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文化论文

孝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孝文化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孝文化论文

儒家孝文化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沿着“孝德”的逻辑而逐步展开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代帝王均较为推崇孝德,“以孝治天下”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主张。儒家所提倡的一系列道德,构建的一套道德体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不光是对中国乃至对中国周边邻国一体的整个“儒家文化圈”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其中儒家孝文化中所倡导的孝德更是整个儒家道德的一个核心。对于“孝”,中国古代诸多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学者们纷纷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诠释。《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违礼)。”那么,什么是无违呢?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孔子对孝有两个标准,即对老人生前的无违和死后的无违。在孟子看来,“孝”主要指的是“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也就是说遵循孝德,就是要让青壮年利用闲暇之日接受孝悌忠信的道德教育,在家里服侍父兄,在社会上事奉上司。东汉的许慎在其旷世著作《说文解字》中对“孝”是这样解释的:“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此外,《尔雅•释义》中对于“孝”的释义是“善父母为孝”。这也就是说,所谓孝,那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双亲,以一种善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同时在某种物质层面而言就是要将好的东西侍奉给自己的父母。由此可见,对于“孝”的释义,诸多名人志士均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读,提出了他们各自的见解,尤其是以儒家学派的释义较为深刻,更具代表性。儒家文化中的“孝”在具体释义上,尽管看似纷繁复杂,但通过对其进行精心的梳理、归纳与概括:儒家孝文化中“孝”的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两个较为宏观的层面也,也即是表现在物质层面中的“赡养父母”、“爱惜自己的身体”、“传宗接代”等;表现在精神层面则是“敬爱父母”、“扬名显亲”、“葬祭以礼”。其中,在儒家孝文化看来,上述物质层面的孝与精神层面的孝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共同构成了儒家孝文化中的精华。具体而论,在物质层面遵循孝德,第一就是要“赡养父母”。孔子及孟子均认为,孝的首义那就是作为子女要侍奉自己的父母,尽量满足父母日常吃穿等基本需求,奉养是孝德的一个重要核心。其二,作为子女,务必要做到“爱惜自己的身体”,这也是儒家孝德中的一条较为重要的原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儒家认为,子女的身体发肤属于父母的遗体,不能使之受到毁坏和伤害。”再者就是“传宗接代”也就是说儒家孝文化比较注重子女承孝道而繁衍后代的职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离娄章句上》)。在儒家看来,子女尽孝有一条重要的职责那就是要繁衍后代,如果未能完成这条职责,让父母的血脉中断,那就是一种大不孝。对于精神层面的“孝”而言,首先就是要“敬爱父母”,所谓“敬爱父母”,在孔子看来,“生,事之以礼”绝不仅仅是应付差事和对老人物质生活的关心和满足,更是要发自内心、关心和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在精神层面真正做到敬爱父母、关心父母、孝顺父母。第二,作为子女,也不能安于现状而碌碌无为,要积极在事业上寻求发展与进步,做到“扬名显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此处所言的“立身”,其实质上“不仅仅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创一番功德业绩,以显父母之荣耀,光宗耀祖,其价值仍归于‘孝’”。第三,在精神层面尽孝还体现在“葬祭以礼”。也即当父母去世时,作为子女要按照一定的礼节来安葬,而且要根据相关习俗与礼节进行祭祀等。

二、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

通过对儒家孝文化基本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初步分析,不难发现,儒家孝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泽被长远。在当前形势下,作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深入分析与认识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提炼儒家孝文化的精髓,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将儒家孝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同大学生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发挥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具体而言,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价值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家孝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意识责任与担当,历来是中华文化传统中所备受推崇的,也是各个时代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寄托与深度期盼。责任与担当内容丰富,语义深远,有包括对人类的责任、对世界的责任,对民族与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等等,担当亦如此。而儒家孝文化中所指的责任与担当主要是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对自己负责。例如古代传统儒家文化提倡的“诗书继世长”“非耕即读”等等重在教育子女要努力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则强调不但要让父母能够较为舒适地养老、主动赡养父母之外,还要让父母心境安宁,尽量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操心,如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也是一种对父母负责的体现。而对自己的身体负责正如所提到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伤”,说明作为子女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当代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等由于父母长期的娇宠,他们中的少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存在对家庭责任淡薄,缺乏责任与担当意识;对父母更是缺乏一定的责任,很少能够做到为父母分忧,而对于自身更是放任自流,痴迷网游、熬夜等现象较为严重。大学生责任与担当意识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大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与难点。而儒家文化中的孝文化的引入则刚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儒家孝文化中相关责任意识的熏染,可以逐步帮助大学生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同时,通过德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与帮助,大学生对儒家孝文化中的家庭责任、对父母的责任、对自身的责任可以进一步升华与转化为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等,从而促使大学生真正、全面地增强责任与担当意识。

