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金钱态度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目的:本研究试图对金钱态度与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并试图考察主观幸福感是否能够中介金钱态度的作用。方法:采用一般心理健康量表,金钱态度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检核表对23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除权力-名望维度外,金钱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显著(B=0.19;-0.25;-0.18,P<0.05),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系数也显著,加入主观幸福感后,金钱态度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从显著变为不显著(B=0.00;-0.04;-0.05,P>0.05)。结论:金钱态度能预测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而金钱态度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会被主观幸福感所中介。
钱越多越幸福,心理越健康么?这个话题无论在学术界还是人们的生活中都偶见争论。Diener等人的元分析显示有钱人比穷人感到更幸福[1]。而Kasser和Ryan发现以金钱为目标的人,通常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2]。Srivastava等则从动机的角度对金钱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调查[3],认为金钱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负性相关取决于寻求权力、炫耀,和克服自我疑虑这两个因素。金钱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研究不多,但是对于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则已经有很多了,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越健康[4,5]。那么金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会否通过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或者直接作用于心理健康呢?在金钱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Yamauchi和Templer编制的金钱态度量表(MAS)[6],该量表后经Baker等人验证修订[7],确定为四个维度,分别是:权力-名望维度,指金钱是用来影响或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象征;维持-保留维度,指将金钱的使用焦点放在对未来财务规划的准备情况;不信任维度,指对金钱的使用抱持着犹豫不决、怀疑的态度;焦虑维度,指把金钱当作是焦虑的来源,同时也是免于焦虑的方法。这四个维度分别从金钱的含义、消费的规划及态度、心理地位等角度来对金钱态度进行考察。这四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本研究就试图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回答。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通过群体施测的方法,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班级中发放问卷。发放问卷251份,其中回收236份,回收率94.02%,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97.46%。年龄从21到33岁,平均年龄为24.16±2.09岁(11人该项资料缺失)。男生144人,占62.6%,女生75人,占32.6%,11人该项资料缺失。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就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还关系到整个社会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阴影、预防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而心理障碍则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身心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生活感到极度不适应。人的一生中会有多次的生活环境的变迁,每次环境的改变都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人的适应能力与自身的生活能力有关,并受到性格和智慧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当代的在校大学生中,不适应问题在大一的新生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大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和一群陌生的同龄人生活在一起,心理上会发生强烈震荡。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新一代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父母眼中的特宝儿,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天之骄子,他们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种很强的依赖感,在心理上又有一种很强的优越感,这也是导致他们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活不适应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大学生的其他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因为一开始适应问题没解决好而引起的,这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足够重视。
2.人际交往障碍。从人的本质上来看,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离开父母、离开家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当中,更始要学习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大学是通向社会的桥梁,当代的大学生一方面希望不断扩大交往范围,通过交往获得信息,达成互相理解,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条件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应所面临的交往情景。他们既要和人交往,但又不善于交往,因此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同时,在与他人相处时,如果与周围人关系融洽,心情就会舒畅,关系冷淡或紧张,就会心烦意乱。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多方面的,如果处理不好,心理上就会产生孤独,情绪上自然低沉压抑。从品质道德方面讲,自私、蛮横、孤傲、猜忌、心胸狭窄的人在集体环境中不受人欢迎。同时,从小在封闭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容易发生交往问题,怕和人打招呼,怕与人接触,在集体场合不敢大声说话,与异性接触感到紧张等心态,这些都与缺乏社交经验有关。马加爵的案子就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因为过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引发心理畸形,实施暴力行为。
【摘要】对广州10所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和Amos4.0进行χ2检验、t检验及F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及专业方面整体上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因素和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表现为家庭融洽的学生比家庭冲突的学生好;大二最好,其次为大三,再次为大一,最差的是大四。结论提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家庭融洽与否有密切的联系,并存在年级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量表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关注。有关资料显示: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压抑症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的亚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大学生仿佛成了社会新的“弱势”群体[1]。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2],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身心两方面的不平衡、不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心理多变的高峰期,很容易受到内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反应,导致心理障碍。如果他们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引导与调适,就会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州十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每所高校发放问卷120份,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进行,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2份,回收率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