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素质规划

心理素质规划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心理素质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素质规划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21世纪人才素质和规格”就已成为全球教育研究的热点,而强调心理素质的核心作用是其研究的共同特点。在这一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中,我国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规划和2010发展规划”中均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也开始得到重视。

一、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学研究认为,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阶段新质的出现,都作为下个阶段的基础而促成其在新的水平上生长,人的可教育性就是在不断提高基础水平的嬗变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素质是一个人身心处在发展中的“基础条件”。个体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生理、心理两大基本要素,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身心既美且善”,还是现代社会提出的“个体和谐发展”,无一不认为个体素质结构包含身心两个基本方面。心理方面主要指受教育者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其外显形式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为了使受教育者在身心两大素质方面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者则有必要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就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结合物。而心理素质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使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指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同时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素质教育则无疑是促进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不外乎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生理活动的外显形式是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体育来求得发展;心理活动是内隐的,它可以直接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也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智慧行为、审美行为及劳动行为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都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由此不难看出,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发展既可以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直接训练来完成,后者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最直接的方法。

二、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是指导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指针,它既是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对于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讨

摘要:多种层面的因素影响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中,社会、学校、学生层面的因素构成了大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外在条件,教师职业心理品质与专业素质是内在因素,外在条件与内在因素交互作用形成影响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循环系统。

关键词: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因素

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其心理素质的反映,而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知识技能素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探讨大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对大学教师群体的关怀,也是从根本上关注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效果。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形成和提高存在着现实的制约要素。只有认清所存在的现实要素,透析制约因素的关系,才有发现提升大学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效路径的可能。

一、社会层面:对大学教师角色的观念转变与模糊化

伴随时代变迁,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存在较大差异,染上了不同时代的色彩。如今,高等教育面临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改革也逐渐深化。尽管如此,社会对作为高等教育基本力量的教师却有不尽如人意之感。在现实化的社会中,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就业状况等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从这个焦点散射出去的争论往往绕不开大学教师角色定位这个话题。大学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教师?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无形中影响着教师心理健康的养成和提高。在功利化的社会现实面前,大众对大学教师角色的观念不得不转变,对大学教师角色的定位趋于服从现实需要。这必然导致诸如就业这类问题和指标,成为影响大众评判大学教师乃至高等教育的心理坐标,从而往往使增进学生就业能力这样的功利指标成为社会对当下教师角色的重要期望。如此,象牙塔中的纯粹学术和理性光辉就居于次要地位了。社会现实与学术理性是一对矛盾,置身其中的大学教师是充当现实炼炉,还是理性天使,也引发了教师自身的反思。“为了满足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他们常常不得不在超负荷的身心压力下工作……如果社会不能正确看待教师的辛劳,不能给予有力的心理支持,就会导致教师心理失衡。”与社会大众同步,大学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因为社会现实与学术理性矛盾的存在,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便成为了教师们处理矛盾的不自觉的中介变量。心理素质这个中介变量是趋于社会现实,还是学术理性,就造成了教师角色定位或转变的两难,这就产生了制约大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困境。同时,由于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形成了多元化的大学教师角色期望。这种多元价值判断又使大学教师角色定位呈现模糊化状态,从而加剧了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养成与提升的困境。

二、学校层面:教学科研双重管理压力与职业心理辅导的缺失

点击阅读全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

各市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3号)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14号),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地缓解中小学生在课业负担、人际交往、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中小学德育开拓途径、丰富内容和改善方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现代德育体系,提高德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广东加快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领导和管理,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建立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年前,各市、县(区)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一般应设在高校或科研、教研部门,尚未按此要求设立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既要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领导,又要充分发挥专家业务指导的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作为工作的标准和原则,切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科化和医学化。工作要立足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心理素质。当前主要是立足于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工作要坚持科学严谨、规范运作、定期检查、有序推进的原则,切忌急功近利。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省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中小学校提供服务,切忌以营利为目的。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决定,确定工作发展目标,做好推进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检查和指导。要切实抓好师资培训、科研课题研究、示范学校建设等项工作,指导中小学校逐步推进工作。

点击阅读全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讨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素质教育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一定要从根本上深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一定要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信息技术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学生在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后,在社会上一些“网吧”上网或在家中上网时若遇到较为新鲜的事物,他们都会对此事物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小学生的模仿性较强,在遇到对其身心健康不利的事物时,通常会对其内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里,教师要解决观点、立场及信仰之间的一些问题,让学生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同时将正能量的信念与理想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学环节里教师还要处理学生思想意识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完善其固有的意识形态;同时新技术课程还要为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有较为明确的道德人理念,从而深化小学生对道德的认识。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般来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社会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为培育未来全面型人才。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要依附于以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予以有规划的教学。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心理素质教育要依附于学生的喜好及学生的意识结构。如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有很多小学生喜欢欣赏影视剧,还有很多学生喜欢玩游戏等。由于很多学生喜欢到外面的“网站”进行活动,且活动大部分都是以追趣寻欢为主,那么这种情况对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素质较弱,对于那些不良情景与品行没有足够的抵抗力,从而会导致学生心态畸形,由此发生心理变态等情况。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里,教师一定要予以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只有这样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才会得到完善及良好的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探析

在会计专业教育活动实际开展中,教师应该采取合理化的措施,以此培养出高素质、优秀的人才。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极为严格的要求,除了综合管理水平这个基本要求外,还涉及会计工作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新时代背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科学化的针对性指导,让其更好地成长为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优秀人才[1]。依照实际的专业需要,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让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强化学生基本的会计工作能力,确保会计专业的学生拥有可靠的专业支持。教师还应该依照具体的教学需求以及社会经济状况适当地引进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通过完善的教学观念和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更好地为自身的发展储备能量,从而提升就业率,在工作中出色地完成基本任务。

一、新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现状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的实际进展目前并不理想,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者应该积极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应对方案,确保新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辈出,为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教育工作的关注度不足

在会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中,部分教师的思想发生偏差,未能客观看待职业素养与学生全面发展间的关系,以至于会计专业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2]。如教师对于会计专业职业素质的教育并未给予高度的重视,无法及时掌握教学机会,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合理穿插职业素质教育,导致相关活动的开展受阻,难以强化职业素质教育的力度,致使基本的教学成效大大降低。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若是未能及时更新相关理念,采取科学化的教学手段,势必影响到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有可能引发严重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重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保证更好地维护基本的教育成效,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些会计专业受到资金以及教学方案的干扰,未能及时安排高质量的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课程,导致会计专业教学缺乏基本的针对性以及科学性,难以保证会计专业学生基本素质以及职业能力的稳步提升。在传统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思维的干扰之下,很多学生也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他们认为只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成绩,便可强化整体专业水平及职业能力,从而对职业素质的养成保持着漠不关心的姿态。正因为上述提到的相关问题,使得当前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受阻,无法保证当前会计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水平。

(二)教学模式不具备系统性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