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剧表演论文

戏剧表演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戏剧表演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戏剧表演论文

戏剧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要求与价值

摘要: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戏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对于国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建立有着关键的作用。戏剧作为综合类的舞台表演艺术,在人物塑造、歌唱形式、服饰造型、基本动作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虽然戏剧发展造诣很高了,但戏剧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适应大众对于休闲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戏剧表演成功与否的考量标准就是观众的认可度,尤其是当代社会,关注和流量已经成为戏剧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要想抓住观众的眼球,就需要结合观众需求进行戏剧创新,使得戏剧能够走在时代的前端,引领大众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同时,戏剧借助自身的升级及调整,创造出更多经典的、优质的戏剧作用,助推戏剧文化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戏剧服装设计;色彩要素;时代要求;价值追求

0 引言

戏剧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包含着许多艺术影响因素,这些艺术影响因素对戏剧起着不一样的作用,它们在戏剧表演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戏剧表演中,演员作为表演的主体,位于戏剧表演的中心、主导位置,演员表演好坏直接决定了戏剧质量的高低。肢体加台词构成了表演艺术的手段,肢体协调性影响美感,语言婉转性影响听感,美感与听感直接影响着观众的体验感,因而在戏剧的表演上,需要落实好美感与听感方面的提升。戏剧本身具有传达思想、表达感情的功能,这要求戏剧的发展中,戏剧表演者需要提升表演实力,正确、全面、到位的传达戏剧的价值与思想。当然,戏剧表演是在舞台上进行的,舞台灯光、背景、幕布等也影响着戏剧表演,服饰作为观众观察戏剧表演者的第一印象,对于观众眼球的吸引起着重要的作用,戏剧服饰的好看、恰当与否直接决定着戏剧表演的舞台效果和质量。本论文旨在探讨在时代要求和价值追求的背景下,戏剧服饰设计中色彩要素如何做到合理的搭配。

1 戏剧服饰设计中色彩要素的时代要求和价值追求

1.1戏剧服饰设计中色彩要素的时代要求

点击阅读全文

秦声秦韵歌盛世群芳争艳竞风流第二届秦腔艺术节综述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于2002年11月25日在甘肃省兰州市隆重开幕,历时12天,于2002年12月6日降下帷幕。这是异彩纷呈、群芳争艳的12天,这是热闹非凡、艺术繁荣的12天,也是共商秦腔艺术发展大计的12天。在这12天里,秦腔艺术带着历史的风尘、和着时代的鼓点、踏着坚实的脚步向陇原走来,于是甘肃兰州,风里飘着秦声,雪里裹着秦韵,处处披着盛装,人人心暖如春。

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是秦腔艺术的盛会,是首届秦腔艺术节的继续和发展,是全国瞩目的高规格、高水平、大规模的国家级区域性盛会。它以党的十六大为契机,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指导,以“创新、繁荣、协作、发展”为宗旨,以“精品荟萃,奖掖新人”为主题,集中展现了近几年来西北五省(区)戏剧事业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取得的优秀成果,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特别是西北人民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这次秦腔艺术节共演出剧目31台,其中参赛剧目25台,祝贺演出3台,晚会3台。在25台参赛剧目中,有13台大戏,12台折子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精彩表演、优美唱腔,充分展示出了秦腔和西北地方剧种的无穷魅力和戏曲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呈现出精品荟萃、新人辈出的良好态势。

