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

心理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学

品牌心理学

[摘要]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经济学是以人的理性作为其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的,而心理学在非理性领域的研究拓展了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探索人类行为之后的动机。“消费者对特定的感觉意象与衍生意义的权重,决定了他们购物的具体指向”,本文对消费者品牌选择进行心理解析。

[关键词]品牌心理学

探求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基本原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类的需求并不是平行和同等重要的,而呈现一定的台阶,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较高的需求才会成为激励因素。品牌内涵的发展也正是沿着“功能性-象征性-体验性”的途径演进的,从关注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满足生理、安全上的需求,到追求情感、身份、尊重,然后把目光投入“通过品牌向他人展示自我”,获得一种心理上温馨美好的感受、遐想。

消费者是如何理解品牌的?

我们发现很多人在走进商场的时候,事先对购买什么牌子的商品是有一些考虑的。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另外消费者在购物时还存在着一种规律,即商品档次越高,购买的现象越普遍。从心理角度讲,名牌的心理效应就是反应在消费者认你的牌子,去买你的东西,达到这个效应,你的牌子就差不多成为名牌的行列了。

品牌选购过程的心理学分析

点击阅读全文

心理学营销

摘要:研究和利用消费者心理对于营销决策非常重要,营销人员只有掌握一定心理学才能了解客户的态度,最终促成产品的销售。文章拟针对心理学在营销活动中的一系列的表现提出了一些具体针对消费者心理的营销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营销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策略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以及个体如何作为一个整体,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人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市场营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由于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相同之处,因此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心理学的应用贯穿了整个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心理营销已经成为继定制营销、网络营销、知识营销、绿色营销之后日益崛起的市场手段。

一、心理营销的目标与作用

心理营销,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心理学原理,研究客户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从而相机抉择的市场营销理念。心理营销不仅把客户看作有一定经济地位的人,也看作有一定心理特征的人。客户个体是人的个体,具有普通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同时,作为客户,其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观念、态度、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和心理品质,常常融于购买欲望、动机和行为之中。

1.心理营销的目标:包括相互联系的两方面:一是要适应客户的心理要求、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不仅要适应客户当前的心理需求,还要适应客户的超前心理需求。二是要影响和激发客户的心理需求、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二者都要应用某些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通过有心理针对性的营销方式,使企业形象、产品或劳务服务更好地让客户接受和满意,同时让企业得到更好的收益。2.心理营销的作用:在以竞争和客户统治为根本特征的买方市场,在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日益细分、客户越来越难以伺候的今天,心理营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客户往往对值得他们忠诚的公司保持忠诚。海尔成功经营的经验证明,建立客户忠诚体验的方法并不复杂。商家卖出商品后打个电话给客户,看客户有什么问题,提醒他们随时可与公司销售人员取得联系。一方面打消了客户的顾虑,坚定了客户的购买决定,另一方面通过祝贺或支持信息的情感影响,加强了客户的忠诚度。所有人都会受到诸如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之类心理需求的吸引,引发购买动机。中国市场最独特的地方是,中国客户正在经历的演化速度惊人,让人感觉瞬息万变。因此,积极研究客户的心理变化规律顺应这种变化规律和趋势,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不断满足,甚至诱导和创造客户的各种类型、层次的需求,将自己的产品永久地根植在客户的心灵之中。要更好地组织市场商品流通,提供人们的生活需要,就必须充分了解市场,特别是了解客户市场,掌握支配客户行为活动的各种心理现象,了解客户的消费特点、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生产。做到按需生产、按需经营和销售,即只有按客户的需要制定生产计划,调整生产结构,改进产品设计,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产出更多更好的、受客户欢迎的产品。现代市场竞争,既是市场、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竞争,也是商品销售手段和服务水平的竞争。掌握渠道的心理规律与特点,在交易、服务及与渠道的交往中,正确而有效地运用心理策略和技巧、融通与渠道的关系,使渠道获得满足感和享受感。这样渠道就会对经营者产生非常好的印象,并通过口头传播广为宣传,从而在广大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信誉是最为宝贵的软资产,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长期发展的生命线。