点击阅读全文

礼记君子文化

首先,君子要正心、持善和谦谨。如《大学》:

“所谓修身在正心者,身有所忿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此所谓修身在正心”

正心是修身的发端,心正才能产生修养品性的愿望。君子修身的基础就是从人的本性出发,不做逆于良心、悖于道德的事,同时也不因施加的外力而使正心的意志受到干扰,还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对于优秀品质的保有,一旦获得便不轻易离身,否则,君子就感到羞耻。正如《檀弓》所说:

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其中之一即是“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

善是人的品行中应保有的底色,做人行事莫不以善为根本。不管是个人独处,还是公众场合,君子始终对善坚守如一,即“君子敦善行而不怠”(《曲礼》)。“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乎独也”(《中庸》)。

人的品行历练到何种程度,唯平时表现更见清楚。慎独是修身成败的关键,是君子对于道德的高度自觉,也是对善的内在约束和根本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君子都应把它作为道德要求去遵守。

点击阅读全文

孝道思想哲学

一、孝与“爱敬之心”

孝是子女的感恩心理的自然流露。这种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是孝道的根本,而所有外在的孝道礼仪则都是使这种“爱敬之心”合理畅快地表达,因此孔子更为重视作为孝道根本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孔子云: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无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女假如心中没有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只是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那样与养狗养马又有多大区别呢?《为政》篇又云:“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因为孝的根本是子女心中对于父母的“爱敬”,假如没有了根本,子女无论怎么做,即使是天天让父母吃山珍海味,住广厦别墅,也不能称为孝。子女与父母基于血缘亲情的相亲相爱,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的本源与始点,假如父母子女间都不相亲相爱,又怎么奢望人群大众能够相亲相爱呢?故《论语.学而》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仁的根源,也是仁的始发处。人人皆有敬爱父母之心,循此本心,顺此本性,扩而充之,由最亲以及于最疏,自然流出,绝不勉强。故中国传统的社会与文化,建筑在孝的伦理上,从人类内发而自然的爱敬为起点,而扩展出去。《孝经·开章明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确实一语道出了儒家文化及中国文化的根源与其非凡之处。

二、孝与“报亲恩”

孝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心理。中国诗人在很早以前,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强烈体现了子女思报亲恩的感恩心理。

点击阅读全文

我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内涵及其价值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性;父权;封建文化;鬼神附体

论文摘要:在父权制占中心地位的旧中国,性对于田小娥来说,不仅意味着生殖能力,而且成了她在无所依傍的环境里谋取生存的手段。同时,在封建礼教吃人的背景下,田小娥的遭遇反映了农村妇女的卑微处境。她死后还魂寄身于鹿三,只是作为厉鬼虚幻的抗争,这种抗争最后也以失败告终。田小娥作为人物形象其价值内涵不仅在于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与自足性,而且还在于他充分体现了白嘉轩身上传统文化的负面价值,与白嘉轩形成了映衬关系。

《白鹿原》中,陈忠实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田小娥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田小娥出生在田家什字一田秀才家庭,被嫁给将军村一郭姓财东(清朝时的武举)作小老婆。她与郭举人的长工黑娃山相识相知开始,从此踏上了人生始料未及的坎坷而悲惨的历程。在作品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田小娥以其独特的性别特征、悲剧性的人生遭遇而具有代表旧中国妇女命运的典型意义。白嘉轩作为白鹿村族长,笃守仁义、忠诚质朴、刚毅坚强,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农民的典型代表。前者在性、封建文化、鬼神附体三方面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后者传统文化人格的负面价值。

1、田小娥与性

性作为一种自然的生殖行为,随着时代历史的发展而具有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诗经》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这种扬男抑女的态度不只强调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同时也说明,男性的优越地位与女性的卑下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性,而是人为的设置。男女两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最基本的关系,通过观念的调整与制度的变革理应使其平稳和谐地发展。然而,在作品的男权中心社会里,男女的二元对立意味着男人代表正面价值,而田小娥只是被排除在中心之外的“他者”,只能充当证明男性存在的价值工具与符号。

