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心理研究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构建科学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同时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最终实现对管理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为学生提供一种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使学生们系统、科学地学习和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研究方法,并从中探寻、研究管理领域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人的具体心理活动的形式和规律。
1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提出
目前管理心理学这门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其实质仍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培养出的学生势必会成为脱离社会并且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来说都是一种不利的状况,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针对目前这种教学状况,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要重视课堂上的学生参与,构建研究型学习模式,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帮助学生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这对培养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研究型学习,就是在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针对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彻底摆脱过去那种被动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吸取了“问题法”、“发现法”的优点,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自主获得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培养研究、探索、创造的态度和方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至理名言,他主张素质教育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走出教材,致力于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提高研究能力。
2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构建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适应方面的问题新生刚开始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可能会出现不适应。首先,研究生课程安排比较灵活,主要是自己安排其他业余学习时间。这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很难适应,容易出现迷茫、无趣、目标不明确的心理状况;其次,由于研究生允许跨专业考试,很多同学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毫不相干,造成在读期间的专业学习困难,学习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大,因此,产生担忧、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情感方面的问题由于研究生的年龄普遍在23岁以上,恋爱、婚姻问题已经十分紧迫。由于学业、科研压力,每天的生活圈子有限,基本上是宿舍、食堂、图书馆这些地方,学生之间交流较少,缺少朋友,自然更缺少异性朋友。“对于没有异性朋友的研究生而言,孤身一人、无依无靠的感觉会加重其心理负担,甚至产生自我怀疑;情感交流方面的缺乏会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的加重,从而产生忧郁”。有的同学由于失恋,一时情绪失控,难以自拔。
(三)就业方面的问题由于我国高校连续多年扩招,大多数读研的学生都是为了能够避开就业高峰,取得更高的学历,以后找到一个更理想的工作。但毕业以后却发现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在同一个工作岗位的竞争上,研究生并不占什么优势,而且很多研究生要求很高,一般不会考虑工资较低的工作。而对女研究生而言,就业更为困难。“据调查,研究生就业的情况排列如下:30岁以下的未婚男研究生好于已婚男研究生,未婚女研究生在28岁以上就业最难。可见,女研究生在就业方面也处于劣势”。面对这种情况,不少研究生感到悲观、失望,对未来缺少自信,陷入迷茫、彷徨的状态。
(四)经济方面的问题研究生学习阶段大都是全日制的学习。研究生几乎没有任何收入,基本上还要依靠父母的帮助,而且从2014级研究生开始,读研都是自费,即使有奖学金,交完学费和其他费用以后,也所剩无几。研究生收入不多,家里经济状况好一点的,伸手向父母要钱;家里条件不好的,只能自己打工挣钱。这给许多同学带来很大的心理包袱:惭愧、烦闷、无奈、内疚,等等。研究生的收入甚少,但花销却很大,这就造成很多学生不得不从事一些兼职。虽然兼职能锻炼人,但也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对其学业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于是,一些研究生在经济上的压力又在无形中转化成了学习上的压力。这样的“双重压力”导致他们出现了抑郁、焦虑等不良的心理。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为了解中小学生对上网的看法、态度和意见,我们在学校三年级同学中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小学生该不该上网”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答卷252份。结果表明,有87.6%的学生有上网经历。当问到“中小学生可以上网吗?”时,约有70%的同学回答“可以”。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支持中小学生上网,这一结果,和全国各地的同类调查有惊人的相似。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青少年迷恋网络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他们作为21世纪的主人,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并熟练的操作和使用网络,的确十分必要。
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的原因,网络又是个繁杂的虚幻的社会,这对于尚未成年,涉及不深的青少年来说,无异是个“陷阱”,特别要提防精神污染、道德污染、心理污染,防止“网络综合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71%的人认为上网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弊大于利,尽管如此,仍有70%的人每天上网平均1小时,约18%的人每天上网平均2小时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极个别同学为了上网,竟置校纪校规于不顾,翻门越墙,通宵达旦。
其中,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是,虽然说有那么多的青少年迷恋上网,但他们对网络的知识了解甚少,79%的同学回答对网络知识了解较少,近10%的同学对网络知识不感兴趣,只有不到14%的同学说自己对网络知识了解较多。
二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学生上网的动机不同,目的各异。在回答“促使你上网的原因是什么?”时,竟有67%的人是为了猎奇,而为了学习需要和查找资料的学生仅占17%,另有约15%的同学是为了上网交友。从上网目的看,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同学是为了学习,却有超过五分之四的同学上网是为了消遣和猎奇。由此可见,当前青少年上网的动机和目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也难怪,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师和家长坚决反对学生上网了。
