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新闻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为了宣传和树立新疆在国际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在国际舆论中争取话语权,新疆电视台开办了《新疆英语新闻》栏目。目前,《新疆英语新闻》已成为新疆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节目的播出也引起了广大英语爱好者的关注。
该文结合实际,探讨《新疆英语新闻》的现状、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以及对策思考。新疆首档电视英语新闻栏目——《新疆英语新闻》的开播,弥补了同经济发达省台10多年的差距,填补了新疆广播电视没有英语新闻的空白。“新疆处在反西化反分化的最前沿,广播电视的作用很重要。”①办好《新疆英语新闻》能促进新疆不同文化、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谐发展。
1.新疆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现状
《新疆英语新闻》2004年5月1日在新疆电视台卫星新闻综合频道正式开播,是新疆唯一一档日播类英语新闻栏目。该栏目以“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为立身之本,适应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形势,通过外国人最易接受的语言通道和便捷的新闻传播方针把新疆的对外宣传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1.1正确的政治方向《新疆英语新闻》遵循我国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和共同准则,遵循党的总的宣传方针,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突出主旋律。严格遵守对外宣传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报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奔小康的稳定生活,使海外英语观众对新疆有一个全面公正的了解。同时,针对西方反华舆论和对新疆的歪曲攻击,《新疆英语新闻》还有针对性地报道一些反映新疆发展稳定的新闻,以正视听。
1.2报道内容及收视对象《新疆英语新闻》采访报道新疆的经济、旅游、社会、文化等信息,同时兼顾重大时政消息。帮助工作、生活在新疆的外国友人和海内外的英语观众了解新疆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民风民俗及自然风光等,同时为英语爱好者提供服务。每期节目的最后以45秒区内或国外的各种精彩风景或民俗民风的画面结束。栏目注重招商引资方面的信息,如在2004年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利用语言优势,先后采写了“老外眼中的乌洽会”、“外国记者关注乌洽会”等双语新闻稿件,除了在《新疆英语新闻》播发外,还分别被《新疆新闻联播》、《午间新闻》、《晚间新闻》采用,起到了内外宣传并举的作用。1.3播出时间及节目内容来源节目每天分别在新疆卫视一套(汉语新闻综合频道),二套(维语新闻综合频道)和三套(哈萨克语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十分钟,次日重播。节目内容主要来源于翻译新疆电视台新闻中心其他栏目当天播出的疆内新闻和新华网新疆板块的新闻,以及该栏目人员自采的英语新闻。
一、当前新闻写作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
《基础写作》是我国普通与成人高校文科各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写作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写作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新闻传播大类的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不仅是希望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够尽快掌握写作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规范和厘清在高中阶段对于写作和作文之间的界限与误解,还能够为学生的进一步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新闻传播类专业后续的写作课程门类有很多,而且随着融媒时代的来临,各门课程对于基础写作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要求又有所不同。新闻学方向的同学需要在文体、语言、结构、立意等各方面重点训练;而广告学方向的同学还需要对于写作的媒介、写作的格式规范以及写作的对象有所熟知;至于广播电视、摄影以及新媒介方向的同学,不仅要能写得出文字,还要有把文字转化成画面以及视听语言的能力。简而言之,基础写作的课程名称看似和新闻传播专业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并不相关,但实际上是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基础写作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重视理论和知识讲授,缺乏实践能力培养;重课堂而轻课外,缺少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重文字媒介写作而轻多种媒介写作,缺乏新闻传播学科思维训练等种种问题,并没有把基础写作课和专业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究其原因,除了学分、学时、选课人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外,主要是基础写作仍然囿于以写作学科为中心的理论性教学传统,即按照以集材、立意、谋篇、用语、修改、文体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和指导,造成了上述新闻传播类专业基础写作课的迷失和困境。这些内容固然是基础写作课程的核心内容,但是如果缺乏新闻传播学科思维的指引和贯彻,仅仅是采取一种就写作法谈写作的教学模式,缺少与其他后续专业的课程的纵横联系,学生会认为这个课程和语文课中的“作文”课毫无差别。学生们普遍认为新闻写作课写的是消息、通讯,评论课写的是时评、短评,编导课写的是拍摄脚本、剧本,而基础写作课写的却是作文,而非文章,更非作品。这些问题的凸显,是每一个新闻传播类基础写作课程的教学者都亟待反思的问题。
二、基础写作教学的改革诉求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个体观察能力、体验、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而能力的培养是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仅靠一个学期32学时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的写作还面临多媒体写作以及肩负揭示真相、引导舆论等多重社会责任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基础写作课教学改革诉求应该贯彻新闻传播的学科思维,帮助学生树立作品意识、多媒体写作意识以及问题意识等观念。
(一)树立作品意识树立作品意识是艺术学科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强调任一创作的完成度和完整性。在基础写作课堂上,强调作品意识就是帮助学生在必须掌握写作一些规律和规范之外,还要告诉学生要尊重自己的写作过程,充分体会写作过程以及注意写作的完成度,即便是一篇小的观察日记或者是体验小品,教师都应向学生树立作品观念。这也是跟学生进行写作思维锻炼的基础和起点。在大一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科、专业等概念,作为新传类的学生应该尽早知道未来所有的个人文字都是需要公开署名发表的事实,这是由新闻传播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的。不仅如此,树立作品观念还要强化学生文责自负的意识,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充分意识到文字的真实性、独创性、公开性等价值,在所有场合都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这些观念如果在基础写作课上就已经解决,在后续的专业写作课堂上就会让学生更加尊重自己的专业所学,对培养新闻理想、专业精神等有所裨益。