点击阅读全文

心理学纲

在古代的印度和中国,各大宗教的思想家通过对经典的微言大义加以诠释和组织建立了一系列体大思精的形上学体系。在近代中国,这一古老的思想传统因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获得了新生。以唯识学的观念诠释儒家原典《周易》,熊氏成功地将作为东方思想之两大支柱的儒学和佛学结合在一个浑然天成的理论系统之中。概而言之,新唯识论以为作为本心的纯白之意在沾染感性经验的客尘后即迷以逐物,由此将思绪湍飞的内宇宙混同于森然万象之外宇宙;本心一旦与经验记忆相合即生“辟”与“翕”这两种相反相成的势用:辟势表达为发动意识行为的隐微的意向性,翕势则显示为赋予纯白之意以形质的理性阀限;只有即流行而识主宰,于迹象而证真常,方可领略本体寂而能化。静而谲变的复杂面相。冯特以来的现代心理学之主流注重观察者与观察物的分离,而传统的东方心性论只以观察者的主观内省为依归——前者主要研究普通的心理现象,后者则大量涉及特殊的宗教经验。作为东方心性论之大成,新唯识论的整个理论系统象是结合著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结构学说进行现象学的心理描述——由灵明悟性所体验的本体浑然至善,不同于情欲沸腾之"伊德",故而可为个人灵魂解脱的依据;而解释意识行为的翕辟成变论又兼摄意向之张与理性之敛,较之纯任辟势的意向性学说更为严谨周密。我将尝试以西方心理学的的形式改造新唯识论,进而以之为核心将这一独特的思想体系扩展至文科的其他分支领域。

在弗罗伊德之前,崇尚理性的西方思想界一直倾向将忆想思维的醒位视为自我的本然状态;与之不同,东方人在《易传》和《奥义书》的时代即已意识到醒位只是更为原始的熟眠位在结合经验记忆之后的异变形态。在无梦的熟睡中,“我”回到了闻见未染。思维断灭的原初状态;此时,作为本心的纯白之意因蜕去感性经验的外壳而呈现本来面目,只以无知之知证会无相之相。寂然不动的主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醒觉之后,“我”即依止外在闻见和先前意识以历时顺序熏染而成的经验结构展开思活动--清醒状态下的意动深受经验理性所含藏的翕势之牢笼。思之时犹如心灵之眼的内自我实为感性经验隐含的五识之见分在意识宇宙所投射的幻影--它认同外在的五识身,从而凭藉经验记忆计度分别种种名相及其实指。形象的感性经验属于时空之中的个体生命,而抽象的名言符号则属于包含无数跨越时空之个体的文化生命——在忆想思维的过程中,后者必以前者为依托。“我”所以能在思考时熟练地使用"房屋"这一名言是因为个人的经验记忆含有不计其数的楼房屋舍的具体印象。外在的五识身须以意志克服肉体的惰性才能站立起来,而作为五识见分之幻影的内自我亦须以相同的意志克服精神的惰性才能展开忆想思维。就寝之后,随著支撑五识身之意志的消失,伸张的辟势终于挣脱翕势的约束--当此之际,“我”犹如松弛的弹簧,开始在自动力用的牵引下进入光怪陆离的梦境。意识清醒时,主体每以情节完整的事件为记忆的单元;职此之故,在全整的经验结构解纽的梦幻中,意动的惯性总是自然而然地接著偶尔呈现的念头编织可为“我”接受的故事情节。这是当事人向自己讲述的故事,所以“我”时常作为主人公出现于形形色色的梦中——主角为第一人称的小说似乎源于相同的心理机制。梦境呈现时,辟势极度膨胀,但仍受制于先前的梦幻内容。经验记忆的抽象理路以及与当下意念密切相关的记忆片段。梦中之“我”误以先前的梦幻内容和与之相衔的脱序的记忆片段为全整的经验结构,故而总是执幻为真,将心意识变显得虚无飘渺的境相认作客观实际。一旦苏醒过来,君临全整的经验结构的主体即刻证知梦之为梦。

