年来广西的乡村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广西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对广西乡村旅游的研究还比较少,且不系统,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只有10余篇论文对广西乡村旅游进行了探讨。研究层面主要基于宏观和个案研究,研究内容基本是如何开发乡村旅游,缺乏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落中的经济弱势群体的关注。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的存在,对旅游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十分不利。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广大村民开发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利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对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尤其还缺乏对广西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方面的研究,“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课题组于2006年5月~2006年12月分批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屯进行了调研,旨在系统研究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以期揭示乡村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等问题。调查范围涉及整个广西区域,主要调研的县市包括龙胜、阳朔、恭城、临桂、灵川、资源、灵川、桂林市近郊、乐业、田东、田阳、南宁市近郊、武鸣、靖西、东兴、北海市近郊等县市,调查村屯或乡村旅游景点共32个,调查对象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及对照样本(未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的村民)。为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法与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问卷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法,调查完即回收问卷,未能完成调查的样本不列入统计分析中,共完成调查样本250份,其中有效样本213份,对照样本264份,其中有效样本232份。深度访谈在征得被采访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后整理,每次时间为2~3小时,共完成12份样本调查。本论文的内容取自调研中与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村落中弱势群体的收入现状调查模块和一些实地调查内容的总结。虽然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样本与其对照样本数不一致,考虑到样本比较多,分析的准确率会高一些,加上本论文的分析是用百分比来表示,因此,对照样本多出部分在分析中没有剔除。
一、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现存问题分析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