纵观此次秦腔艺术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地域特色

第二届秦腔艺术节期间,演出的大型剧目13台,除2台新编历史戏《敦煌魂》(甘肃省陇剧院)、《茸宝记》(兰州市秦剧团),一台改编剧目《王宝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一台移植剧目《金龙与蜉游》(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一台传统剧目《穆桂英大破洪洲》(兰州市秦剧团)外,其余均为现代戏。这些现代戏的剧作家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沉入生命,认真思索,密切关注和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塑造出一批当代生活的典型人物。《思源》、《黄花情》、《大棚情缘》、《郭秀明》、《湟水情》、《天山民警赵新民》、《无声的祁连》、《塞上南国人》等剧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出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大西北人民的情感、气质,体现出西北地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表达出西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时代的理解,对观众审美需求的理解。《思源》(甘肃省秦剧团),真实感人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它紧紧抓住人物命运和情感,揭示人物之间感情矛盾的冲撞,塑造了田玉洁这样一个当代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使她成为一个从追求幸福到“富而思源”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物。《大棚情缘》(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是一幅明快的宁夏回族田园风俗画,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一切情感的发展和纠葛都从戏剧化情节中表现出来。风格庄重而不失机趣,伤情处,催人泪下;戏谑处,令人开怀,极具艺术魅力。《郭秀明》(西安易俗社)以陕西农村为背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一心为群众、一心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优秀共产党人形象。情节真实生动,催人泪下。《湟水情》(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以家乡情、西部情为主线,贯穿以母子情、夫妻情、父母情、公德情,跌宕起伏,催人泪下,它鲜明的青海地域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情感震撼。《天山民警赵新民》(乌鲁木齐秦剧团)则刻画了天山脚下优秀民警赵新民的不凡形象。

值得提出的是,《郭秀明》和《天山民警赵新民》,两台剧目都是以真人实事为原型创作的,但剧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事件的提炼、对情节的处理,都是按戏剧本体要求处理,真实而感人、生动而可信、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统一。

点击阅读全文

反思十七年和戏剧当展

随着各种或新或旧的社会思潮渐次兴替,中国戏剧的理论与实践正面临一个空前混乱的时期。这样的混乱是否存在于所有文化领域且存而不论,至少是在艺术领域,它确实存在着而且正在对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现实的影响。而在戏剧领域,尤其是本土戏剧领域,混乱的程度显然要甚于相关的其它领域。混乱最典型的表现形态,就是戏剧观念的驳杂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戏剧界普遍弥漫着思想与观念上的迷茫气氛,觉得无所适从;诸多似是而非的陈旧观念,依然在对中国戏剧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负面作用。

我们不能想象中国所有戏剧创作与演出按照同一个模式进行,因此,戏剧表现样式的丰富多彩以及不同艺术观念的并存与互相竞争是应该提倡的,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戏剧界目前存在的观念混乱驳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因为多元的语境基于不同艺术观念之间的互动,只有人们基于理性坚持自己的风格与观念,并且允许不同艺术风格与观念平等地互相竞争,才能出现真正多元的、百花齐放的戏剧环境。然而,目前戏剧界理论与观念的混乱,却缘于一个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时期,诸多文化领域都意识到了在思想理论方面进行“拨乱反正”的重要性并且在相当大程度上开展了这项工作,在戏剧界这项工作开展得却很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尚未真正开展过,致使与相关的诸多戏剧理论与观念,仍然在戏剧界不可思议地处于主流位置。这样一种独断和排它的戏剧艺术观念占据着理论高地,戏剧界当然很难出现真正多元的繁荣局面,所以,目前的驳杂并不是经过认真反思的、建立在历史理性基础上的多元,只是由于理论的软弱、放纵或者是惰怠,由于思想文化层面的反思精神的缺失,才使得历史以惯性的形式在不正常地延续。

现在的中国戏剧界,与时代当然有了质的区别。由于给社会造成的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创伤过于触目惊心,因此,从70年代末开始,对于中盛行的极左思潮的批判,在全社会形成了程度较高的共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对于作为期间文化艺术事业之代表的“样板戏”,现在还存在不少相距悬殊的评价(其中既有不愿意触及时间的痛苦记忆而激烈地拒斥“样板戏”的老者,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或者因为“样板戏”与他们青春时代的特殊关系、或者由于在“样板戏”创作演出过程中得以成名而对之不能忘情,因而对“样板戏”有着这样那样的怀恋情绪,当然也还有一部分人,在否定“样板戏”的政治倾向的同时,对于“样板戏”的艺术成就仍然给予高度肯定),但是从整体上看,期间占据统治地位的极左政治倾向,确实遭到了戏剧界的唾弃。尤其是期间所有传统剧目曾经被一律禁止上演,只允许上演几个“样板戏”以及钦令演出的少数几个按“样板戏”模式创作的剧目,虽然各地方剧种并没有被完全封杀,但是要求所有剧种都必须按照所谓“革命现代京剧”的范本移植演出“样板戏”;这样的现象在结束之后的两、三年里,就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一大批中受迫害的著名或不著名的戏剧艺术家被“平反”和“恢复名誉”始,1978年以后,传统剧目终于艰难地渐渐开禁,对民间戏剧演出活动的干预渐渐减少,创作上的空间也开始得以开拓。

