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健康测试

心理健康测试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心理健康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健康测试

态度需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武汉某高校大二和大三学生,共182人,收到有效问卷178份。其中,文科72人,理工科106人;大三94人,大二84人。(在所选学校的学生中,部分大三学生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大二学生全部上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本研究选取了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的大三学生和已经上过课的大二学生进行对照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根据重要性、有效性和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形式的理解,进行单项选择,统计各选项人数百分比;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的需求,根据需求程度进行五级评分。问卷集体测试,当场回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

1.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态度。调查发现,根据大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效性、受欢迎程度进行五级评分,结果所得均分都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同度普遍较高。这与刘海燕等人(2010年)的研究是一致的。按照不同年级分类,结果发现大二学生在“课程有效性”和“课程受欢迎程度”上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是没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可见上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学生对其有着更高的认可和喜爱。按照不同专业分类,结果发现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显示,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态度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2.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的理解。①课程开设方式。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以何种方式开设较为合适”进行单项选择。结果显示,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开设,其中37.4%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16.4%的人认为应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40%的人认为应该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②开课年级。根据调查结果发现,34.8%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2.4%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大二开设,10.3%的支持在大三开设,希望各个年级都开设者占39%。这说明学生也意识到每个年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所以每个阶段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③开课人数。根据调查结果发现,26.7%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课程的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45.6%的人希望控制在30~60人之间,21.5%的人希望在60~90人之间,仅有6.2%的人希望在90人以上,可见学生多数倾向于小班教学。④开课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发现,73.4%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应该以传统讲授、团体活动、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多媒体辅助等方式进行教学。

点击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

一、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遇与挑

战并存新媒体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学生是新媒体的积极拥护者。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拓宽了大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广度,延伸了思考人生的深度,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了解到客观世界的一切新闻消息,还可以参与到传播过程和互动过程中。大学生体会并享受着相对自由、平等、开放的空间,自主掌握着话语权。而新媒体对于社会弊端问题的曝光,也坚定了大学生对于诚信品质、公平公正的追求。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提供的平台和空间是相对虚拟的精神互动世界,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其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难以调控与监管的局面。例如,新媒体互动和交往的虚拟空间使得大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习惯于逃避现实的人际交往,并更加容易对周边的师生筑起心理防线,更加敏感和多疑,信任危机由此产生。虚拟世界里,大学生可放纵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休闲娱乐,这也导致大学生易沉溺于网络,不愿面对现实。可以说,大学生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呈现出的特点,与所处的新媒体时代和网络技术无不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既是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拓宽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的外在推力,也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二、借助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1.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技术,以多种途径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保证心理健康的过程。新媒体不仅是获取信息、信息和交流信息的平台,也是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具。通过完善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并实时互动,有效运用。借助网络媒体,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网上心理测试、网上心理诊断、网上心理辅导以及网络心理治疗等,预防和矫正大学生在网络思想的冲击下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网络具有的时效性、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海量信息等特点,这使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较之传统的心理咨询有着更为创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工具和技术层面的新方法,更是理念上的创新运用。所有的网民都可以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同时,无论是网民,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资源、挖掘资源、开发资源,还可以提供资源、传播信息。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事务工作结合在一起,学生不仅在网站上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也能了解到与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及应对当前热点问题的正确心态,实现心理上的满足,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

点击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网络,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网络具有开放性与虚拟性,更具有交互性与针对性。网络的出现,让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更加便利,也给社会发生带来了一些挑战。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讲也是一样,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满足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需求,做好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模式的结合。正确应用网络环境,才能让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要重视教育原则。

(一)学生主体原则。

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网络环境下,调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只有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才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有效结合现实与虚拟环境。

点击阅读全文

网络普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网络普查的相关程序和注意事项

所谓的心理网络普查,就是指通过网络答题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在线测评,得出相对科学的心理普查结果,进而对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心理干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网络普查的相关程序和注意事项如下:

(一)大学生心理网络普查的相关程序一般而言,高校心理普查的对象是新入学的全体学生,采用专业软件对学生进行在线心理测试,具体的测评量表有两种:一是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还有一种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基本程序如下:

1.注册登录。要想取得有效的心理普查数据,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程序在网上进行注册、登录,以便使每一位学生的测试结果都能有效地记录下来。因此,学校要引导被测学生找到指定网页,进入心理测评系统,然后进行用户注册,真实、完整地填写所要求的选项,按“确定”完成注册程序,在管理员进行审核确定之后,学生用自己的学号登录测试系统。

2.进行大学生人格问卷测试。学生在登录成功后,先是进行大学生人格问卷心理调查,这是国内大学心理咨询机构常备并经常使用的调查表。其特点是简便易行,适合调查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容易引起被测人员的心理反弹,是我国高校目前推广性较高的心理测试方式。学生在阅读指导语后进入测试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60道选择题,学生需要回答“是”与“否”;二是“其他需要咨询的地方”,学生进行如实地填写。通过这样的心理健康筛选,如果学生有早期心理问题,很容易就能发现。

3.进行症状自评量表测试。所谓症状自评量表,它涉及了精神症状学较为广泛的内容,如感觉、情感、思维、意识等,全方位、全角度地对人的心理进行了测查。作为一种初级筛查工具,此量表使用比较简便,区分能力强,因此广受欢迎。此量表包含90道选择题,学生在5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完成此量表,就完成了整个心理普查测试。

点击阅读全文

贫困生心理教育模式设计方案

一、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对象和方法:本次调查从97级和98级贫困生中随机抽取80名学生作为贫困生组,其中男生69人,女生11人,农村学生75人,城镇学生5人。再从3个系抽取3个班(贫困生除外)74名学生作为非贫困生组,其中男生57人,女生17人,农村学生32人,城镇学生42人。采用贫困生组和非贫困生组比较法,选用了5种心理测试量表:(1)症状自评量表(SCL—90);(2)生活事件量表(LES);(3)康奈尔健康问卷(CMI);(4)焦虑自评量表(SAS);(5)抑郁自评量表(SDS[1])。由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在统一指导语的条件下同时进行测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心理健康是青年成长发展中可依赖的最重要的资源,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预防心理疾患,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如下方面:

培养健康人格。人格是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源泉。人格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质,如自信、合作、适应、真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进行训练。[2]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现代人的心理特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具有自觉意识,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进行情绪教育。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从本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SAS和SDS测试结果可知,较多的贫困同学有不良情绪反映,不善于调节情绪的困扰。因此应对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学生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推动学习,对情绪进行成熟的调节。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约束性关系和协作型关系。协作型关系强调通情达理的协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转换,扩大心理相容性,能够容纳自己,也能容纳他人,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享受友情的滋润。心理健康教育基于这一思路,教育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领悟人际交往的技巧,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努力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