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项目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项目课程

高职合作项目课程的实践

中澳合作艺术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按照澳方四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来组织制定,分为两个阶段的两门单元制专业课开展进行:Buildandlaunchawebsiteforsmallbusiness和Designdynamicwebsitetomeettechnicalrequirements。前一门课程主要讲授小型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通过市场调研并选取市面上具有广泛需求的三个项目——Newsletter、Blog、小型商务网站作为项目课程的教授内容。后一门课程主要讲授动态网站设计与制作,选取两个项目——onlinebookingform、onlineshoppingcarts作为教授内容。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学生持有“双证”,即毕业生要求同时具备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中澳合作办学使得毕业生拥有中澳方的大专毕业证和澳方的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对照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四级证书对应的是高级技工/监工的职业要求。为使学生能灵活的在国内外就业,获取国内高质量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并结合了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考试的内容。中澳方职业资格的对接与项目课程的双证融通方式如图2所示。

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考试是全国以考代评的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可以获得中级资格(水平)认证,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分量。多媒体应用设计师的实践技能操作部分主要分为四部分:多媒体应用的策划与设计、多媒体素材的制作和集成、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示例、多媒体数据库及分布式多媒体系统。其中,中澳项目课程中的Newsletter、Blog、awebsiteforsmallbusiness基本涵盖了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示例的内容,onlinebookingform、onlineshoppingcarts又基本涉及了多媒体数据库及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内容。同时,项目课程的实施开展,使得学生整体思路清晰,对多媒体应用的策划与设计掌握得较好,多媒体素材的制作和集成方面也有诸多实践。因此,中澳合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的项目课程实现了较好的中澳方职业资格的对接,学生在项目课程后经过适当的辅导,补充部分知识和技能,可以参加并获得多媒体应用设计师考试的证书。

高职合作项目课程的实践

1.基于项目管理体系的项目课程的实践为更好的监管教学过程,参照项目管理体系将中澳合作项目课程的流程进行分解,每个项目课程的开展分为五个阶段:启动——指导学生完成分组(2~3名学生成组),从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上考量项目,确定项目主题;计划——指导学生调研、分析项目,包括对实际环境、文化背景、形象、功能作用,同时参考同类项目,并收集整理资料和图片;执行——指导学生通过草图的设计,构思完成初步方案;控制——指导学生调整并确定方案后设计制作正稿,以及讲授网页的设计与制作;收尾——指导学生进行展示处理以及把控整体质量。在每个阶段设置里程碑进行检查,启动阶段为确定主题,计划阶段为项目设计规划书,执行阶段为草图的设计,控制阶段为项目功能模块的实现,收尾阶段为验收项目。通过项目管理使得项目课程有序、有效的开展。

2.中澳合作项目课程的教学技术思维导图在项目课程中最初起到发散思维、创新创意的作用,最后起到收敛思维、总结整理思维的作用。在中澳合作项目课程中思维导图是用得最多的教学技术。在启动项目进行项目计划时,很重要的一步是调研和SWOT分析,然后根据上述的研究基础写出一份设计规划书,接下来小组对设计规划书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形成思维导图后再进行草图的绘制以及后续的正稿等制作。网络视频互动课堂是现代远程教育中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教学技术,能使远在天边的人实现近在咫尺的实时交流互动。首先网络视频互动课堂要求参与互动课堂的双方具备语言顺畅沟通的基础,要求参与互动课堂的双方具有相等的专业项目基础。这种课堂教学使双方能获取第一手的最前沿的项目课程讯息,更大层面上激荡思维火花,真正意义上实现中澳教学资源同步。预计网络视频互动课堂教学技术将在中澳合作项目课程的深入合作中采用并推广。

开放式的高职合作项目课程考核评价

点击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探析

一、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

项目课程可追溯到17和18世纪,与自然科学家的实验,法学家的案例研究,军事参谋的沙堆—桌子练习(sand-tableexercise)属于同一类型的课程模式,只是项目课程在内容上不是经验的、解释的或战略研究,而是建造物品(如设计房屋、修建运动场或者制造机器)。[1]可以简单地把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定义为“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包含两层涵义。

(一)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

认清一种课程的本质,首先要看其设置的参照点。如,学科课程是以知识为参照点设置的,课程划分的依据是学科边界。而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的,课程划分的依据是任务边界。这是某一课程能否成为项目课程的前提,在这一点上,项目课程与任务本位课程无异。因此,项目课程是对任务本位课程的发展,而非与之相对立的课程模式。这就是说,项目课程既不是对学科课程在教学层面的改造,也不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前者只是教学方法改革,而非课程改革,因为它不可能改变课程的性质。后者是当前比较激进的一种项目课程观,认为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的课程,不是彻底的项目课程,只是任务本位课程的翻版;既然是项目课程,就应当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这样,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就全部改革成了一个个产品或服务项目。这种观点问题的关键在于混淆了课程的目的与手段,所造成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确保了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课程内容。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项目课程不包含知识和技能。事实上,项目课程不可能不教学生知识和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被看作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建构,而不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层含义,那么项目课程与任务本位课程无异,使项目课程与任务本位课程明显相区别的是第二层含义。