(二)培养多媒介写作意识在新媒介层出不穷并呈现媒介融合趋势的时代,包括新闻消息、广告文案、视频广告脚本等在内,其文字部分的完成都不意味着作品最终得以完成。比如一条突发消息已经不能由文字记者单独承担采写和传播,影像、视频、电子杂志、官方微博等各种平台均向记者开放,记者、编辑的身份界限日益淡化,复合报道型人才也在此种新闻生产模式下显得更为重要。不同媒介平台,需要不同形态的新闻产品,新闻和传播专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通晓不同的媒介技术,也必须具备跨媒介、多媒介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基础写作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媒介写作意识,不能仅仅要求学生追求文字的文学性、美感、语感,还要帮助学生为文字增加一个立体化表述的维度,使平面的文字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跨媒介表达不仅体现在话语方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不同的媒介对人的不同感官起作用,调动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报纸以文字符号为主,但是如果是手机报纸、报纸的官方微博、订阅号等,仅仅依赖文字符号远远不够,因为读者在面对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阅读的时候,其他传播符号,如界面、字体字号、线条等都开始参与到这一行为之中,对文字表达有了更加丰富的期待。同样,视频脚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以画面描述或解说为主,如何还原现场,保留真实感和丰富的细节,也是值得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进去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于好文章要多一些判断标准:不仅仅是要主题清晰,语句通顺,还应该符合现代人传播和接受的思维模式。
新闻报道的最重要的题材就是消息,消息能够简要,精炼的反映出事实,不同于其他的文体,消息是属于概括的报道,尽量用最精炼的文字来对事实进行准确的叙述,通过对消息问题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文字变得更加的精炼,改变浮夸,啰嗦等写作上的不良习惯。
学会评论写作。对社会上最近新发生新闻事件的点评叫做新闻评论,新闻和评论是构成报纸的两大主体文体,议论文在中学的语文教学素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议论文进行写作,议论文和新闻文体一样,都是具有论据,论证和论点三要素构成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多搜集一些话题性强,评论多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论,不同的学生因为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的不同都能够找出不同的论点,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更好的分析题意,又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减少学生写作中出现的跑题,偏题问题的发生。评论能够锻炼学生的解题和破题的能力,能够训练学生选词造句的能力,阅读课本教材之外的新闻评论,不仅仅能够让学生进行阅读面的扩大,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帮助学生提高文章的评析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理解图片信息,进行话题写作。新闻的传达方式不仅仅只有文字,还有大量的图片,读图已经成为了现代信息社会最重要的能力,新闻图片,是根据视觉手段来进行新闻消息的传达,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真实性和实感性的特点。
时效性是新闻的基础,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新闻图片就能够大大的增加新闻的时效性,并且,新闻通过图片的形式来进行传播,更好的增加了真实性,比文字的感觉更加的直观。新闻图片大部分都是由一张或者多张的照片组成的,表达的方式比文字更加直观,利用新闻图片开进行语文话题写作的开展,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更准确的把握住新闻图片所反映出的基本信息,并且能够提炼出学生的思想感情,这样能够更好的刺激出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欲望,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中学生不断的掌握和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还包括括阅读的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各种方面的基本能力,并且要拥有能够运用现代化基础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能力,所以说,在教育改革的大前提下,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应该为培养新一代的人才发挥作用,要适应社会的进步,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身发展。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通过新闻文体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的进行写作上的培训,通过新闻教学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的明白事情的经过和发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技能。
作者:巫标辉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田心中学
一、勤于思考大学阶段的学习
一方面要对前人已有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吸收和继承,同时又不能就此满足。列宁在评价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时曾讲到“: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所束缚的人不能得出的结论。”世界高等教育会议(1998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真正会学习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和善于进行独立思考、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和接受前人成果的人。要自觉培养、锻炼大胆怀疑、勇于批判的精神。不要以为书上的都是正确的,不要迷信名人权威。在科学上,是无禁区、无偶像、无顶峰而言的的。要勇于发现前人理论、知识中的不完善甚至错误之处,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并通过学术问题上的讨论、争鸣推进学术研究的深化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有个叫鲁希才的电大学员曾对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袁行霈关于唐诗繁荣原因研究的论文提出商榷,他著文《试论创作自由在唐诗繁荣发展中的地位》,提出袁先生强调的诗坛兴衰与经济相长相消,是经济繁荣导致了唐诗繁荣的观点,值得再讨论。他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史上大量事实尤其是唐代诗歌创作实践的分析,并根据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文学艺术生产不平衡规律,得出结论:导致唐诗繁荣的直接和主要的原因是创作自由。他的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被不少写作教材和相关学术论著选作典范学术论文。今年6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一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就对当前学界存在很大分歧看法的延安文艺的现代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文获得了学校优秀博士论文。
