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普教育

小学科普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小学科普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科普教育

西藏大学天文科普教育构建

1在西藏地区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的优良条件

1.1优良的天文观测条件

众多周知,由于大气窗口的存在,也即来自外太空的电磁波,由于地球大气的选择性吸收,只有可见光和无线电波,才能得以到达海平面,而位于大部分水汽之上的高山,除了可见光无线电波外,还可作红外以及亚毫米波天文观测。所以一般而言,对于地面上的天文观测而言,对于高海拔均有着一定的要求。而世界上大多数的专业天文台,也均建设在高山之上。如波长在22f到1mm处,由于水汽的严重吸收,这部分波段对于地面观测者来说完全不透明,但在海拔较高,空气干燥的地方,其通过率可以达到3O~60。在海拔3500m处,部分亚毫米波段如800,u_~910f的亚毫米波段的透过率约85。而除了高海拔的要求之外,光学望远镜的选址,就视宁度之外,还要要求远离光害。射电望远镜,低频的需要良好的电磁环境,即要远离电磁污染。高频如亚毫米望远镜,则对于大气的干燥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的气象数据证明:中国西藏有北半球潜在的更好的亚毫米波台址。就西藏羊八井地区来说,每年l2月至1月份的气象数据显示大气可沉降水(PwV)<1.0的时间比例达到7o以上,PwV最好时达到0.2ram。而这一条件也是亚毫米波天文台在西藏的建设成为可能。另外除地理和气候条件外,人为的因素如城市灯光、烟尘和无线电发射台等也影响天文观测。西藏主要以农牧林为主,工业不发达,这些因素减缓了人类对自然环境与大气的污染。一般认为,在视宁度、大气透明度、夜天光亮度等几个指标方面,在青藏高原有可能找到世界一流天文台址。所以综上所述,就天文观测,尤其对天文科普意义上的天文观测,西藏广袤而高海拔的地理特点,使它具有了不可多得天文观测条件。如果在西藏地区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单就天文观测条件而言,西藏首先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1.2已有的天文大科学装置

2009年9月9日,“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落户西藏。该项目旨在将原先放置在阿尔卑斯山上Gornergrat海拔3200米的K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拆卸后,移址安装在海拔4300米的中国西藏羊八井。预计在2011年年底完成安装,进行试观测并展开一些科学目标研究。而西藏大学,正是抓住了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在西藏建设的机会,与国家天文台合作,一起成立了“国家天文台一西藏大学联合天体物理中心”。其成立之初的目标为:利用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在西藏建设的机会,发展西藏大学的天文学科,尤其是发展与亚毫米波望远镜密切相关的射电天文技术和方法,同时,为将来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的运行、维护、技术升级和改造培养高层次的后备人才,以此带动西藏大学在射电天文、机电、通讯、控制等领域交叉学科的发展。也为将来在西藏发展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奠定基础。在经过了近2年的发展后,该中心于2011年8月14日成功升级为“西藏自治区一中国科学院联合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该实验室又重新提出了自己的工作方向:一是当前为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培养设备运行与维护、技术升级改造的电子、通讯、控制等方面的高技术人才;二是当前培养主要以利用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观测数据从事天文学研究的学术人才,在西藏大学开展天文学研究;三是在西藏,面向西藏地区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公众开展天文科学普及教育;四是面向西藏,培养未来到西藏天文观测基地工作的人才。在最早专为配合K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以及旨在推动西藏大学天文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又新加了一项很重要的目标:在西藏地区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工作。因为事实是:为了实现为KOSMA培养专业天文学人才以及推动西藏大学开展天文学科建设,首先让该实验室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走在前面,才是最朴素而最可靠的第一手段。而在西藏地区展开天文科普工作,西藏大学自然就成了首选单位。因为西藏大学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参与合作的“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在西藏羊八井(离拉萨9O公里),有国内第一台可供常规观i贝4的K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西藏大学提供一些后勤的保障和维护工作,而在做这个工作的同时,西藏大学的教师、学生、天文爱好者,首先就有了第一次接触到专业望远镜和天文观测的机会。实际上在“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的带动下,此后不久,又有两架光学望远镜(40CM\60CM)在羊八井建立起来。这样,在西藏大学开展天文科普教育就有了更好的手段。

2在西藏地区开展天文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点击阅读全文

教育局学校体育艺术科普发展意见

各中小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结合我省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和“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施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区中小学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全面提升我区中小学体育艺术科普教育工作水平,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努力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与高水平教育强区和体育、文化强区建设水平相匹配,体现教育普及和质量水平,具有*特色的学校体育艺术科普教育体系;构建中小学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通的体育艺术科普校本课程体系;牢固确立“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学校和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美育和科普教育环境,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全力以赴,在20*年把我区建设成为“浙江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并力争成为国家级示范区。

具体目标:

(一)开齐开足体育艺术科普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课率和课时开足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所有学校按规定开设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外、校外体育艺术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率达到100%。

点击阅读全文

科学素质教育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县开发区管委会,县各委办局,县各直属单位: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推动、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对于我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建湖”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行动计划(*-2010)》,现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开展为提高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四大主要行动”;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的“四大基础工程”;建立和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和监测评估的“四大支撑体系”。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富民强县、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建湖”的目标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总体目标

适应“*”时期建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年到2010年,全县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全县公民科学素质有较大提高。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阶段性目标:

点击阅读全文

市区实行科学素质活动办法

为推动新时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提高我市公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服务能力,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和《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着力推动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十一五”基础上显著发展,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进一步拓宽,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更加理性,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得到提高,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新成效。突出工作主题,加强对低碳生活、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创新创造、身心健康等观念和知识的宣传普及。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点击阅读全文

科技局科学素质教育计划

根据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国发〔*〕44号),制定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本《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

二、方针和目标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