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完善基础教育

一、对校本教研的理论探索

1.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

校本教研的对象主要是课程及其实施,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是教师在教导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是教师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其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其行为主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校本教研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致力于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将学校建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因此,校本教研又是建造学习型学校、组织和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继承教导的有效方式,是广大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基本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

2.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创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模式,这种模式大致是:“发现问题(了解理论)——诊断问题(协助归因)——措施与行动(指导实践)——评估与反思(促进反思)”。在这种模式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自我反思是基础。反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检讨”,它是对观念、行为、目标设定、实施、教导智慧等方面内容的反思。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将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直觉、灵感、心智模式等外显,成为有价值的教学实践知识,这在传统教研中是很少提及的。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研究性学习之路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乃至教学专家必须经历的基础环节。

点击阅读全文

教育局以校为本教研建设意见

各中小学、幼儿园、区教师培训中心: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针对我区课程改革的实际,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精神,现就“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提出如下意见,请各校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的重建创造性地贯彻执行。

一、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努力实现出名师、出质量、出特色、出理论的奋斗目标。

二、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点击阅读全文

校本教研

一、对校本教研的理论探索

1.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创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模式,这种模式大致是:“发现问题(了解理论)——诊断问题(协助归因)——措施与行动(指导实践)——评估与反思(促进反思)”。在这种模式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自我反思是基础。反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检讨”,它是对观念、行为、目标设定、实施、教育智慧等方面内容的反思。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将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直觉、灵感、心智模式等外显,成为有价值的教学实践知识,这在传统教研中是很少提及的。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研究性学习之路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乃至教学专家必须经历的基础环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同伴互助是关键。同伴互助是同学科、同年级、同学校、同区域(地域)的同伴之间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的机制。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通过在校本教研中的对话、交流、协作以及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等形式,来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并实现学校的知识管理,提高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教师最需要的知识是教学实践的知识,而这类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同伴中习得的,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吸收其他教师的经验来提高自己。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集体主义精神的灵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专业引领是先导。专业引领的实质是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榜样的引领,其主体可以是教育专家,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有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和教研员等。其实施方式要实现五个结合:一是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相结合。以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对象,以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自身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把理论培训有针对性地与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案例评价与教师讨论反思相结合。案例教学是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协同提升的一种教师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案例可以采用录像形式、文字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现场表演形式,使教师从中有所感受和体会。学校或教研员、专家组织教师参加案例的评价、讨论,既强调教学理论的掌握和获取,又强调教学实践的改进和优化,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三是教师的授课与专家点评相结合。专家在点评中肯定教师的优点和成绩,指出不足,会使授课教师和参加听课、评课的教师同时受益。四是骨干教师、教研员做示范课与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相结合。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学现场示范指导,发挥专业人士的专业引领作用,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五是坚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或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难点、热点问题上升为课题,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探索,通过“做中学”来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

点击阅读全文

教育教学安排意见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我区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和活动

1、深化、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为此,要逐步完善覆盖全区每一所学校的教研网络,形成上下互动的运行机制,使教学研究常态化,实现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把提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预设的能力作为教学研究活动的重点。学校依托备课组或教研组,加大对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学生认知水平的研究,把提高每一位教师教学设计、教学预设能力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研究内容;选择典型内容通过现场观摩或视频课例,对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三维目标落实的方法和途径进行课堂观察和课后研究。区教研室要和学校一起对新课程实施中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等主要问题进行连环跟进研究;要统筹规划主题研究,通过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等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开展研究,并及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2、搞好校本教研评价工作。制定有本地特色的校本教研评价指标,定期对学校教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估与研讨,肯定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对学校提出改进建议;各学校把教师教学评价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评价推进校本教研的不断深化;加大对备课组、教研组教研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研究。

3、抓好基地研训工作。下半年继续抓好基地研训工作,在充分发挥基地所在校领头羊作用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提高基地辐射学校的参与能力;各基地活动内容要着眼于学校改革和教师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与共性问题,要以灵活多样的研训形式,切实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点击阅读全文

学校校本教研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首先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调查显示:将近3年的新课程改革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新问题、新困惑也层出不穷,诸如,教师所面临的困难、课程资源匮乏、评价制度滞后、课堂教学改革不尽人意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专家的指导是不够的。实践证明:开展校本教研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次它是素质教育的需求。陈至立在20*年6月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由此可见,重视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就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必须基于自己学校的现实,寻找自身的办学出路和办学特色,这就热切呼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不可避免地,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就迫在眉睫。

它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报告在总结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时明确提出:“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并且还指出,“违背教师意愿”或“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实践智慧”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而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智慧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