二、重视实践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生命与活力
全在于传媒业的实践及其发展。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学习离不开与新闻传媒业实践的密切结合。重视专业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自觉关注我国传媒业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参与、承担传媒业如报刊、图书、网络、广播、影视等业界的实际工作,一方面通过实际工作锻炼独立从事传媒业务的能力,同时,通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巩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二要进行专业领域里理论、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写作。我以为这是同学们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科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硕士博士阶段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科学研究实质上是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知识,是与本学科专业领域里最权威的学者、最有代表性的观点的一种对话。优秀的学术论文应该达到“新、深、美”的要求。所谓新,是指论文的选题要新,提出的观点、理论要新,运用的资料要新,研究的方法要新;所谓深,是指论文研究的问题要专深,提出的见解要深刻,论证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分析问题深入充分;所谓美,是指论文的逻辑要谨严、有雄辩力,文字表述要准确、生动,语言要清新、朴实、流畅,写作要规范。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认真学好各门课程,重点打好专业基础,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科研,进行科研的训练,努力争取在毕业时能够公开发表一篇有一定价值的学术论文。而对硕士、博士生来说,一定要在系统、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按学校规定写作、发表答辩所要求的论文,并竭尽全力完成好学位论文的写作。在做学问上,我们既不赞成只埋头读书,不思考、研究问题,懒于动手写作的倾向,也反对只读了几本书,仅懂得一点皮毛而没有坚实专业基础就匆忙写作、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做法。应该有一个较高的目标和追求,坚决反对急功近利、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的现象。
三、严守学术规范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术活动虽是人的自由思想的活动,但亦有规矩需要遵守。学术规范是在长期的学术活动中总结形成的学人共同认可的规则。学术规范涉及道德、法律和技术等诸多层面。其核心部分是道德规范,根本的是要老老实实做人,坚守诚信。在做学问上,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任何浮躁、抄袭、剽窃都为学界所不齿。凡学术成果都应由自己辛勤劳动的汗水所换来,“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在我国,许多前辈学者都把“板凳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当做治学的座右铭,从而才攀上了学术的高峰。关于学术规范,还有许多操作层面上的规定,譬如,如何进行学术创新,如何借鉴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著录等等,都有规则需要遵循。对此,教育部曾组织编写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希望大家一定认真读读,自觉践行。笔者始终认为,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一代青年,都应当经过努力拼搏进入大学学习,且最好能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经历,这的确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一段时光。期望青年人不负国家的希望、父母的嘱托,树雄心、立大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掌握过硬的本领,以在将来回报社会,报答父母,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作出应有贡献。我们期待,在未来,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同学中能走出范长江、穆欣那样的大牌记者;邹韬奋、范用那样的杰出编辑家;方汉奇、童兵那样的著名教授;郑君里、张艺谋那样的著名导演;夏青、赵忠祥那样的名播音和名主持。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高一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如97级黎青云的《春夏秋冬话九中》因观察生活,写出个人的真情实感,所以以高一级学生的身份参加学校校庆征文比赛,仍获校庆征文一等奖,并发表在《南海报》上。
二·、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参考消息》、《文摘报》、《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三、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
在教学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对77年到98年的高考作文进行审题,我作分析,详细讲评“状元”文章,让学生较系统地熟知高考作文类型;另一方面,我又以符合写作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作文训练.如200字小作方面,我选了下面一些类型和题目:(1)说明文:《圆珠笔》,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2)场景类片断:《课间的荷花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一场面。(3)徽章介绍:介绍“九中”的校徽塑像,讲清构图及寓意。(4)续写想象情景作文“自习课上,突然一个同学笑起来…”。至于大作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材料记叙文,材料议论文(包括看图作文)等。
四、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