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学科制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7.25万增长到2003年的26.89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8.89%,随着在学研究生数量的迅速扩大,教育资源的“稀释”,提高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处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规模关系问题,下面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作一探讨。
一、现状与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绝对规模近年不断扩大,由1998年的790人增长到2003年的2591人,增长了2.28倍。整体来说分为两个阶段:1998-2000年是加速增长时期,1999年比1998年增长20.63%,2000年比1999年增长35.57%。2001-2003年是稳步发展时期,2001比2000年增长33.13%,2002年比2001年增长28.08%,低于2001年比2000年增长比的5个百分点,而2003年与2002年相比仅增长17.61%,低于2002年比2001年增长比的11个百分点,即从2001年起,交大硕士生招生规模由快速发展转入稳步适度发展的阶段。
研究生招生规模由2001前的快速增长转为2001年后的稳步适度发展趋势,这与交大注重研究生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办学思路紧密相关。因为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的背景下,普遍出现了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严重滞后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情况。1995年来,交大的博士生人数增加了8倍,博士生导师仅增加3倍;硕士生规人数加了4倍,硕士生导师人数仅增加2倍。全校师生比达1∶20,师生结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严重短缺,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改革举措
要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应该配备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并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加大高水平、重量级学科带头人引进的力度。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国内外引进一流的师资,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视野开阔、勇于创新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
论文是指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会计论文是指讨论或研究会计问题的文章。会计论文主要是表述会计科研成果、研究会计现象、探讨会计发展规律,指导会计工作实践的记录和总结。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摘要]为了解科研基金的实际资助效果,为优化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提供参考,以2011—2016年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各四种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样本,从学科领域、期刊、年度等多维度,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基金资助对提高论文产出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影响更显著;适当增加基金资助数量有利于提高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对科研热点方向具有引导作用。
[关键词]基金资助;论文产出;核心期刊
0引言
我国的科学基金已初步形成以国家科学基金为主,地方科学基金、行业科学基金等为辅,并以基层科学基金、民间科学基金等为补充的科学基金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向全国开放申请,是国家为科学研究领域基础研究提供支持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在不断加大科学基金资助力度的同时,愈发重视资助体系和管理制度的优化与调整。基金管理机构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程序管理、资金管理、监督保障等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基金的分配和审批,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关于现行资助体系下基金资助效果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现实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宋志红等以技术创新领域143位研究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分层法分析了基金资助激励效果,结果表明获得基金资助的研究者比未获得基金资助的研究者具有更高的科研产出[1]。郭艳新等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获得面上项目基金资助的64位研究者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其在2008—2010年和2012—2014年两个时段的期刊论文产出,发现适当提高科学基金资助强度有利于提高科研产出[2]。宋芳等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产出数量指标,统计分析了2008—2012年口腔医学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产出情况,结果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对论文产出量有推动作用[3]。马路等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临床医学领域的资助效果,结果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临床医学领域资助效果明显[4]。本文以八种核心期刊六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学科领域、期刊、年度等多维度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有无基金资助、基金资助数量与论文产出数量的关系,对优化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1数据检索与处理
本文以2011—2016年八种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行业认可度、收录情况、影响因子、荣誉表彰等因素,选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各四种核心期刊。经比较,自然科学类期刊选定《地球物理学报》、《地理学报》、《计算机学报》和《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文简称“北大学报”),社会科学类期刊选定《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知网CKNI数据库,利用CKNI高级检索功能,通过汇总整理论文详细信息,得到学术论文获得基金资助等相关情况,即为本研究基础数据。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学科馆员组建制度的创新;学科馆员服务制度的创新;学科馆员的管理制度创新等,包括了层次结构创新、专职与兼职组合创新、学科馆员来源创新、服务对象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服务模式的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多方考核与激励创新、管理组织形式创新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具有自身的特点,需要制度创新。在学科馆员组建制度方面,要有合理的层次结构、专职与兼职结构、引进与培训结构的创新;在服务制度方面,要有拓展服务对象。以网络服务为主与直接服务方式相结合,建立用户参与,共建共享服务模式的创新;在管理制度方面,要有建立以图书馆管理为主,与对口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多方考核与激励制度,管理组织形式协调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制度是现代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客观要求。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至今,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已有10年的历史。在这10年中,在学科馆员选拔、要求、职责,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得到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和高校师生的认可。但问题不少,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地方高校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方面,与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图书馆比较,相对后滞,尚未普及,困难较多。主要的困难有:图书馆员的总体素质偏低,很难承担深层服务的任务,对口学科用户对其的信任度、满意度都不高,而且人数较少;评价制度不完善,学科馆员的业绩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工作忙于应付,流于形式;现代化的技术服务实施,信息资源都相对薄弱,硬件支持力度不足;管理、协调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等。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从地方高校的实际出发,借鉴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建立有地方高校特色,适合自身特点的学科馆员制度,以促进地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学科馆员组建制度的创新
[摘要]文章认为,对博士生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够清晰和稳定,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风对博士生教育造成冲击,博士生教育缺乏学术创新性和创造性等,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如下改进意见:第一,科学界定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内涵;第二,控制规模,严进严出,打造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应;第三,重视博士生导师及指导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和能力考核,确保博士生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及其指导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四,实行差异化竞争与合作,实现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第五,确保博士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
[关键词]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目标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正规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关涉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储备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声誉与民族形象。
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该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学博士生。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先后有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四所高校和中国社科院拥有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共设置了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5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在这15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稳步发展,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出色人才,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新闻传播顶尖人才的培养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快速发展、且重点建设研究型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的要求在许多高校日益高涨的形势下,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的两次评审,又先后有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解放军政治学院等十所高校获得了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设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应该说,经过这两次评审,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体规模的推进,打造了一个更宽广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平台,形成了竞争与合作的整体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来说,这可谓是一次大的“跃进”。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带来新闻传播博士生教育质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整体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更应该冷静地对其最高阶段博士生教育进行审慎规划、科学布局和系统建构,将其作为一个关系新闻传播学长远发展的大计,进行具有战略性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探讨。
一、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