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法指导论文

学法指导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学法指导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法指导论文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

“环境学导论”是环境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对环境学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注重案例教学与科学前沿,实践与学生的参与性、优化考核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环境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环境学导论是临沂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导引性,对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学科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概述、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污染控制方法和环境评价、管理等理论,该课程涉及的知识贯穿于整个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是环境工程的学科基础[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学导论的课程内容也随应不断更新;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环境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同时较全面的认识环境工程专业,并激发学生对后续环境工程专业课的学习热情,是环境学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2]。本文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以及教学实践,对《环境学导论》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法与思考,与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同行们交流。

一课程定位

点击阅读全文

普高课程指导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规格

(一)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方针政策,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方法,具有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点击阅读全文

教育学科重建思路

一、教育交流成为我国当代教育学科重建路径的背景分析

(一)教育交流成为教育学科重建路径的可能性

罗素曾经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2]作为文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交流通过对异域教育资源多种形式的利用,能够对国内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由于教育交流的形式多样,限于篇幅,本文重点考察以对国外教育学科发展成果的译介为目的的隐蔽式教育交流的影响。回顾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隐蔽式的教育交流之所以能够成为教育学科重建的重要路径,其可能性取决于如下三个条件:1.国内教育学科的发展陷入困境从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政治的原因,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逐步陷入困境。“”前,受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我们对近代以来形成的各门教育学科进行改造,只留下了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等少数领域,其他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等被取消。“”爆发后,教育研究更遭灭顶之灾,教育学成了“语录汇编”,外国教育史被视为“毒草”,中国教育史被斥为封建主义的“黑货”,教育心理学、各科教学法也被取消,“教育学科濒临绝境”[3],形同废墟。但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展开,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教育实践的变革呼唤理论指导,教育学科的重建势在必行。2.国外教育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国内教育学科面临困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育学科在国外得到了蓬勃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单数”形式的教育学逐步解体,教育哲学、教育史学、教育统计学以及教学论等分支学科产生,教育学“复数化”。二战以后,社会变革加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出现高度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教育学科继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新的教育理论如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等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教育生态学、教育未来学等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纷纷产生;在教育自身领域,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学、课程论、德育论等相继独立。这样,教育学科“形成为有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独特的、有50门之多的科学学科群”[4]。3.对外教育交流的大门打开由于政治的原因,1949年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在对外教育交流领域执行的是“一边倒”的政策,主要同前苏联以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交流,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封闭政策。因此,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中苏交恶以及的爆发,对外教育交流的大门几乎完全关闭,研究和介绍国外教育学科已不可能,这使得我们对世界教育学科的发展隔膜甚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尘封多年的国门打开,出国留学迅速扩大,多边及双边教育交流频繁,全方位对外教育交流局面逐步形成,国外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成果得以大量引进国内。在此背景下,研究、介绍国外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成为可能。上述三个条件决定了隐蔽式的教育交流能够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我国教育学科重建的重要路径。

(二)教育交流为教育学科的重建蓄积了丰富的外部思想资源

教育交流成为教育学科重建的路径,主要是经由译介国外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外部思想资源实现的。要在废墟上重建教育学科,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教育学科发展经验是学者们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初,在《教育研究》编辑部举行的“进一步解放思想,繁荣教育科学”的座谈会上,学者们纷纷提出:繁荣教育科学首先就要放眼世界,了解国外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现在世界上有许多新的教育科学体系,发展了许多新的教育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工艺学、教育环境学、学校管理学”,但“我们缺乏对七八十年代世界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的了解”[5],一些新兴的教育学科“几乎还是空白,不要说系统的科学著作,就是有分量的论文也不多见”,因此,“对一些新兴教育学科的研究,则要解放思想,敢于引进,善于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创造性的研究和应用”[6]。为此,当时主要的教育刊物以及一些教育专著纷纷介绍国外教育学科的发展资料,为国内教育学科的重建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域外思想资源。此处拟简略考察20世纪80年代初期———即我国教育学科重建的重要时期———《教育研究》等主要教育刊物研究介绍国外教育学科发展资料的情况,展示教育交流为国内教育学科重建蓄积外部思想资源的状况。

