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校园文化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让校园主题展板成为展示班级文化的平台
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基本目标,以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为基本职责。如果能让校园主题展板成为呈现班级文化的窗口之一,成为学生风采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开发潜能的机会,校园文化就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真正发挥其独道之功。为了达到之目的,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本期板报主题,并让学生对承办板报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每期板报之前在班级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自主优化组合成编辑(美编:负责收集插图资料。文编:负责收集文字资料)、板式(负责设计版面与画版式)美工(负责写艺术字和画插图)、综合(负责挑选上交的书画、手工、习作等作品或摘录校园内外要闻等)等小组,展开设计,评选优秀,为出板报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工作。再次是让各组优秀人员参与到板报承办行列,完成板报。随后组织全校学生参观展览板报,起到资源共享,互相促进的作用。
二、让文化展板长期保鲜
图文并茂的校园文化展板,让参与设计承办的师生有一种成就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纵观校园文化展板:有美德教育类,传统文化类,科学技术类,文明礼仪类,体育艺术类等等,这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展板不光美化校园环境,具有艺术价值,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是一本内涵丰富的教科书。但在实际生活中,那些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展板似乎只在张扬外表美,并未绽放内在美。只成了装扮校园的饰品,并没有彰显教育价值,成为师生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如能让校园文化展板常换常新,定时定期给学生供给新鲜的知识营养,发挥其时效性、实效性、美观性,就会具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优雅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
三、把校园文化展板中的内容融入竞赛活动当中
彰显活力的校园文化展板,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目的,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动机,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呈现给学生的内容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跟习惯养成紧紧相连,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良好氛围,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真正达到“求真务实,以美育人”的积极效果。它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分支,以其独具风格的魅力给学生明理导行。实践证明,把展板中内容像诵读国学经典一样列入每学期的竞赛活动当中,让学生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对学生积累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校现行德育模式的低效、社会上道德失范、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等,无不彰显着在新形势下要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必须积极促进学校德育的创新。校园文化作为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强烈而自然的化育功能,这种化育功能与那种以教师教、学生学、单向灌输为特征的传统课堂理论教育的功能具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为进一步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提高实效性提供了重要视角。
一、丰富现代德育理论的有效探索
新时期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给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更需要从德育的方式、方法、机制等方面去发现其自身的症结,寻求德育工作的创新,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社会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变革,青年学生的人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也产生巨大差异,给学校德育的实施环境带来新情况、新变化。在此背景下,传统德育理论不足以为提高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新视角,不断丰富德育理论。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适应了现实需要,建立起在此视域下开展学校德育的新理念、新原则、新模式,进一步充实了现代德育理论。
二、在校园文化视域下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五条重要的途径之一,强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为我们在校园文化视域下积极探索学校德育的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导和理论依据。
(一)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特色
第一篇 一、理念文化建设
实现理念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建立一种“融合”的思想。正如一快充满甜蜜味道的糖滑入一杯加满开水的杯子,当它被水逐渐溶解的时候,水也被糖块所充盈,从此,平淡的白水有了甜意。基于“糖块和开水之间相互融合”,这个简单而充满哲学意蕴的事实,把“融合”思想作为建设学校文化氛围的抓手,建立在一种双向乃至多向互动基础上的思维模式。学校管理者要率先从法规,以德治校,解放思想,事事用心,以人为本,明礼诚信,廉洁奉公,率先垂范;做到珍惜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感情,尊重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付出,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引导教师理解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学生的可塑性;多一份开放和宽容,就多一份肯定和鼓励;多一份欣赏和合作,就多一份期望和收获的平台。开放是现代社会一种完美的品质,可以最大程度地吸收外在多种有益的东西来丰富自己的心灵和头脑。突破封闭,开放自己需要包容和欣赏的心态,没有包容和欣赏,开放则无法持久并取得最大成效。包容、欣赏和开放相互促进,互为动力。无法包容一个人的缺点,你就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不能欣赏一个人的优点,你就无法“拿来”并影响自己。开放、包容和欣赏的价值取向是合作。应该承认,“单打独斗”仍然是许多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也是很多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通过合作,教育不再是一件单调和枯燥的事情。而作为学生,则会发现,学习原本是那么的快乐。学会合作,成长起来的往往不止是专业和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二、管理文化的建设
学校理念文化作为一种闪耀理性光芒的东西,它好比支配一个人行动的纲领,学校管理文化则使这种行动纲领尽可能地完美运行下去。正是靠着管理文化的力量,理念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理念、思想和精神看似抽象而深奥,实则因管理的存在而不断具体生动起来。管理之所以能够称为文化的一种,它所起到的作用就绝非仅仅是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更多的是帮助和指导、培养和提高。学校管理者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切管理都是为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存在,不是为了约束和禁锢人而存在。管理文化为理念文化而服务,理所当然地,管理文化必须体现出理念文化的内在价值。名师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取决于教师个人对事业的追求和学校对他们成长的关心支持。优生也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学校文化的空间让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提升。学校管理应该突出以人为本和民主管理的文化特质,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大众性,为师生共同发展创造自由空间,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使校内每个分子都围绕核心,齐心协力、同心同德,达到“文化氛围”的性质和作用有机统一。如《教师评价体系》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在没有奖罚的条件下,通过评价,唤醒教师内心的成长渴望。如《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在没有严格约束的情况下,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原动力。构建师生之间和谐互动,教师之间和谐互学,学生之间和谐互学的空间。用充满至爱和责任的力量来支撑管理,因为至爱和责任是和谐的基本元素,更是促进文化氛围形成的基本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爱的艺术,爱是放之四海的真情。而这种爱,对学校而言,既表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样也体现在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因此,管理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就应该是具有培养人、发展人,使人从较低的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而不仅仅是规范和约束人。
三、环境文化的建设