但是,政治的批判并不能代替艺术的批判,人的“平反”并不能代替戏的重新评价,对所谓“阴谋文艺”的揭露,也不能代替艺术观念的彻底清理。应该看到,“样板戏”创作所遵循的那些教条现在仍然在四处照搬,足以说明戏剧界对盛行的极左思潮的批判,并没有向着艺术层面延伸,或者说很少延伸到艺术层面上,因此,期间盛行的那些艺术观念也就不可能得到足够的清理。

在某种意义上说,就像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一样,盛行于期间的极左戏剧观念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应该说,导致期间政治对戏剧的强暴,以及导致“样板戏”出现的那些理论根据,既不是出于某个“阴谋家”的个人趣味,它们在戏剧界形成的普遍影响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撇开那些极左的政治观念不谈,坦率地说,指导着“样板戏”创作的那些艺术层面上的思想观念,大到“三突出”、“高大全”之类刻有鲜明“样板戏”印记的戏剧原则,在题材选择方面只能局限于现代题材、所谓“要让工农兵占领舞台”这样的苛刻要求,小到舞台美术方面受到强调的写实置景,以及表演手法上的“生活化”等等,都是在之前就已经出现的,并且已经在戏剧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这样一些实际上最终导致了中戏剧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的艺术观念,在理论上受到的批判相当有限。而正由于被否定的同时,导致与孕育了戏剧的思想基础仍然有着很广阔的市场,我们的戏剧也就没有真正从极左思潮的笼罩下走出来,而戏剧领域目前存在的大量问题,都与此有关。

点击阅读全文

浅谈产业戏剧艺术的探索之路

摘要:景观戏剧逐渐取代传统戏剧,受旅游市场的冲击,又出现了以景观戏剧为背景的文创产业类戏剧。产业戏剧作为景观戏剧的衍生,将戏剧产业化,从戏剧中来,却有别于传统戏剧特点。中国戏剧景观的创作应肩负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任,应将中国的戏剧景观艺术发展成“国粹”,让中华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剧景观艺术推向世界,实现景观与戏剧的和谐共荣、长足发展。

关键词:产业戏剧;景观艺术;探索之路

一、“传统与文创产业”戏剧景观艺术的碰撞

景观戏剧逐渐取代传统戏剧(附表:传统戏剧与景观戏剧对比详表),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之后,受旅游市场的冲击,又出现了新的以景观戏剧为背景的文创产业类戏剧。该戏剧作为旅游区的文化创意产品,则更为注重观者的视觉感受。文创戏剧对现代化高新技术的过度依赖,震撼的舞美、灯光、音乐、喷泉,融入超大实景景观,使得中国传统戏剧呈现出市场化趋势。部分旅游景区为吸引游客,组织大型传统戏剧表演固然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是,更应该注重剧情情境、戏剧结构、戏剧悬念、人物台词等基本要素的体现,以此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和情感共鸣。因此,戏剧不应沦为景观的附庸,而应根据不同的戏剧冲突、语言、舞台说明具体布置景观。比如实景舞台剧《长恨歌》,通过华清池实景演出,清晰地将建筑、山水、亭廊等景观元素融入戏剧演出的每个环节。除演出场地立足于实景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外,更是借助高科技手段来营造戏剧景观,给观众带来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长恨歌》作为我国实景戏剧的代表作,不仅仅只是通过阵容的华丽来刺激观众的视觉感官,更是一部能够通过戏剧情节的升华、剧情的冲突,诗意化的意境营造,让观众体会到历史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戏剧。全剧通过对“两情相悦”“恃宠而娇”“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四个段落的情景营造,在华清池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崔然泪下的爱情诗篇[1]。该剧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特别是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背景景观艺术营造,将《长恨歌》一剧带入实景,使得剧情更加真实和生动形象,真实再现了一段历史,一段人间至情,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激发艺术工作者更大的创作热情,使得景观艺术与戏剧艺术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二、产业戏剧景观艺术的创作思考

