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新网工程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含义及特点;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建设的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含义、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特点、武汉科技综合实力强,但科研成果档次不高、武汉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较强,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武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武汉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少,企业创新意识淡薄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在提升区域竞争力、获得区域竞争优势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含义和特点,并在对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在积极创建创新型文化,不断更新创新观念,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应创新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构建武汉新型区域创新网络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武汉;现状;对策
一、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含义及特点
1.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含义
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是国家创新网络系统的向下延伸和发展,是国家纵向创新网络中的子系统。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与科技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构成的区域整体创新的体系。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某一专业领域内各种相关的企业,除此之外,科技创新网络还可纵向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横向延伸到提供互补品的供应商。尤其重要的是,区域科技创新网络还必须包括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等,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实际上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各种机构所组成的区域共同体。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背景分析;面临的问题;区域创新网络研究通过对国际上著名的高科技产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我国高新区设立的初衷是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与创业文化是知识创新网络的土壤、硬软环境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基础支持条件、政府是区域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辅助主体、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新区都已具备了区域创新网络的雏形等,具体资料请见:
关键词:区域创新网络高新技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考察和分析.认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未来高新区竞争的主题。通过对国际上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区域创新网络的经典要素模式.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要素分析并提出了战略对策。研究还发现我国的高新区要构建较完善的创新网络,虽然地方政府可以做出一定努力但是还受到来自国家层面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制约。
一、背景分析
作为开拓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文简称高新区)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极地推动了我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3—1988年为孕育期,国家先后建立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高新区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88—1992年为诞生和成型期,开始实施高技术产业开发计划(火炬计划),至1992年底,全国共形成52个国家高新区,除西藏和青海之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有了高新区,全国高新区的布局基本成型:1992年至今,为我国高新区的壮大期,形式出现多样化,并建立了面向科技农业的杨凌专性园区。据统计,2003年我国五十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营业总收入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达到20194亿元人民币。其中北京、上海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超过1500~Z元人民币,苏州、西安、长春等十五个高新区总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相当一批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所在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高科技产业区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资本大量向发展中国国家转移。从成本角度讲,一方面,我国很低的劳动力报酬,尤其是相对较低的知识型劳动力对其有极大的吸引力。据调查,美国一名普通IT工程师的年薪约为十万美元,而在中国却很难达到十万人民币。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各类园区都把引进外资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对外商投资提供大量优惠政策,依靠政策蛋糕吸引外资。而2000年以后全球反恐形势日益严峻,投资安全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独特的安全引力成为吸引全球外商投资的又一个亮点。2004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金额达1535亿美元,是2000年的2.45倍,1990年的12.5倍。
二、面临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区域创新
[论文摘要]提出区域创新是组织问学习过程,分析了创新主体的内部结构以及组织问知识转移过程。系统研究了区域刨新主体实现多样化、差异化知识聚集进而创造知识的过程。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中心突出、梯次带动、螺旋式上升的”提升模式。
区域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区域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处于要素驱动阶段,部分沿海地区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我国区域经济距离真正的创新驱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无论处在哪一个阶段,创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这样背景下,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创新是创新组织间学习
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依赖于区域知识积累,而知识来自于学习与创造。创新组织借助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整合多样化知识而创新。
1学习在区域创新过程居于中心位置。区域创新是企业的R&D、生产、市场商业等部门之间以及知识提供者、金融、培训企业之间合作的集体学习过程.当地知识创造、开发或获取过程是一个集体学习过程主要特征是互动性和积累性。很多创新来源于厂商的交互学习。创新成功的企业,往往能够利用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和创意方面的资源包括内部研发、同顾客以及其他潜在创新用户的联系、同外部企业网的联系、同外部大学、政府实验室的联系等。当代公司几乎没有单独进行创新的客户、供应商和知识生产部门之问的密切交往以及知识交流很可能改善公司的仓新。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产业集群及集群创新;集群创新网络概念的界定及功能;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分析;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分析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创新网络加强了产业集群的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优势、创新网络为群内企业提供了集体学习机制、创新网络降低了企业参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根植性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本文基于创新网络观视角,从集群创新网络概念出发,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对集群发展的作用,结合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网络结构的系统解释,最后以美国硅谷为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
【关键词】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集群创新网络模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创新更加依靠企业间的合作和网络化以及企业和知识生产机构、各级支撑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学习。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改变了创新主体的线性创新模式,以紧密的集群创新网络形式进行,即网络式创新。其主要特点体现为通过组织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积累,而集群创新网络的存在为网络式创新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随着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创新网络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问题。
一、产业集群及集群创新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集群也往往向下游拓展到销售渠道和服务客户,横向扩展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着共同投入品的企业。另外,许多集群也包括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标准化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及商会等,这些机构提供专门化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
[论文关键词]中间性组织交易费用集群创新隐性知识
[论文摘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制度经济学出发,分析了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以及产业集群这种中间性组织在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信任,增强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机理。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的规则网络,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减少专业化和分工发展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合作问题,创造有效组织运行的条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制度形式是介于市场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是大量相关联企业的集聚,威廉姆森在《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则》(1975/1979)一文中指出,不确定性、交易的重复频率和资产的专用性这三个交易特性的高低程度不同,与之匹配的规制结构也不同。这三个决定因素程度较低时,与之匹配的是体现古典契约关系的市场规制结构;当这三个变量较高时,与之匹配的是同一规制结构(企业)。而当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被其称为“三方规制”和“双边规制”的中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存在,是由组织本身的效率决定的。
一、产业集群降低了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从简单交换到非个人的交换形式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分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费用(PC)下降,但另一方面,又会使市场的交易费用增加,其中交易成本是指交易行为发生时,伴随产生的信息搜索、交易条件谈判与交易实施成本;交易费用的提高有时会抵消专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好处。
从企业生存环境角度看,中小企业在专业化生产降低了生产费用的同时,伴随着交易费用的增加。当交易费用的增加远大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生产费用降低时,所有的生产与交换活动都会被整合到企业内部以达到成本的最低化。这样一来,我们所熟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通用企业”就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