本心犹如蕴含丰厚的种子,由经验记忆之滋养发育成长,形成因人而异的人格气质。多血质的人翕辟二势均甚强旺——辟势始终居于主导,在与翕势和谐互动的过程持续产生敏锐而灵活的应变心智。胆计质的人则辟势强而翕势弱,意向之张与理性之敛难以协调和合。树体时常因外部刺激而失控,爆发短促而激烈的情绪反应。作为心理活动之理性阀限的翕势在外倾性气质中处于被动的客位,而在内倾性气质中则进据能动的主位。黏液质的人翕势强而辟势弱,理性的过度抑制造成保守闭锁的心态。表现为性格内向,对外部刺激反应迟钝。抑郁质的人一如多血质的人翕辟二势均甚强旺——只是翕势居于主导,不断引诱辟势逆向发用。反映在心理活动上则是沉郁而深刻的情绪反应。就个人心智发育而言,幼年时代辟盛于翕:此时,内心浑沛的意蕴使“我”耽于幻想,不务实际;而言谈举止则天真浪漫,无所绳检。理性的抑制力随著经验的累积日益成长,到了成年时代一变而为翕盛于辟:当此之际,“我”遇事每能深思熟,斟酌利害;而言谈举止则老成持重,不逾规矩。幼童所以长于记忆是因为纯白之意黏附感性经验与意识内容的能力较之外敷经验结构之意为强,成人所以长于理解则由于以名言为载体的抽象思维须以经验记忆所含具体印象为依托。形象的“花卉草木”乃个体生命之记忆,而抽象的“花卉草木”则为文化生命之记忆。芸芸众生皆由语言文字之视听濡染外在的文化意蕴,而唯有人类中的天才方能经深刻的内心体验与文化生命融为一体,进而使之生发全新的意蕴。成人凭其经验理性懂得只有以意志节制童稚的冲动才能获取长远的利益。这追逐个体利益的“理性心态”在有著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生命看来可能仍然无异童稚的冲动。文化生命先是以内化于心的道德观念告诫它的成员勿妨群体福祉,如若无效则只能以代表其意志的礼法令加以节制。

我们对翕辟成变的机制已有粗略的认识,若欲深入探究内宇宙的奥秘就唯有具体分析意识层面变化密移的心所或心数。心所依其性质可分为意指对象明确型与意指对象缺如型两类——前者包括妒、谄、讹、乔(做作)、惊、惧、忧、疑、悔、喜、怒、爱、恶等十三数,后者则包括苦、烦、痴、羞、惭、哀、乐、贪、悭、谦、傲、懈怠、精进等十三数。

妒数:认同外在五识身的内自我自觉有与某公争锋的某种资格,而实际表现却不如对方,遂将自伤之感转化为怨憎意指对象的情绪。妒数翕辟二势均甚强旺。

谄数:内自我出于自利的目的思忖应如何讨好意指对象——“谄”指心态而非行为。此数呈现时主体浮上下意识表层的经验结构,是故翕势炽盛,完全牢笼了辟势。

点击阅读全文

小议护理心理学

护理人员不仅要认真负责地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避免发生差错事故,还必须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并动用心理学的知识,配合医生进行各种心理治疗,使治疗工作发挥最大效能。例如在注射时,和患者谈一些其它问题,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再配合熟练的操作技术,而使患者在注射时不感疼痛。又如无痛分娩法也是应用情绪的作用来改善生产时的不适感。

护理工作者就具备的心理素质

健康不仅是指躯体无任何残疾,而且也包括心理(精神)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内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对外能根据环境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具体表现在认识问题正确,遇到生活及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有足够的意志和能力去克服;能与人和睦相处,肯与人合作,并能为公忘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一个护理工作者,就需要有这种成熟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每日面对大量患者,各自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有的人感情脆弱,有的人性情暴躁,有的人爱挑剔、计较小事等,因此,护士自己必须心理健康,才能正确地对待患者。对不同患者,应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要每个患者都感到护士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

如何接触患者

为患者服务,首先就要接触患者。护理工作者必须懂得如何接触患者,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工具。因此,和患者接触必须首先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和患者谈话时,要用温和、热情的语气和态度,使患者感到医院工作人员的和蔼可亲、体贴,以减少他们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当患者谈及其病情、个人家庭及工作情况时,要耐心倾听,全视贯注,不要表示厌烦。进行各种检查治疗时,要向患者说明检查治疗的意义,以取得他们的合作。当患者问及其病情预后时,要注意保护医疗制度的原则,根据情况,给予说明、安慰与鼓励,培养其乐观情绪。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钥匙”,这句话说明了语言对情绪的重要意义。语言也是心理的治疗重要手段,护理人员一定要注意语言态度,掌握语言的艺术,使其在治疗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与患者接触时,也要细心观察患者谈话的音调、方式、面部表情、眼睛视线、姿势以及走路时的步态、装饰、仪表及对事物的注意力等等。只有敏锐地对患者进行观察,才能加深对患者性格的了解,才可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