[摘要]文章以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级和08级学生抽样作《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并和全国大学生常模、山西省大学女生常模、漳州师范学院女生常模等比较发现,女大学生群体强迫症状明显,人际关系、抑郁因子得分也较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病态检出率较低,因此高校应采取教育为主、预防为主、防护为主的政策去提高女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丰富而持续舒适的心理状态。在高等学校退学、休学学生当中,因患有心理疾病的占总数的40%-70%,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女大学生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出现了一些以女性群体为主的高等学校。从近几年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女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生的比例有上升趋势。这些现象说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其特殊性,她们改变了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组成结构,也产生着新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层次描述
(一)关于大专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在2008年11月第一周内,从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7级和08级学生中随机选取15个班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团体测查,主试人员统一培训和要求,测试在20分钟内完成。共发放测试卷682份,回收653份,缺失值3份,有效率达95.74%。通过对调查问卷分类、编号后,我们用北京大学心理测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软件系统对所得数据输机并初步分析,然后将相关数据导入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如下。从附表可以看出,幼专女生在90个测查项目中有反应的(阳性均数为39.6)达到44%,而且接近中等程度(均分2.42)的水平。在9个健康因子中,强迫症状明显,接近轻度反应,除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得分也较高,标准差相对也较大,说明有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比较严重。躯体化得分最低,说明女生生理健康状况良好。与1986年全国常模比较可以看出,除躯体化因子效应明显(显著水平为P=0.011<0.05)较低外,其余因子都有更强的显著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与高三学生常模比较发现,除强迫症状效应基本无差异(显著水平为P=0.048<0.05)外,其余因子(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除外)都有更强的显著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与大学生常模比较可以看出,除强迫症状、恐怖效应基本无差异(显著水平为P=0.049、P=0.045,接近P=0.05临界点)外,其余因子(人际关系和焦虑)都有明显的更弱的效应(显著水平为P=0.000)。
(二)本科大学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2003年,王彦如遵循分层抽样的原则,对山西省15所大学本科院校按照性质分为6类,即:综合院校、医学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业院校,选取了山西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华北工学院等7所学校,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按性别、专业等人口学特征比例抽样并进行个别测查,测查中女大学生样本为488名,研究发现,除了敌对外,女生在其他各因子以及总均分上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在抑郁、焦虑及恐怖这三个因子中显著高于男生得分。这一结果与一些相关研究较为一致。我们认为,由于女性生理特点以及社会上长期形成的一些思想,我们对女生的教育比较保守,女性在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造成女生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而且由于社会仍存在的一些偏见,女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更为强烈。同时考虑到女大学生本身的女性心理特征,使得女生在面对各种成长与发展的问题时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
(三)本科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漳州师范学院的张灵聪和赵广平根据2001年—2006年对14714名女生进行了SCL-90测查,建立了该校女生常模。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分和总分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得分普遍高出男生,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研究结果还表明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三因子是女生心理方面较普遍的问题;随着症状的逐渐加重,敌对因子的检出效率加强。研究的结果与量表协作组的结果不一致,量表协作组全国常模认为男女间总体上并无显著差异;与以往研究大学生群体SCL-90的性别常模资料相同点是承认性别差异,不同的是量的比较方面存在不一致。这一结果提醒人们大学女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大学生群体有较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说明漳州师范学院的学生的心理状祝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1980年以后的教育心理学发展
有人用“科学的春天”来形容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心理学也不例外,各项研究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1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
(1)在基本理论方面,开始关注心理发展动力问题以及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多少的关系。
(2)硕果累累的德育心理研究:首先是李伯黍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的一门新分支—德育心理学》中,首次把德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对德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均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接下来是章志光关于品德形成的“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三维结构设想;还有1988年陈琦以认知学派的“生成学习模式”为依据提出的“道德行为准则学习过程模式”,再加上林崇德教授在吸收了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关于品德结构理论见解的基础上,发表的“品德结构是一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的言论,呈现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3)学习心理方面有燕国材教授在1983年初提出的IN结合论、邵瑞珍等的知识分类学习论、蔡燊安和李祝华于1984年提出解决问题的“定向—逼近—成型—引申”四阶段理论等,也是各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