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学生教育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学前教育本科生学业求助行为的自身影响
因素具性求助或者回避性求助,以实现其社会亲密目标。
(一)能力知觉或自尊心能力
知觉指个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和评价。自尊心是指个体对在其生活学习的环境中自身价值感的认知和体验。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脆弱假说和一致性假说。脆弱假说认为,帮助会对具有较低能力水平和低自尊心的学生产生威胁感。一致性假说则认为,具有较高能力和高自尊心的学生更不愿求助。自尊感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自尊感高的人意味着对自己的能力信心大、对成功的期望较高;自尊感低的人则对自己信心不足,容易自卑,对成功的期望较低。向他人求助意味着承认自己能力不足、无力应付所遇难题,会更加伤害个体的自尊心。学前教育专业中自尊感强、对学业信心大的学生更倾向于执行性求助;自尊感中等、成绩一般的学生更倾向于回避性求助;自尊感低、对学业信心小的学生更倾向于执行性求助或者避免求助,以避免自己因求助带来的威胁。
(二)学业成绩Zimmerman和Martinez-Pons(1988)
在研究中发现高成绩者更经常向老师或同学求助,并且他们向老师求助多于向同伴求助。Newman和Goldin(1990)研究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业求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六年级的学生中间,成绩越差,主观寻求帮助的需要越强烈,而学生却越不愿意开口求助。这一结果与Good(1987)的观点基本一致。他认为教师对成绩差的学生所表现出的期望和行为相对消极,这样可能导致成绩差的学生为了避免教师的消极反应和由此带来的尴尬,在学习中尽管在遇难题时有强烈的求助愿望也不主动求助。在学前教育学生中,就每一科目而言,高成绩者更愿意主动提出疑问或者求助。一方面,是因为高成绩者对某一科目的兴趣和获得正确题解的渴望促使他们求助;更重要是因为高成绩者在这一科目上对自己无论从知识储备还是解题思路上有很大的自信心;而低成绩者由于在某些科目上的基础薄弱、兴趣和信心的不足以及为了避免求助带来的老师和同伴的消极反应和尴尬,就算有强烈的求助需求也不愿开口。因此,他们为了敷衍任务,更倾向于执行性求助或回避性求助。而在回避求助中,最大的可能是由于其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完成其预期的自我解难目标。
一大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在1600名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25名占20.31%的大学生没有勇气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表现出紧张慌恐,出现缺乏信心的表现;有235名占168%的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表现缺乏自信,低估自己,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和去面对,而是悲观地认为己不如人,出现自卑心理,以消极的态度参与竟争;有478名占29.88%的大学生存在定位过高,自我欣赏,产生好高鹜远的自大心理;有201名占12.56%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就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表现出躲避现实、缺乏斗志,对困难、对挫折的承受力差,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竟争.有361名占22.57%的大学生在困难和矛盾面前退缩,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表现出恐惧害怕心理.
二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分析
体育存在其独特的教育形态,体育教育在于其教育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得天独厚的特性,也就展现出来的道德高洁、风格风范、尊谦礼让、团结协作、勇于竞争、诚信友爱的体育精神,对塑造与强化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因此,科学地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特殊功能,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理念的提升,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模式进行体育教育,教育中体现大体育思想之德育性、知识性、技能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教育过程中融入就业思想、就业能力培养,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组织、适应、协作、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就业综合能力,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就业考验,高校体育教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值得我们深思,也是当今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对1600名毕业生调查中有362名占22.63%的大学生是为了个性追求,崇拜某种体育项目的明星,有的达到痴迷的地步,模仿其动作,对其了如指掌;有322名占20.12%的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是为了就业需求,比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选择游泳专业,通过学习和练习,考取游泳教练员和游泳救生员职业技能证书,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有594名占37.13%的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是为了强身健体,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保持健康;有139名占8.68%的大学生选择终身教育,毕业后想从事教学工作;有183名占11.44%的大学生选择了全民健身,主要是将来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体育价值.
1体育教育能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促进身心健康大学生毕业,从学生走向社会,面临纷繁复杂社会,就业就给大学生造成身体与心理上的压力,出现身体虚弱、面黄肌瘦、食欲不振等身体问题,心理上出现慌恐、自卑、自大、消极、恐惧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身心压力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体育运动使人的身心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研究事实证明,体育运动能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消除心理问题,放松身心,调节身心状态,维持身心平衡,促进身心健康.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了调查研究的需要,将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在采用文献资料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黑龙江省图书馆电子期刊文献对关键字“教育实习”第二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进行检索,并查找湘桂资料的书籍为此论文做更好的理论基础。
1明确规则,积极教育引导
在学生日常学习和与他人交往中,要讲清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并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批评和纠正,对好的品行要加以表扬和弘扬。这样,经常教育引导,及时纠正能使学生明白道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怎样做才是一名好孩子,好学生。另外,不断强化《中学生守则》及其它规章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要从细处着手,做到详细了解观察细、量化考核制度细、分工到位落实细,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守纪意识。
2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
良好的品德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因此良好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主要因素是就是能够起到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当教师要求学生时,学生也在衡量教师,孩子们常以身边的老师做为道德榜样。这就要求执教者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他的一言一行会无声的影响着身边的学生,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以德服人,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形象,成为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可以说学校、班级德育教育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品德教育。
3开展活动,强化品德意识
要做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摒弃抽象的空洞的说教,一定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地开展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知识的充实、哲理的启迪和做人的道理,大量的实践表明,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己参与、亲身投入、内心体验,好的品德才能成为学生内在的信念,才能启发他们向好的道德标准发出内在的动力。为此,我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注重优化班级德育环境和实践活动,并且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指定专人记录,并在每周末的班会中进行公布,然后加以评比,以唤起学生对良好品德向往和追求的意识。
一、当前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当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环境、课程、实施主体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实施环境的问题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交往活动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1)社会环境
从小学开始,学校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道理讲了很多,实效却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社会有时未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引导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现今,一些网络不健康信息层出不穷,学生甄别能力弱,极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暴力恐怖游戏,潜移默化地侵蚀了学生的心灵,模糊了他们的道德认识。