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小学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
首先根据小学生好奇、好游戏的特点,把新课开端寓于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利用“畅所欲言”的教学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交流量,增强了学习信心。再次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达到某一特定效果或解决某问题,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
激发兴趣,自觉学习;畅所欲言,争先恐后,“小能人”,点拨引导;创新教育,动手操作。
人类已经迈进高度信息化的21世纪,信息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校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下面就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教学激发兴趣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和展现知识点的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参与兴趣不强,造成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理想。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事先准备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只需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课件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了以往写板书的时间,也可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整个教学内容连贯、完整,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并运用知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善于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能力,对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应该意识到,小学生阶段的思维空间与理解能力受限,对小学教学中的一些“概念”难以理解,此时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幻灯片”时,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PowerPoint”软件,更不知道如何操作;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尝试,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PowerPoint”作品,由教师进行点评。在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时,教师要善于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优秀的演示文稿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来说,学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获取知识。例如,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在学到“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搜索“对称图形”的图片并在课堂中讨论,学生通过下载图片、观察与对比图片就会发现,这些图形有非对称和对称,其中对称图形也可分为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由于图片是由学生自己搜集的,再加上平时学习、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因此学生形成了发散性思维,展开独立的思考并获得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自主探究、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并且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学习与生活的必备工具,加强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意义重大。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人们的生活还是工作,都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为了适应这种趋势的发展,教育部门也把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之一,当初只在大学开展的课程,已逐渐深入到小学教育阶段中。但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不是从一年级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而是到三年级才开设,课时安排得也不是很多,旨在使学生初步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熟悉一些它的特点和简单的应用,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做必要的准备。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积累的教学经验,粗浅地谈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一、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浓厚兴趣的驱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的教师说了,学习信息技术还用得着激发学生的兴趣吗?他们天生就对计算机感兴趣。我认为并非如此,学生感兴趣的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对计算机中的游戏感兴趣,当然也就谈不上对信息技术有天生的兴趣,因为信息技术不等于游戏。信息技术相对于游戏来说,要枯燥得多,学生是不会天生对这种枯燥的知识产生兴趣的。要想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教师就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下工夫,使学生从内心爱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一)以游戏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生天生对游戏没有免疫力,计算机能够玩游戏这是所有学生的共识。所以,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和计算机能够玩游戏的特点,以游戏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键盘指法的学习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要想调动起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必须打破常规。我充分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在计算机上安装了“金山打字”软件,软件上设置有“吃苹果”“打地鼠”等练习指法的小游戏,学生要想在游戏中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指法熟练才行。学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学习指法时特别认真,而且自觉地去进行练习。此外软件还设置了速度测试PK打字高手模块,练习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看谁打字最快最准确,安排学生开展竞赛,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打字速度和准确率。
(二)以绘画激发学生兴趣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特征,在学习的时候自制力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且学习的主动性差。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创设下的大容量互动教学平台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主动性;学习兴趣
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探索,从而高效地完成任务,完善认知,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放下对教师的戒心,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真正发挥自身教学主体的作用,从而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整理英语句子”时,教师没有把键盘上的各个功能键一个个地介绍给学生,而是将学生认识键盘按键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任务。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输入字母到输入单词再到输入句子。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每一个任务后,就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的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输入错误的字母后要怎样删除,要怎样才能输入大写的英文字母,一些特殊的标点符号要如何输入?当学生产生疑惑时,教师没有急于解答,而是提示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其他按键等方法来解决。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不但获取了新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增强了自主意识,磨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
二、游戏练习,巩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注重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应用优势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就美术教学来说,小学生通过对其他优秀作品的欣赏,更容易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这种任务的驱使与传统的说教教学方法不同,小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愉悦情境中可以积极、快乐地进行探索与学习,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前提的这种整合顺应了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利用课程的性质积极进行情境的创设,为小学生充分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空间。例如欣赏《各民族朋友》时,如若只看课本中的图片,很可能会影响到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如若将信息技术利用进来,多下载一些关于我国各个民族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感受到多民族的生活差异,让自己的情感融入于其中,帮助小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总结各个民族的代表性,使其在自己的创作作品中展现出来。另外,教师再通过收集一些成功之作与失败之笔,通过举一反三说明成败的因素,使小学生继而掌握其绘画的深层内涵。
二、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必须要注重对小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在实现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继而通过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及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想方设法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来画虫》这一节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先利用计算机收集相关虫的图片与资料,再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来查找这些虫虫的绘画方法,并收集相应的资料,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分组教学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通过协作来完成虫的绘制,并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绘画能力。
三、注重信息技术的平台作用
实现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其中强调的就是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服务于教学的工具性能。将信息技术作为美术的认知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实现对美术信息的获取,探究美术的神奇之处,将美术课堂拓展到网络信息平台中,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变小学生的“要我画”为“我要画”,在以培养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利用动画或者是电子画的制作,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总而言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有效地整合起来,随着整合实践的深入,美术教学的质量也会得到极大地提升。实现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变枯燥的知识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发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最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