(二)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参照点组织内容的课程模式

尽管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课程内容,但其课程内容组织并非围绕着一个个工作任务来进行,而是围绕着一个个精心选择的典型产品或服务来进行,严格地说是围绕着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来进行。活动是项目课程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每一个活动是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的。这是项目课程明显不同于任务本位课程之处,也是对任务本位课程发展的关键之处。因此,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两个非常核心的环节。没有工作任务分析,项目课程开发就不能准确把握工作岗位要求,课程内容选择也就缺乏依据;没有项目设计,这种课程就只是任务本位课程,也即能力本位课程,而不具备项目课程的特征。只有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进一步进行项目设计,并在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关系,才能得到项目课程。要进一步阐释这一含义,需要建立一个基于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分析框架。与普通教育课程以知识为主要构成要素不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构成要素比较复杂,最为基本的有知识、技能、任务和产品(或服务)。知识和技能是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而产品(或服务)是完成任务所获得的结果。四个构成要素,就有四个参照点;以不同要素为参照点,便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四种课程模式,即学科课程、技能训练课程、任务本位课程和项目课程。学科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技能训练课程是让学生反复练习单项技能的课程,即俗称的实训;任务本位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课程,此即为能力本位课程;项目课程则是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项目是否序列化是项目课程成立的前提,项目以附属形式存在的课程不能称为项目课程。可见,项目课程既不同于学科课程,也不同于技能训练课程和任务本位课程。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何为项目。有一种观点把产品制作或服务提供仅仅理解为大型的生产或服务项目。

点击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探究

一、教学组织方式

传统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开展,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听讲、讨论、阅读、背诵、理解、书面练习为主。班级授课正是符合传统职教课程重理论知识传授的需求,是一种在“去情景化”课堂中,传授给学生所需的理论知识,认为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训就可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正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线性演绎过程。这种学校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职业教育实训课与理论课的划分,同时也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职教项目课程的提出,正是以工作结构为主线整合了理论与实践。相对应的项目课程应该注重理论、实践的一体化,以学生活动为主建立适合学生活动的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传统适合学生听讲的方式。所以,职教项目课程以小组教学为主要形式来组织实施,以便于建立弹性化的活动教学方式。然而分组并不是唯一原则,小组形式并不主张取消班级形式,并不是所有的项目课程教学都必须以小组形式来开展,应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来开展。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以小组教学为主要的组织形式,而班级授课等形式将是它的有力辅助。小组教学开展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分组的标准。以何种标准来划分小组是分组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为确保项目活动的开展和形成学生间稳定的合作关系,科学分组应坚持平衡划分原则,即将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还便于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笔者并不支持分组时按照能力水平分层划分。

2.小组成员要不要固定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可能还存在争议,部分人反对形成固定的小组,认为固定的分组不利于班级学生间发展广泛的合作关系;而赞成固定分组的人则认为,过于频繁的分组变换,不利于学生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不利于小组评价的开展。在笔者看来,应该形成相对固定的小组,既能保证学生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又要保证学生合作关系的广泛性。

3.小组的规模设计。小组规模会影响到小组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果小组中人数过多,就无法保证所有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项目活动中;而小组中人数过少,则会形成过多的小组,不利于教师的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的分配。因此,小组的规模应该根据项目情况和教学要求来调整。

4.教师需提高小组管理能力。在原来的班级授课形式下,教师主要是讲授知识以及管理班级纪律。而小组教学中,班级划分为几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开展活动,教师要负责组织、安排、指导和管理各个小组的活动,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调整教学方法,提高管理能力,避免对小组管理过于严格,或者放任自流。

点击阅读全文

高职电类课程项目教学法探讨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其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既可以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也可以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项目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它不再对学生进行纯理论性、学术性的书本知识传授,而是围绕项目中的问题展开教学和指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项目的实施则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工作流程如下:明确任务/获取信息一制订计划一做出决定一实施计划一检查控制一评定反馈。该工作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学生除能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内容外还能学习到一定的课外知识;(2)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3)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4)主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5)有具体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果展示;(6)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项目实施过程是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项目的选取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通过解读我院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等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一些项目设想。就“模拟电子技术”来说,学生总感觉学到的知识与1二程应用有差距,针对这一情况,要求确定的项目任务必须充分考虑到需掌握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在模拟电子线路中大量应用功能不同的各种形式的放大器,所以课题组教师经研讨决定以放大器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将模拟电子技术的全部内容划分为三大知识模块:分立元件放大器模块、集成放大器(即集成运放)及其应用模块和直流稳压电源模块,各模块包括的主要知识点(如150页表所示)。再根据各模块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确定与之相对应的项目,分阶段选取三个项目:远距离无线话筒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制作、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

2.明确项目目标。在进行该知识模块的教学之初就首先告诉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最终需完成的项目是“远距离无线话筒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并向学生展示由教师提前设计制作好的电路板,通过演示效果先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明确该项目的目标是什么。

点击阅读全文

网络课程项目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由于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低下,在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十分必要。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布线工程

一般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时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首先,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硬件组成等内容进行介绍;其次,介绍TCP/IP协议、OSI七层模型、各种网络的功能;最后,介绍一下网络的应用与网络安全的防范等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教师已经把计算机网络知识全部传授给了学生,但实际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只是学会了如何上网,至于如何管理和维护一个网络仍无从下手。

因此,为了让学生接受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教育,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笔者采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项目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自身为中心,教师以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