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辅导疗法

心理辅导疗法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心理辅导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辅导疗法

大学生轻度抑郁倾向特点及心理调节建议研讨

一、引言

人类在享受日新月异的社会带来的高效、舒适与文明的同时,却由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与日俱增和压力舒缓渠道的匮乏,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到抑郁症的折磨。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全球抑郁人口多达1.2亿人,抑郁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每年给中国带来的经济负担达到了621.91亿元。大学生承受着诸多的烦恼与困惑,在社会优势群体的光鲜外表下,心灵的迷茫很难得到公众的真正理解,“郁闷”已成为大学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头禅。我国学者对青少年抑郁的研究显示,大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可高达18%—36%。抑郁情绪导致大学生学习、交往、生活方面遇到障碍,自伤、他伤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引导大学生关爱自我,走出抑郁倾向,建立和谐的身心健康机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二、大学生常见轻度抑郁倾向的特点

大学生轻度抑郁倾向的常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认知偏差,倾向于以消极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对现状有所埋怨。二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三是社交退缩,对学业与生活表现出无所谓,不感兴趣。尽管这些表现一定程度上与抑郁症有类似之处,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未达到抑郁症的症状标准。因此,我们称之为轻度抑郁倾向。

大学生轻度抑郁倾向在不同的年级、性别、环境间具有显著差别。

1.不同年级的学生抑郁倾向存在显著差异。

点击阅读全文

分析心理辅导对顶岗实习的功用

论文关键词:顶岗实习;安全问题;心理健康;心理辅导

论文摘要:学生在面对即将开始的顶岗实习时,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有巨大的压力。因此,顶岗实习成了学生害怕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文章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分析了学生面对顶岗实习可能产生的心理担忧,并阐述了心理辅导对顶岗实习的意义以及进行心理辅导的方式。目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运用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实践证明,顶岗实习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顶岗实习的内涵及意义

顶岗实习不同于参观式的毕业见习,在企业里,学生作为企业员工,有明确的工作责任和要求。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任务,主要是完成实习工作任务和实习期间的学习任务。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因此,顶岗实习对整个学习生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对正式步入工作岗位更是意义非凡。

二、顶岗实习学生的担忧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资金投入、学生管理等办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企业资源的不充分利用、教学计划的非连续性实施、学生与学校的分离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学生拒绝到企业继续实习或者企业拒绝接受学生实习,甚至还发生了学生在实习中违法犯罪或者意外死亡等重大事故。

点击阅读全文

心理辅导医学论文

一关于开展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思考

一种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程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改革要求教学形式也应以团队为基础。团体心理辅导侧重于“知、情、意”,侧重从医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渗透心理引导,达到预防的目的,体现了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要从“四性”上重视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更有效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迅速适应医疗学习、职业规划和医疗工作的节奏。

1辅导目标的实际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这门特殊的课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参与者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情绪和情感的心理波动,针对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因此,针对不同团队,辅导目标的确定是每个心理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是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核心。辅导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要根据医学生的不同年级、性格差异、所属专业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设置的,关系着整个心理干预实施流程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课前调查是制订有效辅导目标的有效前提,通过观察、问卷、访谈等最基本的调查方式,了解医学生现实需求的前提。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低年级学生设计《分工》一课时,课前调查问卷以基础实验技能学习为调查点,发现医学生做基础实验时并不清楚实验流程、分工合作和实验结果评估。结合调查问卷反映出的问题,设计有效活动方案,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并制作相应的自评和互评表格来检测辅导目标的可操作性,大幅提高了医学生的实验室工作效率和准确度,建立积极的自我工作评价理念,最后通过“群策群力”将这种评价方式和结果转化到团队工作模式中,达到辅导活动的目的。因此,活动辅导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事件,只有真实符合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的辅导目标才是打开医学生心灵第一道门的钥匙,才能使整个辅导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辅导形式的多元性