患者的心理需要

点击阅读全文

进化心理学管理

就其在无论历史形态还是现实形态的学术研究背景中的状况而言,进化论和主体性二者本身构成了相互分离的两个不同的论题,虽然它们可以在理论体系中被结合在一起:从进化论中既未必能导出主体性,又未必会导致对主体性的否定;对主体性的探讨未必要以进化论为前提,反之亦然。正因为如此,又由于心理学与它们二者都具有密切联系,如果心理学不能稳固地确立自己的理论基础,并因而不能自主而正确地处理二者之间以及它自身与前二者之间的关系,那么,前二者在心理学中的结合,就必将导致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混乱,并使心理学的理论局面趋于极端错综复杂化。正是由此所导致的心理学理论局面的错综复杂性,致使进化论、心理学、主体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心理学史的影响,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中构成一大难题,并间接影响到人们对西方心理学史内在逻辑的把握。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阐述,为理解西方心理学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或维度。

一、从主体性角度对西方心理学史的透视

美国哲学家多尔迈在讨论传统哲学主体性观念的递嬗沉浮时,曾引述加塞特的话说,“假如这个作为现代性根基的主体性观念应该予以取代的话;假如有一种更深刻更确实的观念会使它成为无效的话;那么这将意味着一种新的气候、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这个“新的时代”便是试图在哲学理论上注重对“主体际性”的生成及其对现代社会实践的意蕴加以探讨,并因而同时也就意味着,传统哲学的“主体性”观念在完成了它的理论使命和历史使命之后,必然地步入了它的“黄昏”之境[1](P1)。他并进一步评述说,始自笛卡尔的传统哲学的主体性观念,本来“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错误”,虽然它构成了“人的解放和成熟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但“这一阶段的内在缺陷现在已经变得非常明显了”[1](P1)。

虽然多尔迈以上讨论的背景,是哲学理论领域和更为广阔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但是,假如我们接受多尔迈对传统哲学主体性观念的这种历史判定,并以这种历史判定为立足点来考察心理学,那么我们就获得了理解西方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的一个新的视角。这是因为,正是笛卡尔意义上的这种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的主体性观念,构成了西方现代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前提,并因而为心理学提供了一个错误的出发点。这就决定了:心理学在它刚刚脱离哲学的怀抱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证科学“诞生”时,就是一个“时代错误”的产物,是一个已经逝去了的时代精神的某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因而在理论上是脆弱的[2](P10-14)。所以,当被普遍证明是正确的、关于生命的科学理论的生物进化论及其思维方式向以追求“科学”为目的的心理学渗透时(美国机能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既不能准确把握生物进化论对它的理论意蕴,也不能抵挡被曲解了的生物进化论试图要将作为它的研究对象的人这一主体自然化的趋势,从而陷入理论危机。这个危机,实质上是多尔迈据以判定传统哲学主体性观念之所以走向“衰落”的历史理性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或换一种话语方式来说,它与哲学在从其近代形式向其现代形式过渡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危机,在理论实质上是同一的。至少就机能主义的发展导致整个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崩溃、并因而要求它重建自己的理论基础这个意义而言,实验心理学又回到了冯特的时代,或更准确地说,回到了(重新)建立自己理论基础的“诞生”的起点。但是,与哲学对这个危机的反应、即从“单子”式意识的封闭的主体性观念向“主体际性”观念及其理论建构的过渡相比,心理学对这个危机的反应是幼稚而鲁莽的,即干脆而彻底地否定主体性,由此也“开始”了它的“一种新的气候、一个新的时代”,即行为主义的“气候”或“时代”。

行为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否定(人类)意识作为一个存在领域的合法性。然而,正是意识作为一个存在领域的不可还原的实在性,构成了心理学的合乎逻辑的基础[3](P87-92)。所以,当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研究纲领,其理论逻辑被充分展开之后,必将又一次地使整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趋于崩溃,并迫使实验心理学重新回到华生的“革命”的起点上。至少就实验心理学的行为主义传统而言,这就是又过了半个世纪之后,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家们,试图在重新论证意识实在性的基础上,改造或扬弃传统行为主义的种种理论努力的历史逻辑的本质之所在。事实上,伴随着行为主义的发展、或当它陷入危机之后作为它的替代形式的,是实验心理学内外的各种“抗议”的力量和运动。其中,对行为主义而言带有“革命”性质的两种力量或运动,即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逐步演化为在当代心理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两大思潮。作为对行为主义理论逻辑充分展开所导致的危机的反应,这些不同的理论思潮作为当代心理学发展趋势,它们所表现出的一个共同基本特征,是向主体性的回归。当代心理学的这种普遍的向主体性回归的发展趋势,不是偶然的,而具有历史逻辑的必然性:它既表达了心理学作为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的学科本性,又体现着意识实在与人作为主体性存在事实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联。

二、进化自然观对主体的要求和拒绝

点击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