应该说,环境文化是最能够体现理念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内在价值。校园环境不但是一所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台和载体。当一个陌生人来到一个学校的时候,首先进入他感官的东西就是校园环境。学校环境的建设必须是基于学校理念文化和管理文化基础之上的,或者说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学校理念文化和管理化为学校环境文化,既诠释了学校教育理念和管理价值,又使学校环境建设有了中心思想和价值追求。如此一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些具有抽象文化内涵的东西就能够被人触摸到、感受到。学校管理者要针对学校所处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学校的整体布局选择设计,转化生成,着力塑造和表现环境文化。“一训三风”突显醒目,可以成为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发展的动力;花坛树距间的醒示牌,向师生友爱地提醒: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人与自然的完美;楼道内师生的书画作品,翰墨留香中透露着师生的灵性和才华,宣扬着“天道酬勤”的劝勉内容;寓意深刻的雕塑,鞭策师生踏着朝阳,沐着晚霞,放飞理想;展示才华的文化长廊,激发师生的追求和向往;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是个性发展平台。这些环境文化的建设,或者学校教育理念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塑造,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学校的文化氛围弥漫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以文化的魅力去影响教师和学生,最终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素质,从而使师生的思想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素质得到提高。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灵动有力的学校文化氛围是非常靓丽的一笔,它产生的作用使师生浸润在一种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文化熏陶中,大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品位。
摘要:校史反映和代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历史,是构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连接了校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称作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和载体。本文通过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及现今发展状态等方面,分析怎样才能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史的作用。
关键词:校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在两个方面有所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教学和研究成果,学科等)衡量的状态可以被称为硬实力,一些不能直接由客观事物状态表示的便是软实力。软实力通过文化和观念因素来取得。而学校软实力的其中一个代表元素便是校史。校史作为一个传承校园文化的纽带和桥梁,给人们提供了解历史的凭据,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校园文化,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校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在校史文化工作建设中,相关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壮大,研究手法也日趋丰富多元。但是校史编写的片面性、主观性及平淡化等方面的问题仍是阻碍校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很多学校将研究和编纂校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分割出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采取了比如建设专门独立的机构和设施、聘用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与学校其他各部门和普通人员的分离,使得官方纂写的校史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他个人纂写的校史。再加上官方与个人在各方面资源投入的悬殊,使得校史逐渐演变为一家之言,而个人校史则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最终导致其没落。
二、校史文化研究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摘要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它作为一种隐性而独特的亚文化形态,在推动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的提出,为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要植根岭南文化土壤,着眼文化人才培养,以世界眼光融通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以大学城的建设为契机,打造高校校园文化的广东品牌,为建设文化大省作出更大贡献。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广东由于毗邻港澳、濒临海洋,又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加上岭南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的孕育,广东高校的校园文化一直以其国际性、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融贯中西,在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构想,担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使命的高校,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为广东的文化大省建设提供恒久的人才支持,担负起文化大省建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角色,是摆在广东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发展机遇。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殊地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系。文化的发展,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不仅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最终尺度在于人与文化的进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且更加清醒地看到,文化作为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象征,作为价值观的体现,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着恒久的支持,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恒常的人文精神资源。“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1],大学往往成为国家甚至人类的思想库、社会思潮和时兴理论的发源地。在看似平静、平凡的大学校园中,师生们心情宁静地从事着整理文化、保存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神圣事业。高校的师生们在长年累月的教学活动中,展现着自己博大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人类历史和当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思想“,使万物相生而不相害”“,学问共容而不相斥”,真正做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构筑起人类社会中最为神圣和高尚的精神殿堂。在社会各种思潮的消长起伏中,孕育并植根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可以看作是社会文化中精神因素变化的“晴雨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总是起着某种社会先导的作用。校园文化的主体作为高层的知识分子,也不会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文化继承。他们肩负的使命也使他们更渴望从事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这种创造开拓的特点,决定了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文化更具有超前性。校园文化中的新思维、新观念,强烈地冲击着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文化向前发展。学校创造的新科技、新文化不但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有时候会引起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文化大省建设中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同时也是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窗口。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是一种环境的影响、气氛的影响、也是一种意识的、习惯上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推动学生为把他们自身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要把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关键是要优化文化人才结构,不断壮大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形成一批适应文化建设需要的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人的现代化素质,是能否建成文化大省的决定性因素。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教育单位,既是教学基地又是科研基地,而其中首要的是人才培养。__同志曾经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从中我们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人、发展人。而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学校这一教育机构的价值观、人才观、办学宗旨、教育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塑造的结果———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然要走向社会,转移给社会。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主要依赖三种“文化流”的作用:一是人才流,二是知识流,三是传播流[2]。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的人才,就像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断为社会文化的建设起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为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挥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