一堂有实效的医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形式应该避免单一化,要有多元化的活动组合方案。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该组医学生的特设计灵活有序、有效、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方案。不同辅导目标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头脑风暴测试、对话行为训练、角色饰演、心理短剧表演、具体情景模拟、讨论沟通、心理量表测算等。如在为临床医疗本科高年级学生设计《竞赛与合作》一课时候,就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整合团队目标———签署团队公约,形成团队观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夹气球的肢体接触和小组合作夹豆子比赛,提出问题———短句串联游戏和巧解千千结,引发讨论———小丑木偶剧,形成体验———多媒体展示、自我设计解决问题。把多元化的活动方式作为辅导载体是帮助医学生获得真实体验的有效途径,可以让医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轻松地融入体验活动中,形成不同层次的感悟,循序渐进地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扫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完成防患于未然的心理辅导目标。另外,辅导形式的多元性还体现在辅导语言的丰富性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运用强亲和力的鼓励性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当进行真实的自我体验和积极的自我评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智慧和启发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激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发胆怯的学生参与意识,获得交流中的初步体验;引导性的语言利于学生更自然的在参感悟自己内心的情感,尽量投入,以获得最真实的反应。提炼性的语言促使学生在形成浅层次感悟的基础上,挖掘内心深刻的体验,把游戏中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提炼,解决实际问题。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研究

摘要:文章在阐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双重身份,然后说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接着提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最后论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高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管理者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心理困扰、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心理健康教师承担,因此要想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有效培养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基于此,如何建设一支能够胜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一、相关背景

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才,确保每一个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人才都拥有积极、理性、平和的心理健康状态,而要想实现这个任务,心理健康教师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先天遗传的气质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形成,体现时代特征的思想、知识、人格、能力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和职业修养。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指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各种品质内部因素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总和。从广义上可将其分为三类,即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已经内化了的非认知因素[2]。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准入条件为“取得硕士以上学位、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对于其他方面的职业素质则没有硬性规定,这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张莉、甘标[3]以广西高校为例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科研能力不强和待遇不高等问题。一项关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调研报告也表明,学校心理师资建设过程中存在专业人员匮乏、职业倦怠频发、角色定位不清、规范形式化等问题[4]。明确和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内容和结构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前提。然而当前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素质的研究较少,只有寥寥几篇,且主要研究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能力特征和胜任模型,其中胜任能力特征包括认知技能、工作风格、人格特征、职业精神与支持性[5];胜任模型包含个人效能、帮助与服务、管理技能、认知维度四个维度[6]。周向华、孙淑华[7]认为职业院校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分为基本素养和专业发展素养,其中基本素养包含基础文化知识素养、信息素养、仪表素养;专业发展素养包括人格特质、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专业情意素养。笔者现基于国内研究成果,结合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学和心理咨询实践,在与教育同行研讨交流的基础上探索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质,以期为高校选拔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参考标准,同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双重身份

点击阅读全文

群体辅导锻炼初中生人际交往的探索

〔摘要〕本研究采用华东政法大学邬庆祥制定的《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测验》和《中学生同学关系测验》进行前测,选取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困扰的初中生10人,加入2名人际交往能力较好的学生组成12名成员的被试群体,制定团体辅导方案,进行8次团体辅导(持续一学期),采用与前测相同的测量工具,综合辅导记录和个案分析,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增强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一、问题阐述

人际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国内外诸多研究都表明,人际交往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

团体辅导也可译为小组辅导、集体咨询等。加兹达、邓肯和梅多斯(Gazda,Duncan&Meadows,1967)认为:团体辅导是一个动力人际过程,以意识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核心,具有多种治疗功能:导向现实、疏泄、互信、关心、了解、接纳和支持。由于团体辅导可以同时对多人进行训练,既能解决目前因心理辅导教师少而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困境,又能发挥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其效果已为国内外诸多心理学研究者所证实。

本研究选取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困扰的初中生为被试群体,以团体咨询理论与心理健康教学经验为依据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使用标准化心理测量、个案分析和团体过程分析的方法,从团体辅导的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评估。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