美丽、妩媚的田小娥作为大财主郭举人泄欲的机器与借以延年益寿的工具,在她身上凸现的是作为女性的性别特征。她无法忍受这种动物般的生活方式。因此,性格憨厚,身体强健的黑娃一旦出现在眼前,田小娥迫切希望跳出这一“连只狗都不如”的火坑,“哪怕讨吃要喝”也不嫌弃。然而,私奔以失败告终。违背贞操,不守妇道的田小娥,如“庭院里的一泡狗屎”一样遭到家人与邻里的唾骂。她与黑娃的结合原本是两厢情愿,美满自然的。但宗法制的族规不允许她进入宗祠拜亲祭祖,而且让她在白鹿原上没有立锥之地。斗地主、分田地的农民运动戏剧般地暂时改变了农村贫富悬殊的面貌。经济上极端贫困,思想上毫无判断能力的田小娥在黑娃鼓动下当上了妇女主任。随后,运动失败后反革命力量的反攻倒算粉碎了她的美梦。波诱云诡的社会变幻令田小娥慌乱无措,无所适人。她在斗争中遭受了皮肉的创痛,也从此失去了黑娃这一生活上的唯一依靠。田小娥继被休回家之后第二次陷入了绝望的幻灭之中。要么死亡,要么堕落,在生活动荡的狂飘中,如茅草般柔弱的田小娥毫无选择的能力。为了救助丈夫,在空无所有的境地,她被逼出卖作为女人特有的性消费的载体一身体,屈从白鹿镇保障所乡约鹿子霖的淫威,这样做有一个除了死而不得己的原因:她获得了聊以苟活的生活来源。无疑,田小娥堕落了。使她滑向深渊并且导致死亡的是成为鹿子霖报复白嘉轩的工具,一鹿子霖与白嘉轩明争暗斗的牺牲品。父权的中心统治地位无情地对女性从肉体到灵魂构成压迫。“父权就是父亲的权力,父权制指一种家庭一一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和政治的体系,在此体系中,男人通过强权和直接的压迫,或通过仪式、传统、法律、语言、习俗、礼仪、教育和劳动分工来决定妇女应起什么作用,同时把女性处置于男性的统辖之下……”。小说中,白嘉轩一生娶过七房女人依然引以为豪壮;鹿子霖满村当干爸、逛窑子依然人前人后道貌岸然;黑娃睡人家女人、当土匪、依然可以当保安团营长,堂而皇之回原上祭祖;白孝文堕落潦倒至死亡的边缘,依然可以作保安团营长、滋水县县长;鹿三用梭镖杀死田小娥不用偿命,依然干他的农活过他的日子。与此相对的是,鹿兆鹏媳妇守着活寡、患淫疯病,为了不辱家风,却惨死于父亲手下;田小娥挣脱屈辱的羁绊追求个人幸福被认为千夫所指,万人不齿的坏女人。她与鹿子霖设计惩罚三十岁仍打光棍的混混儿狗蛋,最终把自己送上了行刑柱,而行刑者却是主谋鹿子霖。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古文素养教育学论文

1高职高专中文生对“古文”素养存在的部分问题

通过近几年来对职业学院的中文专业生的古代文学学习情况以及作品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认识该客场方面:有86%以上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很重要,61%的学生认为对以后的就业情况有实质性的作用,有72%的学生认为学习古代文学能提升内涵;至于学习古代文学的心理方面调查:有22%的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有71%的学生认为一般,有7%的学生感觉厌恶。在关于古代文学阅读方面,有60%以上的学生总是阅读教师推荐的文学,30%左右的学生并不是个人的爱好。其中在古典小说中《西游记》位居榜首,但是能将本书真正阅读完的还不到34%;当问到学生们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作品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从秦朝之后到现当代的作品,甚至还将萧红、郭敬明等搬了出来。根据调查的显示,高职高专的中文专业学生只有对古文具有一定的兴趣,他们才能意识到古文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缺乏了自主性和积极性,加之对学生缺乏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不够透彻,致使出现这样的现状。

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关系到他们自身的人格构建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高职高专学院要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

2如何培养学生的“古文”素养

2.1优化职教的方向

古代文学的文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具有各自的艺术特质,针对高职高专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认知方向,还要正确的它的教学方向。一般的可将教材分为《词》、《诗歌》、《赋》、《小说》、《戏曲》等,这样分门别类的揭示了古代文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有助于学生深入的了解问题的特征。如以诗歌为例:先讲诗歌的发展和流变,再将诗歌问题的美学特征,接着传授古代诗歌的大体方向,最后再通过个案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教会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在学完之后,把无论对于哪种古代文学现象和作品都能掌握它们的基本方向和教学模式。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栏目更多

孝文化论文

相关期刊更多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

时间频率学报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生命与灾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民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