1.景观艺术融于戏剧表演

点击阅读全文

秦腔艺术节综述管理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于2002年11月25日在甘肃省兰州市隆重开幕,历时12天,于2002年12月6日降下帷幕。这是异彩纷呈、群芳争艳的12天,这是热闹非凡、艺术繁荣的12天,也是共商秦腔艺术发展大计的12天。在这12天里,秦腔艺术带着历史的风尘、和着时代的鼓点、踏着坚实的脚步向陇原走来,于是甘肃兰州,风里飘着秦声,雪里裹着秦韵,处处披着盛装,人人心暖如春。

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是秦腔艺术的盛会,是首届秦腔艺术节的继续和发展,是全国瞩目的高规格、高水平、大规模的国家级区域性盛会。它以党的十六大为契机,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指导,以“创新、繁荣、协作、发展”为宗旨,以“精品荟萃,奖掖新人”为主题,集中展现了近几年来西北五省(区)戏剧事业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取得的优秀成果,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特别是西北人民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这次秦腔艺术节共演出剧目31台,其中参赛剧目25台,祝贺演出3台,晚会3台。在25台参赛剧目中,有13台大戏,12台折子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新疆建设兵团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精彩表演、优美唱腔,充分展示出了秦腔和西北地方剧种的无穷魅力和戏曲艺术广阔的发展前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呈现出精品荟萃、新人辈出的良好态势。

纵观此次秦腔艺术节,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把握时代脉搏,突出地域特色

第二届秦腔艺术节期间,演出的大型剧目13台,除2台新编历史戏《敦煌魂》(甘肃省陇剧院)、《茸宝记》(兰州市秦剧团),一台改编剧目《王宝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团)、一台移植剧目《金龙与蜉游》(新疆建设兵团猛进秦剧团)、一台传统剧目《穆桂英大破洪洲》(兰州市秦剧团)外,其余均为现代戏。这些现代戏的剧作家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生活,沉入生命,认真思索,密切关注和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塑造出一批当代生活的典型人物。《思源》、《黄花情》、《大棚情缘》、《郭秀明》、《湟水情》、《天山民警赵新民》、《无声的祁连》、《塞上南国人》等剧目,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现出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大西北人民的情感、气质,体现出西北地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表达出西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时代的理解,对观众审美需求的理解。《思源》(甘肃省秦剧团),真实感人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它紧紧抓住人物命运和情感,揭示人物之间感情矛盾的冲撞,塑造了田玉洁这样一个当代生活中的代表人物,使她成为一个从追求幸福到“富而思源”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物。《大棚情缘》(宁夏青铜峡市文工团)是一幅明快的宁夏回族田园风俗画,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一切情感的发展和纠葛都从戏剧化情节中表现出来。风格庄重而不失机趣,伤情处,催人泪下;戏谑处,令人开怀,极具艺术魅力。《郭秀明》(西安易俗社)以陕西农村为背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一心为群众、一心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优秀共产党人形象。情节真实生动,催人泪下。《湟水情》(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以家乡情、西部情为主线,贯穿以母子情、夫妻情、父母情、公德情,跌宕起伏,催人泪下,它鲜明的青海地域特征,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和情感震撼。《天山民警赵新民》(乌鲁木齐秦剧团)则刻画了天山脚下优秀民警赵新民的不凡形象。

值得提出的是,《郭秀明》和《天山民警赵新民》,两台剧目都是以真人实事为原型创作的,但剧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对事件的提炼、对情节的处理,都是按戏剧本体要求处理,真实而感人、生动而可信、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统一。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