1.《教育研究》对国外教育学科的研究介绍

点击阅读全文

型教学法操作化

[摘要]研究型教学法是一种训练学生研究能力和提升教师研究水平的综合性教学方法。要有效地实施这种方法,教师必须从探究路径、教学诉求、发问基础、教学氛围、教学形式、教学目的和成绩评定七个方面进行科学设计。作者以给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的教学为例,说明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过程及其逻辑。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法;创新;研究能力

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各级学校的中心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每一年龄阶段,人均会有不同的身心发育特点。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生理上已全面进入青年期,心理上也随之出现很多新的变化。他们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并表现出精力旺盛的特征。所以,大学生可以承担较重的学习任务,学习一些深奥复杂的理论。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应该以“研究型”为特色[1]。因为,在各种教学模式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适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2]。

就“研究型教学法”的含义,学者们大抵有两种取向:其一是面向中小学而提出定义,如认为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甚至创新教育意蕴的新型教学模式[3];研究型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4]。这些定义强调了提升学生吸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研究”仅仅当成一种需要创设的情景来对待。由于中小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因此,研究型教学法中的“研究”在中小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第二种取向是面向大学教育而提出的定义,如大学研究型教学强调教师研究性地教与学生研究性地学的有机融合,主张师生在共同研究中共享研究乐趣和研究成果,促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模式的综合[5-6];高校研究性教育的一个模式应该是引用任务型教学理论,通过分配特定的教学任务,锻炼学生做事的能力[7]。所以,在高等学校运用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研究旨趣,学生有较好的研究精神。下面我们以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为例,阐述研究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操作化目的,以期抛砖引玉。

一、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设计

点击阅读全文

英语教师师德素养探讨论文

摘要:学术论文写作是高年级学生的一次学思结合的实践。本研究基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的环节,从教师介入的研究视角,分析了论文指导中英语教师所体现出的师德素养、科研素养,以及管理素养。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素养体现在论文指导中教师多元的介入之中,对学生论文质量和学习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制约着教师职业素养养成的因素则源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

1.引言

学术论文写作,讲究立论新颖、证据确凿,注重论证与分析的严谨,讲求内容布局条理清楚,是典型注重“学思结合”的教学实践,重在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能力(戴炜栋王雪梅,2006)。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广受诟病。多数研究发现,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教育部,2004)的硬性要求,迄今在实践中尚未看到积极的效果。(穆凤英,2001;孙文抗,2004)纵观近年来国内关于毕业论文的研究文献(王崇义,2004;张奕王健,2005等),除了探讨论文规范、论文指导的教学管理之外,大多着眼于写作质量和结果,力图从学生身上找到症结的原因,而缺乏针对教师层面因素的探讨与研究。笔者以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为载体,着眼于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中的教师介入行为,对所反应出的教师职业素养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关注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其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

2.文献研究

2.1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关系研究外语教学,教师研究是关键。教师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发展意识和需求的外在行为表现,其内在驱动力则来自教师的自我发展认知,这也是影响教师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和著述中,教师职业素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素养要求有了更为具体的补充和提升。比如,陆谷孙(2003)将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细化为plethoraofmethods(兼收并蓄)、wide2awakeness(知识更新)、masterfulness(管理能力)等具体能力要求;这些素养在现代教学模式下,也可以被诠释为教师对教育理论学习的关注、对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戴曼纯张希春,2004);或者具体地表现为“敬业、认真、责任心强;真心喜欢、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思考/反思”(吴一安,2005)等职业态度;在强调教师爱岗敬业、专业知识渊博、综合能力强的基础上,“教学+科研型外语教师”(戴炜栋王雪梅,2006),将成为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

此外,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义发展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外语学习方法的向导,外语教学活动的研究者。这些都进一步对教师的师德风范、教学活动的管理能力和教师的反思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毋庸置疑,面对越来越高的职业要求,教师自主学习和发展将成为其日常教学工作之外的重心所在。然而,在提升教师职业素养要求的同时,高校外语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多能化,教学目标和方法的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不尽完善,以及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对教师要求更高等,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带给教师更多的职业焦虑。我国英语教师数量庞大,培训途径、资源和经费都很有限,高校英语教师的发展需求受到制约。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